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中国人对于“一”有着极深的感情。“一”寓意着起点,而对于一支部队的军史来说,军史起点就是诞生地。在我军军史上,第43军曾经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于1968年9月在广西桂林由广州军区奉命重建之。大家可能殊为不解,第43军军部缘何选址广西桂林?对此,我们需要讲一讲第43军重建后建制内的基本情况,兼论老43军的辉煌战史。
▲洪学智
老43军正式成军于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编而来,原辖第16(铁军师)、第17(攻坚老虎师)、第18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番号和序列的指示,依次启用新番号第127、第128、第129师,洪学智、赖传珠分任该军首任军长、政委,此二将都是老红军出身的百战老将,可想而知第43军的战斗力之强悍。解放战争时期,第43军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岛,多次在重大战役中表现不俗。
第43军的全军军史最悠久的野战军,皆因“叶挺独立团”存在于“铁军师”建制之内。当然,第128师也不差,攻坚爆破能力很是强悍。第129师的资历虽不及两位老大哥,可战斗力也是很强悍的。对于第43军建制内各师,笔者不再做过多介绍。
1952年10月,第132师转隶第43军。11月,第129师调出第43军,参与海军建设。1961年8月,第43军军部撤编。1968年9月,第43军军部在桂林重建,第127、第128师历经多年漂泊,又汇聚在同一面旗帜之下。同期,第55军220师调入第43军,并沿用第129师番号。
▲第43军退伍老兵
在本智者看来,第43军军部定点于广西桂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桂林扼守湘桂走廊南端,战略地位类似于锦州;
冷兵器时代,地形地势对于战争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地形地势的重要性。君不见,一座函谷关确保秦国东出无忧,进而统一天下。桂林本质上可视为一座军事要塞,只因其扼守湘桂走廊南端。
湘桂走廊是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的狭长平原,中原想要快捷通向岭南,这是最为便捷的交通要道。再者,桂林本身的地形地势也很有特点,如下图所示:
▲桂林及其周边地势简图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心有一想,桂林的战略地位跟锦州是不是很像?在本智者看来,桂林的战略地位与锦州何其相似乃尔。锦州是出了名的“驻军大户”,沈阳军区第40军军部定点于此。桂林作为湘桂走廊战略要点,理所当然的成为野战军军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二、桂林的铁路运输极为发达,而这恰恰是野战军军部定点所需的必要条件;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如何建设西南大后方成了当务之急。9月,湘桂铁路动工筑造。1939年12月,湘桂铁路通车。湘桂铁路的横空出世,极大的支援了前线作战。建国初期,我国对湘桂铁路进一步扩建,成为了广西境内最长的铁路干线。经过扩建后的湘桂铁路,自湖北衡州始,止于广西凭祥,绵延1000余公里,又与黔贵、焦柳等多条铁路干线衔接。
▲桂林站旧照
最为关键处,桂林地处武汉军区和广州军区结合部。这也就意味着,第43军还承担着策应友邻军区的重任。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第43军为何后来改隶武汉军区。毕竟,第43军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武汉军区较近,将其调往中原大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的影响,桂林的物质基础非常之雄厚,成为了大西南为数不多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城市。追根溯源之,桂林工业第一次大发展的高潮始于抗战爆发后,接纳了北方大量企业,成为桂林工业发展的起点。建国前,桂林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1964年8月,美国深度介入越南内战,我国再度面临战争扩大的风险。为此,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审时度势提出了三线建设。在此背景下,桂林承接了大批内迁项目。及至第43军军部定点桂林,桂林工业规模蔚为可观。但凡是工业发达的城市,多为“驻军大户”,桂林自然也不例外。
▲新时期的第43军血脉风采
概而论之,第43军军部之所以定点桂林,全在于此地着实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不过,第43军在桂林的“安家”生涯并不长,于次年10月移防河南洛阳,改隶武汉军区。尽管桂林失去了野战军军部的一大殊荣,可放眼全国仍是当之无愧的“驻军大户”。
此后多年,桂林集中部署了广州军区联勤部20分部、广州军区预备役通信团、第41集团军(装甲旅、摩步第121师大部)等单位,可想而知桂林在大军区时代战略价值的重要性。2016年,进入战区时代,桂林又成为了联勤保障部队的五大联勤保障中心之一。由此,桂林在强军新征程上以崭新的面貌,谱写着新的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