顶不住的时候,看一看“朱元璋”

二楼象女士 2024-12-09 20:58:42

洪武皇帝,不是我最喜欢的帝王,但是我最佩服的帝王。

因为在浩浩荡荡的古代农民起义中,只有朱元璋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其他全是“贴牌货”,都是假借“农民”名义的地主阶级,忽悠纯朴的农民给自己当炮灰,实现自己的私人野心。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的秦末农民战争、黄巢的唐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东汉末年的黄巾军。

只有朱元璋,出生最正,得国最正。

此前,与朋友聊天聊到朱元璋。朋友认为,用“得国最正”来形容朱元璋不合适,应该从治理国家的水平上去评价一个帝王是否“得国最正”。

而我的观点是,世界上农民阶层占比最多,只有能够代表最广大农民,且人品和能力都不错的帝王,才能配得上“得国最正”。

很明显,符合这两项条件的帝王,只有朱元璋。

在很大程度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敬佩朱元璋、研究朱元璋,并不是他有多么大的人格魅力。至少,我看有关朱元璋的历史,从中感受到的是:

一股人生奋进的力量。

再难,也要挺住。

朱元璋的早年,那都不是人该承受的坎坷。

一个月,全家饿死四口。这是什么概念?

1343年,当时还是元朝的天下。

安丰路濠州发生干旱。第二年(1344年),旱情已经全面波及淮河两岸。

旱情的催动下,紧随其后是蝗灾和瘟疫四起。

各路官吏上书朝廷要求赈灾。按道理说,朝廷应该积极作为,马上动员组织赈灾。

但巧了,娘娘的生日马上到了。国库没钱赈灾也就罢了,还下旨让各路官府提前把秋天的课税先收了,急着用钱给娘娘操办生日。

这可苦了淮河两岸的穷苦百姓。

朱元璋命不好,家是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正好处在濠州旱灾的重灾区。

三月,全家仅剩的一瓢米拿出来交了课税。

四月,朱元璋迎来人生最悲惨的时刻。

初六,爹饿死了。

初九,哥饿死了。

十二,侄饿死了。

二十二,妈饿死了。

一个月,全家四口死于饥饿。

还有比这更惨的吗?

有!

更惨的还在后头。

旱灾期间,连口吃的都没有,亲人饿死了,连一块下葬的土地也没有。

为什么没有地安葬亲人?

因为太穷了,此前把自己家的地变卖了,交了课税。

这得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亲人是饿死的,饿死了没钱出殡也就罢了,连一块埋葬亲人的空地也没有,只能把亲人用草席捆吧捆吧先放家里。

十六岁的朱元璋跑到地主刘德家里,想赊一块地把亲人埋了。

刘德非但没赊给他土地,还骂他晦气,让他有多远滚多远。

朱元璋和二哥拖着亲人的遗体,出门想找块空地下葬。

问题是,周围的土地都是有名有号的,没经过别人同意,肯定不能随便埋,埋了再让人扒了,那是对亲人的大不敬。

地主刘德有一个亲戚,同乡的另一位地主刘继祖看不下,给了朱元璋一块荒地。

朱元璋才能够把四口亲人安葬。

家里闹饥荒,也没有地种,十六岁的小伙在家,等于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邻居汪家大娘给他指了一条活路,也别管什么世俗礼节,眼下先保住命最要紧,安排朱元璋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

人倒霉了,喝凉水也塞牙缝。

刚出家一个月,寺庙主持嫌他饭量大,把他叫到跟前说,重八啊,寺院的口粮紧张,给你个木鱼和衣钵,你去云游讨饭去吧。

这饭,一要便是三年。辗转到过光州、固州、汝州、颍州。终于再次回到家乡的皇觉寺,继续当和尚混饭吃。

又过了五年,发小汤和来信。说,兄弟赶紧来投军吧,我自从投了义军,如今混到千户级别,有肉吃,有酒喝,过得好生自在。

朱元璋犹豫很久,当和尚有一身僧服罩着,好歹能够吃上口饭。造反,那可是诛九族的死罪。

一边是汤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诱惑,一边是担心造反是死罪。

干脆,让菩萨替自己做个决定。他跑到观音像前,摇了两卦,全部显示投军是最好的出路。

至正十二年三月,朱元璋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来到濠州城,投靠郭子兴。

守卫一看,这家伙长的高大威猛、浓眉大眼的模样,不像是快要饿死造反的难民,更像是元朝派来的奸细。双方争执时,郭子兴路过,上前询问得知是千户汤和的朋友。

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朱元璋,正式加入义军,开启了后半生的开挂人生。

朱元璋晚年回乡给父母上坟时,曾亲笔写下《御制皇陵碑》悼文,文中有一段回忆是这样说的: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这一段悼文,后人读起来,无不伤感流泪。

人,一定要相信一个真理。

所有我们承受不了的苦难,都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所谓“上苍有好生之德”。每一个人的苦难挫折,都是上天为我们量身定制的。上天把苦难降临在我们身上时,一定是考虑过我们的承受能力。

最后,生活再难,愿我们挺过去。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