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写的大字,拒绝千篇一律

卓子聊聊书 2024-12-15 22:52:33

启功先生曾遍临古人的碑帖,深入研究过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清朝大书法家梁诗正、刘春霖,他们的书法风格对启功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启功并没有被这些传统所束缚,他巧妙的摆脱了古人的桎梏,提取古人的精髓,开创了他的“启功休”。

然而,有有些朋友却对“启功体”并不是十分“感冒”,他们觉得“启功体”已经进入了一个模式化,无论写什么字都一样,变化少。

当我看到他写的“中国酒文化节”这六个大字的时候,真的很惊讶,彻底颠覆了许多朋友对“启功体”变化少的认知。

“中”字的第一笔写成了一个变化丰富的点画,横折与点画的接触部位虽然没有连在一起,却给人一种榫卯穿插的感觉。尤其是主笔竖画尖锋入笔,展现出了中流砥柱般的刚劲与力量。

“国”字“囗字框”的笔画雄浑厚重,坚不可摧,里面的“或”字笔画轻柔,整个字体巧妙的将阳刚与阴柔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彰显出了启功对矛与盾自然规律恰到好处的运用。

“酒”字中“三点水”,启功一改过去轻盈的写法,将这个“三点水”写的非常敦厚,上面的两个点呈现出下压之势,下面的挑点虽然略显纤细,却依旧给人“千斤顶”感觉。右边的“酉”字多写了一个横画,虽然是五笔横画,却是笔笔有变化。

“文”字虽然笔画不多,却是个难写的字。点画写小了稳不住下面的笔画,写大了则显的十分笨重。还好,启功写的这个点,可谓是,大一点就笨了,小一点就轻了,刚刚好。一撇一捺,既舒展又呼应,彰显出了一种圆满的气韵。

能把“化”字写的既方正又端庄;既阳刚又轻柔;既文质彬彬又坚韧不拔的书者不多,当我看到启功写的这个“化”字的时候,也不禁伸出了点赞的手。

看到这个“节”字,我也是真的服了。细看这个字的笔画,竟然有散锋入笔,散锋收笔的笔画,虽然有这种笔画,却丝毫没给人气韵外泄的感觉,正应了那句“艺高人胆大”的老俗话。

当我看到启功写的这六个大字的时候,真是颠覆了以往认为“启功体”缺少变化的认知。

启功先生写的这六个大字,不仅变化丰富,而且个性十足!

2 阅读:1843
评论列表
  • 2025-01-07 03:43

    爱听启功先生讲书法娓娓道来,很真实,绝无虚言假语。把字的结构安排好,每个笔划写得到位,字肯定不会差!但从古至今,都说用笔为上,独启功把结构放在第一位,这是启功的独到之处!所以,大脑是这样指挥着,启功用笔便较为简单,少变化,只强调一笔与另一笔粗细变化,一笔中不主张有大的变化,如节的竹头两撇,如棒杆,是否妥当,待人评说吧。有人戏称其棒杆杆,是少用腕与指力的原因。但我想作一些比较。褚遂良、颜真卿写竖(竖钩),褚遂良中间瘦两头粗,颜真卿一粗到底。显然颜真卿完成非常容易,褚遂良完成时由重-轻-重,难度大增。效果呢,褚遂良的笔中有乾坤,颜真卿的就达不到。我引导学生学书法,不是很聪颖的一定让其学颜,决不会让他(她)学柳褚。从艺术性讲,本质是一个变,变才是艺术的生命,像仿宋,黑体美术字与书法比,就少了笔法的多变,所以难言高雅艺术!所以启功用笔不重视,是不是有待商榷了?!此为我之一孔之见!

  • 2024-12-20 08:09

    好是好,看不得这些解说的夸的天花乱坠,就像是小学时的语文,解说出来的意思原作者都可能没想到

    包子入侵 回复:
    确实是。作者只想写个树,非解读成各种主义
  • 2024-12-19 10:54

    [点赞][点赞][点赞]

卓子聊聊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