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电影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讲到,一个印度的男孩,由于高考失利,竟然从高楼一跃而下。
所幸,虽然全身多处骨折,但还是保住了一条命。

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父母逼孩子逼得太紧了?
恰恰相反,这个印度男孩的父母都非常开明,从来都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
那究竟是为什么,这个孩子竟然选择高考后跳楼呢?
被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在《最初的梦想》这部电影中,印度男孩的父母都毕业于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大学。
父母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考进去都没有问题,儿子也一定能考上。

但只有这个印度男孩知道,自己并没有考上印度理工大学的把握。
在刻苦学习之后,结果果然还是失败。
印度男孩难以接受,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待,就选择了从阳台跳下。
或许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的期待过高时,就会令我们产生巨大的压力。
我们担心自己无法实现他人的期待,会遭受到失望与批评。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之为“期望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期待,就变成了孩子生命中的难以承受之重。
正如《无声告别》中所写道,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自我接纳:无法坦然面对失败实际上,高考失利跳楼并不是只发生在电影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这样的事。
2013年,大连19岁男孩高考复读失败,跳楼自杀。
2014年,合肥某考生查到高考成绩之后,选择跳楼自杀。

这是孩子自杀的原因,便是无法坦然地面对失败。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恰恰相反,是由于父母、老师以及整个教育的高压氛围共同导致了孩子的悲剧。
每个中国孩子从小到大被灌输的理念就是: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被挤下去的就是失败者。这就导致,孩子不敢输。
一想到输,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周围人的失望、鄙夷、看不起。
更准确地来说,不是孩子害怕失败,而是孩子害怕面对失败之后的外界的否定与批评。
对于孩子来说,与其面对这些,还不如一死了之。
为了避免孩子想不开走上绝路,父母的引导孩子“自我接纳”尤为重要。
“自我接纳”指的是个体完全地认识自我,并且对自我持主动认可和乐意接受的态度。
当一个完全地接纳自我时,才会有改变的力量,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最初的梦想》这部影片中,父亲救回了毫无求生欲望的儿子。
他用自己曾经的糟糕经历,告诉儿子失败并不可怕。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而是这条路行不通,所以我打算换一条路。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如果这件事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那我就换一件事做。
而不是这件事我做不好,就证明我是个失败者,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人生中,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重要的是,“胜负不可知,但我输得起”。
总而言之,相比起让“输赢”的观念扭曲孩子的内心,不如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这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