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视低口碑,看完两集《人生之路》,这些糟点不吐不快

宇全谈娱乐 2023-09-21 23:01:16

时隔40年后,路遥的《人生》再次搬上荧屏,并登上了央视黄金时段。

40年前,电影《人生》曾一票难求,周京理扮演的高加林,吴玉芳扮演的巧珍,曾是我们一代人的回忆。

高加林的自强不屈,巧珍的淳朴善良,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如今,这部经典之作再次搬上荧屏,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电视剧还未播,各路媒体就已经开始竞相宣传了。

从演员阵容来看,不仅有像陈晓,李沁这样的新生代实力演员,更有像黄梅莹,刘威,李光复,周野芒,何赛飞等众多老戏骨的加盟。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意外,这部剧应该毫无悬念,会成为又一现象级的经典剧。

令人遗憾的是,央视昨晚播出两集后,网友想吐槽的点实在太多。

从道具到演员,从故事情节到表现手法,都与原著《人生》背景相距太远。以至于有网友说,这是一部披着《人生》外衣的《人生之路》。

道具不走心

一部《白鹿原》,让我们对陕北,对黄土高原的美食——油泼面有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去西安的游客,到那里后,别的美食可以不吃,但一定要尝一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油泼辣子面。

手擀的面条,洒上辣子,再淋上热油,面的清香混杂油的热辣,令人食欲大增。

可以说,黄土高原如果离开面,其特色起码要少一大半。

结果到了《人生之路》里,陕北的美食,变成了米粉。巧珍家里,正是做米粉的,负责给城里的姨丈送米粉。

我们先来说说米粉,米粉都是用稻米磨碎后制作的,因此,米粉只在盛产水稻的长江以南省份流行,过了长江,早些年几乎没有食用米粉的历史。

而陕北高原大都是以种植小麦为主,陕北人民也习惯了面食制作的各种美食。

就算巧珍姨丈家真的开的是米粉店,在那个时代,还是一个贫困县,有多少外来人口会来吃这一口米粉呢,恐怕开不了三天, 就要倒闭了吧。

不知是编剧太缺乏生活经验,还是道具组不够用心,生生让这么低级的一个错误,出现在了电视剧的开篇。

除了米粉, 剧中巧珍开的拖拉机,也太让人出戏。

先不说她家有拖拉机,并且这台拖拉机的主要任务,居然是往县城送米粉。

来看看巧珍开的拖拉机,居然有圆圆的方向盘。

80年代农村家庭,就算有拖拉机,也是下面这种手扶拖拉机。

并且这种拖拉机,也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因为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可能导演认为巧珍一家卖米粉,经济不会太差,但结合时代背景,在那个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东西的年代,这台拖拉机的指标,巧珍一家恐怕还拿不到。

时代背景太假

《人生之路》一开场,就有一场飙车戏。

高加林和高双星,骑着自行车在黄土泥路上如履平地,如果拋开时代背景,这一段特别有看头,毕竟如今能够将自行车骑得这么溜的人,不多了。

但如果结合剧中1984年的时代背景,再来看这段飙车,就忍不住想骂人了。

有网友结合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二八杠自行车的珍贵。

在那个物质需要分配式销售的年代,自行车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他需要拿着“批条”才有资格购买,如果没有批条,就是有钱都买不到。

网友的经历,发生在1982年的武汉。

结合剧中高家村是一个贫困县的贫困村,村民常年连一顿肉都吃不上,想买这种二八大杠的自行车,先不要说批条,村民真的有钱买一辆这样的自行车吗?

即便有指标也有钱,那钱也应该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宝贝疙瘩一样的自行车,穷家小子会不爱惜?

会忍心骑着它下台阶,然后到学校彻底散架,再像扔破烂一样,扔在学校门口吗?

这种不爱惜自己自行车的学生,哪怕是90、00年代,都鲜少见吧。

不仅自行车毫不珍惜,高中生下馆子,在剧中似乎是稀疏平常的事。

两集不到, 高加林已经两次去巧珍姨丈开的馆子消费了, 钱对他们来说,似乎根本不是问题。

不仅下馆子,每个人的消费还不低,除了每人一碗粉配上汽水,再看桌上的小碟,应该还另外点了菜。

这个消费水平,直逼40年后现在高中生的消费水平了。

而偏偏剧中高加林的设定,是农家穷小子。这一餐下来,估计够他在农村的爹妈在地里忙活两个月有余了。

除此之外,高加林从村里到县城的马路,居然还有这种平坦的柏油马路。

在80年代农村,能有一条泥石子路,下雨天不太脏脚,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剧情假大空

县教育局分管教育的股长,来给高三的同学做考前动员。

可还未开口,这位教育界的专员,先狠狠扇了自己两个耳光,直接把电视机前的观众看懵了。

看到最后,原来这位股长,是为县里五年没有出一个大学生而痛心疾首,于是才有扇自己耳光这一出。

导演的初衷,肯定是想突出县里基础教育落后,为后面高加林考上大学做铺垫。

但问题是,不管是想表达这位领导的敬业负责,还是想表达贫困县基础教育的落后,真的有必要安排这一出吗?

莫非他扇自己两耳光,这个贫困县的教育就能上去了?还是说,扇了这几个耳光,学生们的脑瓜就变得灵光了。

看马股长的年纪,大约三十多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在官场混迹了一段时间,可能谈不上是老油条,但对一些官场的门道,包括工作方式方法,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

但看马股长夸张的表情,放飞自我的肢体动作,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名体制内的干部。

而且从后面他破规帮高双星见县长,篡改高加林的考试成绩来看,他并不是那种刚直不阿的干部。在利益面前,他心中的那杆秤失去了公平。

所以,他扇这两个耳光的意义在哪里?

马股长的巴掌扇得没有意义,剧中的高加林,也与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相去甚远。

原著中的高加林,是一个羞涩的大男孩,去集市上卖馍,因为放不下面子,一筐馍一个都没卖出去。

但《人生之路》里的高加林, 却像一个油嘴滑舌的社会青年。

遇到困难找巧珍帮忙,没有丝毫觉得麻烦人家不说,反而理直气壮,似乎人家帮他是理所当然。

以上种种,看过电影《人生》或是原著的网友,再看这部《人生之路》,不吐槽不诟病才怪。

如果这部剧不是改编自路遥的《人生》,我们当一部普通电视剧看看就过了。

可偏偏,他不仅是改编自《人生》,剧名一开始还叫《人生.路遥》,明显是不想与路遥离得太远。

可如果真的想蹭路遥的IP,那拜托能不能在剧情方面用点心。

先了解一下陕北农村的习俗,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后再拍,真有那么难吗?

剧组愿意花巨资搭建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为何就不能静下心来,打磨一下细节呢。

最后再重复一点,陕北人民的日常主食,不是米粉,是面食!是面食!

——END——

0 阅读:0

宇全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