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经济的竞争中,慈溪作为“浙江第一强县”的地位尘埃落定。
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慈溪GDP总量达2928亿元,连续多年保持6%左右的增速,总量稳居浙江县域经济榜首。
不过,面对余杭、鄞州等市辖区已率先突破3000亿大关的“天花板”,慈溪的目标也很明显,那就是2025年成为浙江首个3000亿强县。
慈溪的底气首先来自深厚的制造业基础。
这里生产了全球约60%的小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占据国内外市场重要份额,被称为“中国小家电产业集聚区”。但传统产业并非慈溪的全部,近年来通过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例如,慈溪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形成规模,与杭州湾沿岸的宁波、绍兴等地协同发展,融入长三角汽车产业链。
2024年,慈溪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60%,新生代企业家主导的创新型企业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推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这种“传统+新兴”双轮驱动的模式,为慈溪提供了稳定的增长动能。
民营经济是慈溪的核心竞争力。
据悉,当地平均每3户家庭就有1户经商办企业,民营主体数量庞大且活力强劲。
政府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政银合作”等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例如推出“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技术等支持。
新生代企业家的崛起更是关键,他们不仅承接父辈产业,还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新赛道。例如,一位“企二代”将传统安全阀制造延伸至半导体领域,2024年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这种“传承+创新”的生态,让慈溪的民营经济始终走在迭代前沿。

尽管经济实力强劲,慈溪的交通短板曾长期制约其发展。
作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慈溪却一度是浙江少数未通高铁的强县。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2023,年通苏嘉甬高铁正式开工,慈溪高铁站将成为连接长三角南北的枢纽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远期规划的沪甬跨海通道。如果这个规划实现,慈溪将进一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此外,杭甬高速复线、余慈东西向高速等项目的推进,将彻底打通慈溪对外的“任督二脉”。交通升级不仅带来物流效率的提升,更将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为慈溪冲刺3000亿注入新动能。
从数据看,慈溪若保持6%的年增速,2025年GDP突破3000亿基本没有任何悬念。
不过横向对比,江苏昆山2024年GDP已达5380亿元,江阴突破5000亿,浙江县域经济在总量上仍有差距。
当然,浙江强县的优势在于产业结构的多元性和民营经济的韧性。例如,浙江另一个强县义乌,凭借贸易创新实现GDP超2500亿。
2025年,浙江提出GDP增长5.5%的目标。
慈溪若能在重大项目投资、交通红利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激发等方面形成合力,短期之内也将正式向5000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