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人脸识别新规出台,你的“脸”安全了吗?

听芹评社会 2025-03-23 10:58:38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已如潮水般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门禁系统 “刷脸” 通行,到手机支付 “刷脸” 认证,再到火车站、机场的 “刷脸” 检票,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然而,这把 “双刃剑” 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着隐私泄露的巨大风险。就在近日,一则重磅消息让人们悬着的心稍感宽慰:两部门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这一举措无疑为我们的 “脸” 撑起了一把法律的 “保护伞”,瞬间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想象一下,你的人脸信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肆意收集、滥用,甚至被贩卖到黑市。这绝非危言耸听,现实中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曾有一家小型健身房,在未告知会员的情况下,私自安装人脸识别设备,收集会员的人脸信息用于门禁管理和会员数据分析。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健身房因经营不善倒闭后,这些人脸信息的去向竟无人知晓,会员们的隐私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还有一些不良商家,通过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参与抽奖等方式,获取消费者的人脸信息,然后将其出售给第三方用于精准广告推送,甚至是诈骗活动。

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的面部特征这一最为独特的生物信息,暴露在诸多潜在风险之中。一旦泄露,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还可能引发财产损失、身份被盗用等严重后果。例如,犯罪分子利用获取到的人脸信息,通过技术手段破解人脸识别系统,盗刷受害者的银行卡、支付宝等账户资金,让受害者防不胜防。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正是为了有效遏制这类乱象。根据该办法规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这就如同给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戴上了 “紧箍咒”,要求相关企业和机构必须依法依规行事。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一办法的实施有其深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而人脸识别信息作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该办法还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安全管理、风险防范、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要求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障人脸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当设置显著标识,告知公众收集、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等;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为我们的人脸信息安全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回顾过往,一些企业因违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某知名售楼处,在未取得购房者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记录购房者信息,以便区分购房者是否为自然到访客户,从而确定销售佣金的归属。这一行为被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该售楼处不仅面临着消费者的投诉和法律诉讼,还对其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脸信息已成为我们最为宝贵的 “数字资产” 之一。法律,作为维护我们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发挥其强大的威慑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的今天,我们期待每一个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者都能自觉遵守法律,让我们的 “脸” 真正成为安全的 “通行证”。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法律的严密守护下,数字化生活能够更加安全、便捷、美好,我们能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不再为隐私泄露而担忧。

0 阅读:6

听芹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