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后,路遥的《人生》再次搬上荧屏,并登上了央视黄金时段。
40年前,电影《人生》曾一票难求,周京理扮演的高加林,吴玉芳扮演的巧珍,曾是我们一代人的回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1fc567f4638a3f2de649e249fb817fe.png)
高加林的自强不屈,巧珍的淳朴善良,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如今,这部经典之作再次搬上荧屏,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电视剧还未播,各路媒体就已经开始竞相宣传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dcb1754422c52456e7c41d9df305555.png)
从演员阵容来看,不仅有像陈晓,李沁这样的新生代实力演员,更有像黄梅莹,刘威,李光复,周野芒,何赛飞等众多老戏骨的加盟。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意外,这部剧应该毫无悬念,会成为又一现象级的经典剧。
令人遗憾的是,央视昨晚播出两集后,网友想吐槽的点实在太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d4fbe48ea057862edab811a809a13d5.png)
从道具到演员,从故事情节到表现手法,都与原著《人生》背景相距太远。以至于有网友说,这是一部披着《人生》外衣的《人生之路》。
道具不走心一部《白鹿原》,让我们对陕北,对黄土高原的美食——油泼面有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去西安的游客,到那里后,别的美食可以不吃,但一定要尝一碗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油泼辣子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dc74218fb4d6256a741d979f9930c32.png)
手擀的面条,洒上辣子,再淋上热油,面的清香混杂油的热辣,令人食欲大增。
可以说,黄土高原如果离开面,其特色起码要少一大半。
结果到了《人生之路》里,陕北的美食,变成了米粉。巧珍家里,正是做米粉的,负责给城里的姨丈送米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43b05db4720ed1807730b8ba0193d65.png)
我们先来说说米粉,米粉都是用稻米磨碎后制作的,因此,米粉只在盛产水稻的长江以南省份流行,过了长江,早些年几乎没有食用米粉的历史。
而陕北高原大都是以种植小麦为主,陕北人民也习惯了面食制作的各种美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4c598a03112c69126d76e9ce2fc33f9.png)
就算巧珍姨丈家真的开的是米粉店,在那个时代,还是一个贫困县,有多少外来人口会来吃这一口米粉呢,恐怕开不了三天, 就要倒闭了吧。
不知是编剧太缺乏生活经验,还是道具组不够用心,生生让这么低级的一个错误,出现在了电视剧的开篇。
除了米粉, 剧中巧珍开的拖拉机,也太让人出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d3d143748334e363ec07d5f512e215d.png)
先不说她家有拖拉机,并且这台拖拉机的主要任务,居然是往县城送米粉。
来看看巧珍开的拖拉机,居然有圆圆的方向盘。
80年代农村家庭,就算有拖拉机,也是下面这种手扶拖拉机。
并且这种拖拉机,也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因为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589244a0f4b17135e61bfe14ceac03a.png)
可能导演认为巧珍一家卖米粉,经济不会太差,但结合时代背景,在那个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东西的年代,这台拖拉机的指标,巧珍一家恐怕还拿不到。
时代背景太假《人生之路》一开场,就有一场飙车戏。
高加林和高双星,骑着自行车在黄土泥路上如履平地,如果拋开时代背景,这一段特别有看头,毕竟如今能够将自行车骑得这么溜的人,不多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971f486156d94821a500bc2688dc4c6.png)
但如果结合剧中1984年的时代背景,再来看这段飙车,就忍不住想骂人了。
有网友结合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二八杠自行车的珍贵。
在那个物质需要分配式销售的年代,自行车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他需要拿着“批条”才有资格购买,如果没有批条,就是有钱都买不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b87be74625a34624e5d63e0363c55b8.png)
网友的经历,发生在1982年的武汉。
结合剧中高家村是一个贫困县的贫困村,村民常年连一顿肉都吃不上,想买这种二八大杠的自行车,先不要说批条,村民真的有钱买一辆这样的自行车吗?
即便有指标也有钱,那钱也应该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宝贝疙瘩一样的自行车,穷家小子会不爱惜?
会忍心骑着它下台阶,然后到学校彻底散架,再像扔破烂一样,扔在学校门口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0e5f4eceff6a9430163f70fd54c5e8e.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412a06c76e32f56461bca16417b7cf3.png)
这种不爱惜自己自行车的学生,哪怕是90、00年代,都鲜少见吧。
不仅自行车毫不珍惜,高中生下馆子,在剧中似乎是稀疏平常的事。
两集不到, 高加林已经两次去巧珍姨丈开的馆子消费了, 钱对他们来说,似乎根本不是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5b4d5ebc26b272e5379dae7e257c1ed.png)
不仅下馆子,每个人的消费还不低,除了每人一碗粉配上汽水,再看桌上的小碟,应该还另外点了菜。
这个消费水平,直逼40年后现在高中生的消费水平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79c8ba2646dc560ea6c45ed41cfa142.png)
而偏偏剧中高加林的设定,是农家穷小子。这一餐下来,估计够他在农村的爹妈在地里忙活两个月有余了。
除此之外,高加林从村里到县城的马路,居然还有这种平坦的柏油马路。
在80年代农村,能有一条泥石子路,下雨天不太脏脚,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8ab61a4b4819795f92fea1428d55cfe.png)
县教育局分管教育的股长,来给高三的同学做考前动员。
可还未开口,这位教育界的专员,先狠狠扇了自己两个耳光,直接把电视机前的观众看懵了。
看到最后,原来这位股长,是为县里五年没有出一个大学生而痛心疾首,于是才有扇自己耳光这一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f1dccf0e38c2be95d4cdd48d6090fa2.png)
导演的初衷,肯定是想突出县里基础教育落后,为后面高加林考上大学做铺垫。
但问题是,不管是想表达这位领导的敬业负责,还是想表达贫困县基础教育的落后,真的有必要安排这一出吗?
莫非他扇自己两耳光,这个贫困县的教育就能上去了?还是说,扇了这几个耳光,学生们的脑瓜就变得灵光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2fcd0bbdd672ac2c4a46d2cc3c5f189.png)
看马股长的年纪,大约三十多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在官场混迹了一段时间,可能谈不上是老油条,但对一些官场的门道,包括工作方式方法,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
但看马股长夸张的表情,放飞自我的肢体动作,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名体制内的干部。
而且从后面他破规帮高双星见县长,篡改高加林的考试成绩来看,他并不是那种刚直不阿的干部。在利益面前,他心中的那杆秤失去了公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66e202f1167bc11a45bcaf226388239.png)
所以,他扇这两个耳光的意义在哪里?
马股长的巴掌扇得没有意义,剧中的高加林,也与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相去甚远。
原著中的高加林,是一个羞涩的大男孩,去集市上卖馍,因为放不下面子,一筐馍一个都没卖出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bbc15039b186d44dde5758da95fb580.png)
但《人生之路》里的高加林, 却像一个油嘴滑舌的社会青年。
遇到困难找巧珍帮忙,没有丝毫觉得麻烦人家不说,反而理直气壮,似乎人家帮他是理所当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f4c2e69d1e42100b6766a5f47faaa05.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48b9e023ee88d0d563457dbebb0e212.png)
以上种种,看过电影《人生》或是原著的网友,再看这部《人生之路》,不吐槽不诟病才怪。
如果这部剧不是改编自路遥的《人生》,我们当一部普通电视剧看看就过了。
可偏偏,他不仅是改编自《人生》,剧名一开始还叫《人生.路遥》,明显是不想与路遥离得太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cc4db9c1db4fafbf9ea33a6bca5c9bb.png)
可如果真的想蹭路遥的IP,那拜托能不能在剧情方面用点心。
先了解一下陕北农村的习俗,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后再拍,真有那么难吗?
剧组愿意花巨资搭建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为何就不能静下心来,打磨一下细节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f4a0414296c2a7c7e955b42abc3aed9.png)
最后再重复一点,陕北人民的日常主食,不是米粉,是面食!是面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