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美籍华人作家,也是第一位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他经常被置于康拉德和纳博科夫的行列,因为对于这三人来说,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但他们却用这种语言写出了杰出的作品。
在哈金众多的作品中,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要属《等待》了。这本书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项大奖,在华人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等待》虽是英语写成的小说,却无比接近中国的现实,余华在序言中说“仿佛跟中国贴到了一起”。与此同时,又因为将背景设定在了上世纪60年代,以至于很多人都将小说的悲剧原因归为时代,因此很有必要结合人物的性格对整个悲剧的发生、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
真实生活的全景再现,其实是作者千雕万琢的结果《等待》讲述的是孔林的故事,他出身农村,每年夏天会休假十天回村里生活,在书中有大量关于农村的描写,读来真实可信,仿佛身临一般,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都以为是中国本土作家所写。
其中,我觉得最贴近真实的就是对于淑玉的描写。
她看上去那么老,好像已经四十多岁,脸上有皱纹,手像硬皮革那样粗糙。更有甚者,她的一双脚像只有四寸多长。现在已经是新社会了,谁还会看上一个裹小脚的女人?
这是孔林第一次看见的淑玉,只一眼,他就想退婚,尤其是那双小脚,他感觉太丢人,太上不得台面。但作者就是抓住这一特点,让淑玉的农村妇女一下子立了起来。
大概从五代开始,中国就有了裹小脚的风俗。李冰冰曾经和金智贤合演过一部电影《雪花秘扇》,里面就有一段关于裹小脚的片段。
大人们强制两个小女孩裹小脚,用布条把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阻止其生长,控制其大小,小女孩痛的不能走路,晚上睡梦都喊着好疼,布条还时常会渗血,看着就特别疼。
最终李冰冰饰演的百合,因为裹出了一个最完美的三寸金莲,实现鱼跃龙门,直接从下等贫家女嫁入上等贵族,可见以前社会对裹小脚的看重。
可能淑玉的家人也是想让她嫁个好人家吧,所以才给她裹了小脚。不过讽刺的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中,封建思想与新思想正在激烈交锋,小脚不但没给她带来好运,反而收到的是反感。
书中还有一段关于淑玉的近景描写,让淑玉的农村妇女形象丰满立体。
一件大襟褂子像黑色的铁筒包裹住她的削肩,显得上身更短。她的腿又细又瘦,小腿上裹着绑腿。一对小脚穿在黑尖鞋里,呈八字形,像两只趴在地上的小老鼠。淑玉的左边有一只凶狠狠的鹅在扇动着翅膀,背景上是几口水缸、茅草屋顶的土坯房和半棵遮住屋顶的榆树。
“大襟褂子”、“绑腿”、“土胚房”等都是典型的农村的景象,作者用敏锐的眼光将这些一一展现,让人感觉就仿佛走进那个年代的农村。
书里关于那个年代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大白兔奶糖”,孩子们玩的“滚铁环”等,处处都是中国生活的影子,所以人们一点都不怀疑这是中国人写的。
其实这与作者哈金的经历有关。
哈金出生于中国辽宁,读完大学后去了美国,读完博士,在美国大学任教。虽然离国时间已长,但是他对当时生活的年代还是有很深的记忆,所以写出来的中国故事就显得特别真实。
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他千雕万琢的功夫。
翻译者金亮在后序里对于这一点做了回应:
对他来说,作品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他是那种“笨”作家,使的是“拙”劲,用的是水磨功。《等待》写了四年,写的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发表。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动词,他可以琢磨好几天。一本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每页稿纸他竟能修改上百遍!
由此可见,好的作品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作者大量观察积累和不知疲倦地修改而来的。由此,我们作品的真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次对孝道的妥协,一场18年的等待,时代烙印在每个人的身上。《等待》描述的是一个悲剧。大学生孔林迫于家庭娶了农村女淑玉,遇见情投意合的城市姑娘吴曼娜想要离婚再娶,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一直等了十八年才实现。
在豆瓣里看到了很多评论,都说这是年代特有的现象,是时代造就了这一切。
一次对孝道的妥协1962年,孔林是沈阳军医学院的一名学生,某日接到家里的来信,说:母亲病重,父亲得去公社干活,家里无人照顾,希望他赶紧结婚,好找个人侍候母亲。
孔林出于孝道答应了,家人通过媒人很快找到了心善、能干活、好生养的刘淑玉。孔林看过照片感觉还不错,于是就答应了。
只是等冬天他回家看到真人后,他觉得这样的媳妇拿不出手,上不得台面,立马想悔婚。
但是父母据理力争,母亲苦苦哀求,孔林妥协让步,于1963年夏天跟淑玉结婚。
在上世纪60年代,很多人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的男女双方很多都没见过面,感情更是无从谈起,婚姻注定是听天由命,悲喜难测。
孔林就是这样,他出身农村,父母要求他结婚也是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他们需要人侍候,说白就是只要能干活,只要能侍候好公婆,美丑无所谓,孔林愿不愿意也无所谓。
事实也是如此,当孔林看到缠着小脚、老态横生的淑玉时,第一时间就想退婚,可是父母的劝说,母亲的哀求,骨子里传统孝道根深蒂固的影响,最终使他妥协了。
而这一次的妥协就是整场悲剧发生的源头。如果他当初没有妥协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找个与自己心仪的人结婚,比如吴曼娜,可能就没有后来所有的痛苦与折磨。
别有用心地娶妻,满心嫌弃地拒绝,处于孝道的妥协,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幸福不了,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人类的悲哀。
一场十八年的等待开始于不甘心,之后二十多年聚少离多,与淑玉的婚姻在孔林的心中其实名存实亡。
因为对淑玉的嫌弃,孔林从没想过带她回工作的医院生活,只在每年夏天趁休假回家10天,并且从1966年女儿出生后,就再也没有跟淑玉同屋睡过。
在医院工作的长久寂寞中,孔林与同科室的护士吴曼娜互生好感,后来在吴曼娜的催促下,孔林开始思考与淑玉离婚。
可是,离婚在那个时代太不容易了,大家信奉的还是结发夫妻,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连法院都不会轻易判离婚。
第一年夏天回家,孔林碍于心中对淑玉的愧疚,对离婚一事羞于开口。
第二年夏天回家,因为淑玉弟弟的干涉,提了一句“离婚”后就再也没有下文。
第三年夏天回家,两人来到法院准备离婚,但因为淑玉的临时反悔,法院驳回了两人的离婚申请。甚至这次离婚还被众人围观,登上了报纸,并且一字一句奉劝孔林不要学习剥削阶级,要及时悬崖勒马。
以后每一年的离婚申请都会在淑玉的临时反悔中被驳回,孔林和吴曼娜就这样一年一年等了下来。
在孔林的部队有个规定:
凡是干部分居十八年以上,可以不用征求对方意见自动离婚。
所以,孔林和吴曼娜都在等待“十八年”后的到来。
这也是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的景象了,现在社会提倡婚姻自由,离婚更是自由,男女双方只要愿意,旁人无权置喙。
所以,可惜了孔林,大好的年华就这样被蹉跎了,一直等了18年,等到了50多岁的年纪才能与同样等了18年的已经40多岁的吴曼娜结婚。
中间蹉跎的岁月,都化成了细纹,爬上了两人的眼角,硬生生将新婚变成了老婚,把喜悦散尽,只等来了老来伴。
特殊的年代,婚姻被世俗的偏见影响,也被各种规章制度限制,何其不幸!
但即便是这样严格执行部队的规定,离婚还是对孔林造成了影响,他仍然遭到了不公平待遇。周围人的职位都在逐年提升,同屋人甚至做到了政治部主任,他十来年却从没有一次提升,仍然还只是个普通的医生。因为在领导看来,他是个有作风问题的人。
特殊年代,一个人的婚姻甚至能影响到职位的升迁,可见当事人眼光的固化与刻板。这些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必要过程,只是可惜了生活在里面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自私加剧了悲剧的发生读完这部小说,很多人会认为时代造成了孔林等三人的悲剧,连作家余华都说:
我读到了太多隔靴搔痒的中国故事,可是远离中国的哈金让我读到了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
仿佛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在那些年代特有的,但是在我看来,虽然时代确实给整个故事设定了局限,但是人物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尤其是孔林和吴曼娜性格里的自私成分。
孔林的自私孔林的自私首先体现在两段婚姻上。
他最终会答应父母娶淑玉其实是有实际原因在的。那时候他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怎么可能因为没人照顾家里就舍弃大学生活回归农村?所以他娶淑玉最主要就是帮他照顾家里,照顾老人。
他第一次萌生离婚念头是在父亲死去后。那时父母不在了,家里不需要人照顾了,况且在医院他也有了能拿得出手、有共同语言的吴曼娜,所以他就打算离婚了。
后来,他与吴曼娜成婚,也是想着年纪大了,想在部队有个人照顾自己。可见他两段婚姻,全都夹杂着自己的私利。
不幸的是因为结婚时双方年纪不小,吴曼娜身体又不好,白天得洗衣服,晚上得看顾孩子,生活痛苦不堪,他整个人迅速苍老。
在一次与淑玉、女儿吃饭的过程里,喝醉酒的他说:
我难过啊。我这心里堵得慌,都要爆了。这鬼日子我是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你会等着我吗?我很快就会回到你这儿来。
他又一次对婚姻想要逃离,因为太累,而现在淑玉和女儿不需要照顾,不需要他付出,他能在淑玉那里得到安逸、得到平静,所以他想再回到以前的婚姻生活。
由此可见,孔林的两段婚姻对他来说都是在逃避苦难,贪图安逸。与淑玉结婚是希望有人照顾父母,与吴曼娜结婚是为了在医院有人照顾。是他的自私性格导致了婚姻的不幸。
孔林的自私还体现在工作上。
他与吴曼娜在医院里来往过密,被领导发现找去谈话,为了不耽误仕途,谈话之后他立马与吴曼娜划分了界限。
后来甚至为了让吴曼娜死心,还给她介绍起了对象,好让吴曼娜从自己的生活赶紧消失。
所以,孔林这一生的悲剧与他的自私密不可分,甚至还想学古人享受齐人之福,不过现实狠狠浇灭了他的希望,不但没能实现,还让他忍受了18年,并且还将一直在忍受。
吴曼娜的自私作为十八年等待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吴曼娜看来很可悲,但其实跟她本身的自私本性也是息息相关。
为什么选孔林
虽然孔林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当年医院只有四个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他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孔林肩上扛着上尉的一杠三星,每月工资九十四元。
但是,吴曼娜最初喜欢的却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人,她是在被抛弃后才注意到孔林并且主动与他来往。
因为那时的她已经快26岁了,算的上老姑娘了。有前途的轮军官只想找年轻的,没前途的她又看不到,而孔林是她能选的人里面最突出的一个。
所以,这场爱情表面看起来是源于两情相悦,其实处于当中的两人各有各的心思。
曾经徘徊过
在与孔林一起等待的日子里,其实吴曼娜也一直在找寻更合适的。
第一个就是孔林介绍的表弟,本来听介绍感觉不错就想着见一见,但一见面发现那个表弟工作一般,还在外地,并且为人粗野,她看不上,见过一面后就拒绝了。
第二次遇到了魏副政委,她是满心欢喜,特意准备,希望能够成功收获更高的生活品质与保障。甚至为了与魏副政委以后的生活,不辞辛苦地学起了从不敢骑的自行车。
但最终魏副政委没有看上她,还嫌弃她字写的不好看。
最终将吴曼娜彻底推向孔林是因为她被杨庚强奸了,在那个年代被强奸是非常大的污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痛苦心情无处发泄的吴曼娜将一切过错推给了孔林,然后就此与孔林捆绑在一起。
所以说,吴曼娜虽然开始有点喜欢孔林,但后来人们的舆论,生活的经历,流逝的岁月一点一滴吞噬了那点喜欢,剩下的只是自保,只是自私。
自私拉长了等待
曾有一次,孔林想筹钱贿赂本生达到离婚的目的,当开口向吴曼娜借钱时,她声称没有,果断拒绝,使离婚一事最终没能成行。
后来即使结婚了,她还是继续保持神秘,从不与孔林共享工资,也从没让孔林知道自己的工资与存款。
吴曼娜在爱情里,表面上看很积极,其实一直是理性且自私的,从不舍得付出时间之外的任何东西,她吝啬、自私地保护着自己。
所以说,时代赋予了人们现实的考验,但人性的自私又让考验加剧,悲剧加深,最终时代与性格的共同作用,带来人物一生的悲苦。
古龙曾经说过:有很多人都相信命运,都认为命运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却不知道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往往就是他自己的性格。
一次妥协,两段婚姻;一场等待,三人受伤。固然有时代带来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了生活的走向。
愿生活里的你我,都能作为强者控制自己的性格从而决定命运,而不是服从性格,倍尝生活的艰辛。
作者: ,一位喜欢文字的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