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参热点】全球首场!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在北京举行

智参顾问 2025-04-08 15:58:14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将于4月13日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开跑

这场以“亦马当先,智领未来”为主题的创新赛事,将实现人形机器人与万名运动员“同赛道、同起跑、同竞技”的跨时代场景,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应用迈入新阶段。

赛事亮点:人机竞技突破极限

部分参赛人形机器人进行首次路测

本次赛事遵循“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原则,全程21.0975公里路线从南海子公园南广场延伸至通明湖国家信创园,沿途涵盖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区、地标建筑文博大桥及紫韵泡桐大道。

为保障安全,人形机器人设有独立赛道,全程采用物理隔离措施,关门时间设置为3小时30分钟。赛事特别规定,机器人需以双足行走或奔跑参赛,允许更换电池或机器人接力,但每次更换将罚时10分钟。参赛队伍来自全球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包括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上海队伍等已通过路测检验。

科技赋能:顶尖技术的实战检验

今年参赛的机器人应具备人形外观、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而非轮式结构。在控制方式方面,机器人可以是手动遥控(包含半自主),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参赛团队须遵守赛事规则,包括比赛路线以及任何特定的技术要求等,并确保机器人不会对赛道、其他参赛机器人和周边人员造成损害。同时,为打造赛事的科技氛围,赛前起跑仪式将由机器人主持,赛后将举办机器人大秀场和互动体验等活动。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赛事设置了冠、亚、季军,奖金分别为5000元、4000元、3000元,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优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意奖等系列奖项,还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准备了丰厚奖励,以表达对创新研发团队辛勤付出的认可与鼓励。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表示,赛事不仅是对机器人续航、运动控制能力的压力测试,更将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商业化应用。

机器人“跑马”面临哪些挑战?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真实路况和实场景有很大差别。为了完赛,机器人首先要有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其次,机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还有,“跑马”充分考验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由于产业发展还有不少技术难题有待攻关,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也将对机器人运行产生扰动。从现阶段看,机器人可以与人共跑,但还达不到“共赛”的条件,所以,此次赛事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

而从人的角度看,通过与机器共跑和现场观赛,将更多收获感官上的体验和知识层面的拓展。这些收获并不空洞抽象,科技与社会的“良性碰撞”,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人机边界”,巩固科技为惠及人类而生的初衷和底层逻辑,推动从“人机共生”向“人机共荣”发展。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跑马’的本质,是人类的想象力和梦想在奔跑。这是比赛的最大看点。”李全说,无论结果如何,当人形机器人冲过终点,除了速度、名次,它所留下的足迹比奖牌更加珍贵。21公里的赛道终会跑完,但人机协同的探索不会停歇。

(来源:新华社)

结语

在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事上,人形机器人“天工”化身“关门兔”与选手一起冲过终点。图源:“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

以往,人形机器人多在实验室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定点测试,其性能验证局限于特定条件,此次马拉松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综合场景适应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并且相较于2024年首次亮相的“关门兔”机器人,本届赛事实现人机全程互动新突破。赛前由机器人主持起跑仪式,赛后开展机器人大秀与公众互动,深化人机协作社会认知。李全强调:“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激发公众对人工智能未来应用的想象与信心。”

END

1 阅读:8

智参顾问

简介: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与咨询的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