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板们,正在大面积的甩卖自己的公司。
如果你最近对商业领域的内容有所关注的话,你应该会从社媒上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公司被创始人出售的消息,3月11日,有着中国纸王之称的维达国际创始人李朝旺发布公告表示:以260亿港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给新加坡的金鹰集团。
这样的案例并非偶然,去年10月,主营女性运动服饰品牌的MAIA被其两位创始人出售给了安踏集团,根据其财报显示,maia在2022年的营收为5亿元,且已实现盈利。
除此外,还有国产医药企业亘喜生物被外资阿斯利康以85.7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整体并购,这是中国第四家在美上市的创新药企,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三季度,公司账上现金储备为2.34亿美元,足够运营到2026年,为了完成并购,阿斯利康溢价了200%。
而在去年10月,上市公司贝壳以15.5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家装品牌爱空间,后者截止2023年上半年的营收超过10亿,同比增长56%。
从快消费到新消费,从医药到建筑,这些在各自领域中拥有不菲地位和成绩的商业实体,为何在近半年内遭遇密集抛售,作为公司的创始人,这些已经拥有一定商业地位的巨贾们,又为何要放弃自己辛苦打拼起来的基业呢?
02投融资空间的缩窄,是不少企业家选择退出的理由。
在创投圈,过去一年里关注度最大的无疑是华兴资本的包凡以及高瓴资本的张磊,前者因接受调查失联至今,我们不做过多讨论,而后者突然引起关注的原因,则是其在近期被爆出移民新加坡。
作为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高瓴资本在国内产业的投资布局近几年里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数据显示,其2022年的投资项目为139起,2023年则腰斩至62起。
业内顶级风投机构红杉中国在国内的投资也出现了锐减,数据显示,2021年,红杉中国的投资项目为345起,位列中国第一,但进入2022年后其投资节奏便大幅放缓至136起,同比下降了60%。
从整体来看,2023年中国一级市场共完成了6688起投融资事件,和2022年相比,这个数字增长了8.6%,然而从金额数据来看,2023年融资总额为5570亿元,相较于2022年还减少了25.6%。
这种幅度的降低,和投行们募集资金能力的变化有很大关系,2023年中国的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约为8322只,同比下降4.7%,其中完成募资的基金数量仅为508只,同比减少9.1%,募集规模累计达1104亿美元,同比减少18.9%,创下历史新低。
2023年的一级市场投融资数据能比2022年还要低,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当下的态度,而国内许多企业,虽然已经走完了多轮融资,但实际上是依旧没能达到盈利水平。
对上个月因接受600亿追加投资而失去公司绝对控股地位的王健林而言,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不过,投融资空间额缩窄只是一部分企业家甩卖公司的理由,对于那些在市场上占有一定领先地位,且已有盈利空间的企业来说,它们被摆上货架交易,更多是创始人自身的信心丧失。
03以国内纸业巨头维达国际的易主为例,在3月份交易中,选择出售股份的除了创始人李朝旺之外,还有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欧洲最大的个户厂商Essity,两者合计出售的股份为72.62%,均为清仓式离场。
大股东减持的原因,在于其认为消费类纸巾业务在公司经营中占比过高,且纸业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因而选择退场进入回报率更高的行业。
而创始人李朝旺的离场,更多的则是源于其自身对维达的经营失去信心,财报显示,在2020-2023年期间,维达的营收由165.19亿港元增长至199.99亿,但净利润却从18.74亿降低至2.53亿。
导致公司净利润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纸巾生产中,原材料纸浆的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四到六成,2022年期间,由于全球供应链的波动,纸浆价格一路攀上了历史最高点,压缩了维达国际的利润空间。
再叠加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与日俱增的销售与管理开支,在无力扭转局势的情况下,选择出售公司及时止损,也成为了一种无可奈何下的选择。
维达纸业的易主,亦或者说企业创始人信心的丧失,其实质上2023年以来中国商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对许多打工人而言,2023年一个挥之不去的议题是降本增效,但在企业家或者创业人眼中,他们所看到的则是独角兽企业的锐减。
根据经济观察报在今年3月份的一篇报道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为15家,而同期美国的新增独角兽为179家。
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之外,时代背景的动荡,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也是部分企业家选择离场的原因。
从黄金、股票、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近期的价格走势不难看出,以往走势会相互关联的大类资产如今都走出了自己特有的市场逻辑,黄金的投资者认为乱世将至,把金价推上了历史高位,而美股市场的投资者们则认为经济仍将长虹,纳斯达克指数今年甚至走出了史无前例的16000点行情。
与此同时,通常与股市呈现负相关的债市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美债收益率都快全面升穿5%的关口了。
今天的金融市场用一句乱套了来形容也不为过,如此罕见的格局之下,创始人选择出售公司,体面离场,已经算是一种不错的结局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敢到中流击水的气运之子,更多的人只是一位乘着浪顺着风赚笔小钱的NPC罢了。
不过隆冬之后便是春,也有不少的企业家自危机中看到希望,开始逆周期出手兼并扩张,我们前几期做过的紫金矿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低谷中大肆扩张的它,这两天又冲上了4700亿的历史高位,今年甚至有望探的5000亿,谁能想象它的市值在五年前只有900亿?
有成功自然也有失败,中国水泥大王百亿市值的企业在短短25分钟归零,这起发生于4月9日的股市惊魂这两天可是吸引了不少眼球,它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大浪淘沙,商海浮沉,传奇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大败局。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