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着阿司匹林,为何还会患上脑梗死?医生揭秘药物抵抗的真相

张伟小张 2025-04-19 08:27:21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朋友在抱怨,我明明在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为何心脑血管疾病还在不停的复发?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咱们今天聊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就是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给张医生的感觉是,阿司匹林“抵抗”就像一个大垃圾桶,医生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归因于它。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医生们的无能,而是它缺乏公认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缺乏严谨的流行病学数据。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感到愤怒,你们医生怎么可以这样,这不是不负责任吗?看不明白就说他是阿司匹林抵抗,太能对付病人了。张医生想说的是,事物本来就没有好和坏之分,关键您需要看谁在使用它。在好人手里,肯定能开疆拓土,造福人类,在坏人手里,当然会助纣为虐,后患无穷。

医生们通常认为,有关于阿司匹林抵抗,有两方面的含义,临床方面的阿司匹林“抵抗”是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但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生化方面的阿司匹林“抵抗”是指应用阿司匹林后,实验室指标不能达到预期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比如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不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等。

其实阿司匹林抵抗,关键在“抵抗”两个字,它是指药物不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点,而发生的药物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一个结果。注意了,敲黑板了,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仅是其主要发病环节之一,因此,阿司匹林抵抗被称为“阿司匹林治疗失败” 更加合理。

除阿司匹林“抵抗”外,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再次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可能原因还有5个,这些因素都属于朋友们容易忽视的。下面,张医生就为朋友们盘点一下。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干预不力,张医生反复再说,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复杂疾病,需要综合的管理策略。妄图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问题,得到的结果,大概率会失败。

第二个常见原因是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引起的,如冠状动脉栓塞、动脉炎等。第三个常见原因是,阿司匹林生物利用度减低,这方面的原因就非常复杂,包括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依从性、剂型选择、代谢异常等很多因素,需要专业的医生为您筛查。

第四个常见原因是,其他血小板的激活途径没有被阻断,这部分内容涉及复杂的生化知识,还是交给医生去处理,咱们不做过多的赘述。第五个原因,血小板更新加快,朋友们最熟悉的就是糖尿病,这类朋友需要格外注意抗血小板治疗。最后一个,就是遗传的问题。所以,在评价阿司匹林抵抗之前,张医生喜欢先考虑一下上述5种因素是否存在。

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想过没有,在临床工作中,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去诊断这种推断,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特别准确的、公认的检测方法,有一些化验可以提供一些间接证据,包括: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流式细胞术、全血电阻法、血栓弹力图、 皮肤出血时间测定等。

这就意味着,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提示,阿司匹林“抵抗”的朋友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 加,但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且尚无证据表明,对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朋友,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据此调整治疗剂量和治疗方案,能够使患者受益。正因如此,多数关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指南和共识均明确指出:目前不推荐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的检测。

最后的问题就剩下一个,怎么办?面对这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张医生给出的意见有5点:(1) 重新对患病的病人进行评估,控制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压、降糖等;(2)确保病人的依从性,坚持长期、规范服 药;(3)避免同时服用其他非甾体类药物;(4)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5)换用或加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张医生总是在说,凡是选择都有代价,做医生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永远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也是诸多镣铐之一,我们不能奢望完美,而只能用种种不完美,去拼凑完美。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对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