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总身家近百亿!伊利罚卡车司机2095元,不是为钱吧

于禁说财猫 2024-06-03 10:50:51

这几天,因为“天价牛奶”的视频,伊利火了!

最新进展,有网友吐槽表示:我都不买伊利了。

疑似伊利官方居然硬刚回复:“不缺你一位!”

还有疑似为王思聪的账号发文表示:以后不买伊利了,很low,贵,买不起,有毒

当然,外网上有很多自称王思聪的账号,这个账号大概率是假的。

思聪怎么会买不起~对吧!

事情是这样的~

10天前,一位卡车司机,要将一车伊利牛奶,从呼和浩特运往江西赣州的中转仓库。

这是一次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长途旅行,经历了四天的辛苦驾驶。

但卸完货后,意外发生了。

仓库工作人员告知司机,有32箱牛奶在运输过程中受损,需要按原价赔偿,共计2095元。

司机称,这32箱牛奶只是外包装出现了轻微褶皱,并不影响产品质量,但伊利方面态度强硬。

因为如果不赔偿,仓库工作人员就不会在第三方物流平台上传相关资料,影响运费结算,于是司机最终赔付了这一笔钱。

钱赔了,司机觉得,这32箱牛奶总可以拿走吧!

自己喝喝也行。

结果却被告知:伊利规定,损坏的产品需要集中销毁,不能带走。

最终,司机只拿到大约3箱牛奶。

按照赔的2095元,折合下来一箱700。

这事,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有站伊利的,认为对破损产品进行集中销毁,也是为了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但也有质疑声,认为伊利这是“霸王条款”,质疑其此举究竟是在对顾客负责还是在坑司机?!

毕竟,在这起事件中,我们能看到的是,赔偿货品的钱转给的是个人,但看不到货品是否真的已经销毁。

网友们的逻辑也很简单,按照你伊利的规定,那我网上买箱伊利牛奶,稍微有点破损,是不是可以申请仅退款不用退货?!

而且,商品运输过程中本来就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就连你伊利自己的线上网点都标注:

“快递运输途中可能会导致外箱破损、内件散乱等各种影响美观的问题,不作为售后理由且不赔付。”

网友向客服询问说:“包装要是磕碰了能原价赔偿不?”

得到的回复也是:“建议你别买了!我们可保证不了绝对完好无损。”

这...

更令网友愤怒的是,面对网友吐槽表示:我都不买伊利了。

疑似伊利官方居然硬刚回复:“不缺你一位!”

如果这事是真的,猫姐只能说:

奶业老大,确实牛!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伊利不得不紧急回应:

品牌方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的合同规定,产品装车后发生的产品丢失、破损,由第三方承运商进行赔偿,相关视频中“2095元购买三箱牛奶”的内容属于对第三方承运商的违约扣款,而非司机购买,视频内容与事实不符。

而据货车司机李大哥透露,事发后,伊利厂家曾致电李大哥,提出愿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并希望李大哥下架视频,但遭到拒绝,理由是:

希望伊利能完善管理,不能肆无忌惮地敲诈卡友的血汗钱。

话说回来,罚款背后,奶业老大难道是为了钱吗?

没错,去年伊利的营收增速告别了双位数的增长,只有2.44%;

生意只做大了2.44%,但是赚钱多了很多。

净利润,还有超10%的增长,102.8亿!

作为奶业巨头,伊利的营收主要来自三块:液态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

利润还是相当不错的,毛利率超过30%,净利率也在8%左右。

一年净赚一百多亿,咱就是说,对司机大哥的罚款,肯定不是为了钱啦。

当然,和蒙牛一样,伊利也是打广告的爱好者。

公司销售费用超过225亿,占营收比重高达18%。

对比之下,花在管理上的钱,51.54亿,有所压缩。

而花在研发上的钱,只有8.5亿,占营收的比重,连1个点都没有。

而近一年多以来,因为需求恢复偏弱,再加上原奶供给偏多,伊利的牛奶,也渐渐有些卖不动。

今年一季度,伊利的营收,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

还有一点,伊利明明手握超500亿现金,公司的短期借款却与日俱增。

最新一季度的数据,公司的短期借款,已经接近500亿。

明明这么有钱,为啥还要借这么多钱?

伊利在财报中,没有解释,大概是有自己的想法吧。

而且,伊利老板也不缺钱吧。

前段时间,蒙牛再次换帅,网友纷纷疑惑:

为什么蒙牛的总裁一直换,伊利的总裁却一直是潘刚?

猫姐觉得,很大一个原因便在于:

伊利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同时也是伊利的第三大股东。

给别人打工,和给自己打工,那肯定不一样咯。

潘刚是怎么成为伊利的第三大股东的呢?!

2005年,他成为董事长时,连一股伊利的股票都没有。

不过潘刚上台后,伊利曾在2006年、2016年、2019年先后三次推行了股权激励。

其中,2006年,伊利向包括潘刚、胡利平等人在内的33个核心公司骨干,授予股票期权5000万份,每股行权价13.33元。

其中,潘刚一人独得1500万股,占比30%。

要知道,当时,万科董事长王石,股权激励也才3900多万元,而潘刚一人独得近2亿市值股权激励,厉害。

而约定的股份行权条件则是:伊利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8年内行权完毕。

要知道,2001-2005年,伊利股份的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27%,营收平均增长率为50.71%,均远高于2006年股权激励条件。

也因此,当时大家都觉得,设置这样的行权门槛,四舍五入,约等于没门槛!

除此之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1500万股,按照每股13.33元的行权价,也要接近2亿来购买。

当时年薪只有22万的潘刚,又是哪来的钱买股票的呢?!

答案你想不到,居然是借钱!

按照彼时激励计划,一家叫嘉铭投资的公司,同意分别借给潘刚、胡利平、赵成霞和刘春海5000万和三个1600万,帮助他们筹集资金买股票。

至于后续的行权资金,则计划通过买股票滚动操作。

就这样,通过股权激励,到2014年,潘刚、胡利平、赵成霞和刘春海等高管,已赫然位列伊利前十大股东之列,成为人生赢家。

截图自伊利2014年财报

这操作,开开心心!

此后在2016年,伊利第二次推出股权激励,但这次奖励的主要是公司核心业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涵盖人员约294人,高管层并不在其列。

更有意思的的,是伊利在2019年推出的第三次股权激励。

2019年8月,伊利第三次推出股权激励,拟授予的股份总数1.83亿股,占伊利总股本的3%,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为前一交易日均价的50%。

授予对象为474名核心人员,其中潘刚获得约三分之一。

作为条件,管理层做出了业绩承诺。

如果业绩不达标,相应股份将被公司回购并注销。

股权激励方法一经发布,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翌日,伊利股价大跌8.8%。

市场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三方面:

1、股价折扣低。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而公司回购的代价为31.67元/股,股权激励的价格连回购代价的一半都没有;

2、解锁门槛低。净利润年化8%,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5%,这样的条件,相对于公司近5年超15%的年化扣非净利润增速,超20%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速,未免有点太容易完成了。

3、潘刚的股权激励,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一人拿了近三分之一,占公司总股本的0.9972%。不仅无限接近证监会“单个对象获得股权激励不超过总股份1%上限”所规定的顶格数量;获益市值更是接近10亿,其他高管如刘春海、赵成霞等也分别获益过亿。

或许是外界诟病的声浪过大,伊利在9月份又推出了一份修订过的方案,但也只是微调了一下。

最终,这份股权激励方案,以75.56%的比例同意,18.50%的比例反对,5.94%的比例弃权获表决通过。

接近四分之一的股东,反对或弃权。

就这样,透过又一轮股权激励,截至2023年底,潘刚已持有2.87亿股股票的伊利第三大股东,仅次于中央汇金和呼和浩特政府。

在今年公布的胡润百富榜中,潘刚以96亿身家位居第634位。

从年薪22万,到伊利第三大股东、身家近百亿,也才不到20年时间。

只能说,厉害啊!

老总身家近百亿,年利润超百亿,罚卡车司机两千块,肯定不是为了钱吧。

你怎么看?

0 阅读:1

于禁说财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