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晚年享受什么待遇?

半青说历史 2023-09-30 10:51:05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作为毛主席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毛岸青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早年时期的颠沛流离,还是晚年时期的知足而乐,无不令人倍感唏嘘。

特别是建国以后,拥有着特殊身份的毛岸青却心甘情愿地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远离政治中心,拒绝权利诱惑,在平淡的岁月里守护着最初的本心。

对于毛岸青,人们有着太多的疑问,比如说他为何能在那个战火纷纭的年代里活下来?又比如说他为何没有跻身政治舞台?还有,这样一位特殊人物在晚年会享受到什么样的特殊待遇呢?

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毛岸青同志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吧。

苦难童年,颠沛流离

1923年,毛岸青出生在湖南长沙,他的母亲是杨开慧,他的父亲是毛泽东。

那一年,中国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展开,革命形势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一年,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正式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成员。

对于这些国家大事,童年的毛岸青是一无所知的,他的生活中大多数时间里只有母亲和兄长的陪伴,至于父亲,在他那懵懂的记忆里,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背影。

1927年的一个晚上,4岁的毛岸青正同哥哥一起在床上玩耍,母亲杨开慧则挺着肚子坐在灯下,耐心地缝补着衣服,这时,父亲突然回来了。

那一晚,父亲与母亲深谈了许久,毛岸青乖乖地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想要听清楚他们在说些什么,却在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唤醒了沉睡中的毛岸青,一家人趁着黎明前的夜色出了门。

在那条通往大路的甬道上,毛泽东疼惜地将两个孩子亲了又亲,一遍遍地嘱咐着妻子,然后便在他们的目送下,恋恋不舍地踏上了离别之路。

一滴水落在了毛岸青的手上,他以为下雨了,却发现是怀抱着自己母亲正在无声地哭泣。

父亲走了之后,母亲杨开慧便带着他和哥哥搬到了板仓,在那里,他们的小弟弟出生了。

在板仓,他们母子四人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对于毛岸青来说,日子虽然艰苦,但在亲人的陪伴下,他还是觉得十分幸福。

可是,让毛岸青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由于叛徒出卖,杨开慧的身份遭到暴露,来不及转移,母子几人一同被反动军阀抓捕起来。

牢房里阴暗潮湿,不时会传来拷打声、哀嚎声,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年幼的毛岸青感到无比恐慌,每每这时,母亲都会轻声抚慰着他们,告诉他们要像他们的父亲那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含泪睡去的毛岸青幻想着,有朝一日,他们会和母亲一起走出这牢房,而父亲会站在阳光下来迎接他们回家。

多么美好的梦啊,却注定成为了无法实现的遗憾,一次审讯之后,母亲杨开慧再也没有回来,空旷的牢房中只剩下了他们兄弟三人。

一个多月后,杨开慧被害的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心痛不已,无比悲伤地说道: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而对于那三个可怜的孩子,身为人父的毛泽东自然牵挂不已,只是事务缠身的他根本无法亲自前去找寻,只能委托给别人来办。

庆幸的是,在中共地下组织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将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三人营救出来。

在党中央的安排下,兄弟三人被秘密转移至上海,不幸的是,在途中小弟弟突染疾病,到上海后没多久便夭亡了。

在上海大同幼稚园,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时光,可惜好景不长,革命形势急转而下,幼稚园被迫疏散,阴差阳错之下,他们兄弟两个不得不流浪街头,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异国求学,心念故土

每每回忆起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毛岸青的眼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泛起泪花,那真是一段饱含着屈辱与不甘的日子。

没有衣食来源,哥哥毛岸英不得不外出打工,可即便如此,兄弟俩也经常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午夜的上海,灯红酒绿,可在那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两个没有庇护的孩子正在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

后来,懂事的毛岸青学着哥哥的样子也干起了零活,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卖报纸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每天总能赚到些工钱,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毛岸青没有料到这份普通的工作竟会给他带来终身的伤害。

那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卖完了报纸的毛岸青正在路灯下清点着一天的工钱,却发现里面竟然参杂了不少假币,这让又累又饿的他感到非常愤怒,便顺手在一旁的电线杆上写下“打倒洋人”四个字。

谁料,这一切都被一个印度巡捕看在了眼里,他气冲冲地跑过来,不由分说地揪住了毛岸青的脖领,使劲地掴了他一记耳光,将这个可怜的孩子打倒在地,之后便扬长而去。

被打晕的毛岸青孤苦伶仃地躺在大马路上,最终还是哥哥毛岸英找到了他,将他背回了家,而他头上的伤也因为没有及时医治而落下了永久的病根。

在得知两个孩子失踪的消息之后,身为父亲的毛主席心急如焚,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始终也没有放弃对两个孩子的寻找。

功夫不负苦心人,1936年,上海地下党终于找到了毛岸青兄弟,当工作人员看到那两个受尽折磨却依旧坚强的孩子以后,都心疼地落下泪来,他们一边好好安顿两个孩子,一边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毛主席。

而直到此刻,毛主席悬着的一颗心方才落了地,在他的安排下,毛岸青兄弟两个被送到苏联,开始了异国求学的崭新生活。

虽然身在异乡,但毛岸青的心中却是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和哥哥不再是孤苦无依,他们的父亲始终都在关心着他们。

而更让毛岸青感到高兴的是,没过多久,他们便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书信:“岸青吾儿,见信如面……”

毛岸青无比激动地阅读着父亲的来信,透过那满含亲情的文字,有关父亲的记忆慢慢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渐渐清晰起来,他将信笺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口,凝望远方,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然后,毛岸青拿出了笔和纸,端坐在书桌前,开始认真地给父亲写着回信,述说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自此以后,一封封满载着父子亲情的信件,频频往返于两个国家之间, 无尽的思念与期望之情寄托于这鸿雁传书之间。

而在父亲的声声鼓励之下,毛岸青兄弟无比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他们自觉自愿地发愤图强,只为有朝一日可以学有所成,成为父亲心中的骄傲。

久病缠身,甘于平凡

1947年,结束了学业的毛岸青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父亲毛主席的身边。

一别二十载,当年那个只有4岁的奶娃娃如今已长成了一个小伙子,凝望着自己的小儿子,一向以坚毅著称的毛主席也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

由于毛岸青身体上的原因,毛主席并没有让他像毛岸英那样参军入伍,而是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俄语优势,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马列著作的编译工作。

对于这样一份工作,毛岸青打心眼里喜欢,生性爱静的他有时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大半天,将自己的全部时光都投入到工作之中,累计翻译出版了十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兄长毛岸英义不容辞地奔赴战场,却不幸遇难,长眠于异国他乡。

兄长的去世给毛岸青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得他那本就脆弱的脑部神经再度受到损伤,几乎一病不起。

对于现如今这个世上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毛主席自然更为关切,为了能让毛岸青身体尽快恢复,他接受了医生所提出的换换环境的建议,忍着别离的痛处,将毛岸青送到苏联疗养治病,而这一去,便是长达五年。

1955年,毛岸青回国了,可是面对近在咫尺的儿子,毛主席却选择了避而不见,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毛主席早就从医生的口中知道,毛岸青的病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而若想不再复发,就一定要减少刺激,于是乎,为了避免勾起儿子对于过去的回忆,毛主席忍痛不再见面,转为书信往来。

后来,在毛主席的劝说之下,毛岸青终于打开了心扉,与邵华结为了夫妻,从此开始了平凡而又朴素的幸福生活。

由于久病缠身,毛岸青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之中,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出于对他的保护,毛主席在临终之前特意叮嘱不要让毛岸青来参加自己的葬礼。

就这样,这个一直以来都倍受亲人保护着的毛岸青虽然多次经历生离死别,但却幸运地存活下来,带着父母兄弟对他的无限寄托,勇敢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虽然贵为开国领袖毛主席唯一仅存的儿子,但毛岸青却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

一直以来,毛岸青没有参政,也从不过问国事,数十年来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在平凡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毛主席去世以后,毛岸青夫妇怀着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先后共同主编了多本纪念文集,将对父母的爱寄托在文字之中。

晚年的毛岸青不仅依旧关心着国家大事,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发展的事情,他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带领着妻子和儿子重走长征路、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等等。

纵观毛岸青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平凡中见伟大的人,虽历经千难万险,但却始终不忘初心,无愧于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的好儿子!

结语:

其实不止是毛岸青,还有许多革命先辈的后人们都成功继承了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他们从不炫耀自己,也从不搞任何特殊,时刻遵循着自力更生、服务社会的人生准则。

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都来源于他们的优良家风,而这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3 阅读:1691

半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