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妈妈总结:家庭教育中,这五句话父母永远不挂在嘴边

可爱的夏天 2020-12-03 13:58:52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后台粉丝一条留言特别赞同:“成长从来都不是单纯的长大,而是复杂的叠加,如何叠加要看父母给孩子砌什么样的砖。”父母无意间的言语可能会改变孩子的认知和世界观,或者产生孩子心理问题。

曾经送三个孩子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妈妈,曾分享她这样的育儿心得:“减少儿童关注,是对孩子最大的关注,同时有些话真的不要常挂嘴边,尤其是这六句话。”

第五句:”我是妈妈(爸爸),你应该听我们的话”

孩子诞生的那一刻也是“妈妈和爸爸”诞生的时刻。孩子和爸妈同一时间“出生”,彼此平生第一次做孩子做父母,大人又有什么足够说服力说父母讲的就一定是对的?孩子的人生足迹是不可控的,未来社会变化,是前一代无法估量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附属体,他们的生命是独立存在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你可以听听爸爸妈妈的建议。”

第四句:”别哭了”

人人都有情绪,哭是一种情绪发泄。孩子若听到“别哭了”他认为这种表达情绪是不对或者羞耻的事情,长期以往导致孩子排斥自己愤怒,伤心各种消极的情绪,无法接受。长大后这类孩子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孩子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情绪长时间被压抑,情绪一点点积攒情绪迟早会转化为攻击或者更大的负面情绪。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宝贝告诉妈妈,你在烦恼什么,怎么哭了呢?”若宝宝摔倒哭了起来,妈妈可以问“宝贝你哭鼻子是因为害怕,还是摔疼了呢?”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和自己的情绪对话,接纳各种情绪。

第三句:“别太贪心了”

研究发现,两岁半的孩子常说的三句话:“要”;“我不”;“不给”。经济学认为人最初就是自我欲望为先,这是人正常心理。孩子初听到这话貌似很正确,在孩子角度看来“我必须分享这一切。”他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分享,他们认为分享意味着失去,孩子没有物品归属权意识。这类孩子长大,逐渐会变成“老好人”“讨好型”性格。不会捍卫自己的物品权和自己的价值观。认为别人拿走是正常的,自己不值得拥有自己喜欢的美好事物。

正确的说话应是:“宝贝,你能让这位小朋友玩儿一会你的玩具吗?”或“你们可以交换一下彼此之间的玩具。”事后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东西。若孩子反对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父母不要勉强,事后缓缓和孩子沟通。

第二句:“到底谁教你这么做的?”

当孩子做完恶作剧,听到父母问“到底谁教你这么做的?”往往引导孩子认为:我父母不知道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孩子可以推卸责任自己可以不用接受惩罚,再做错事可以类似推卸责任。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有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解释的话语权,父母了解事情真正原因后,从而正确角度去引导孩子。

第一句:“回家再说”

98%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内心充斥着恐惧,尤其是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忐忑不安,脑补各种受罚的画面,爸妈回家可能要打我,责骂我,一路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孩子认为到家就要接受惩罚,不是幸福的地方而是受罚的场所。长期以往导致孩子不想回家,家是可怕的地方,到家就完蛋了,总想逃离

正确的处理应该是:先把孩子带到人稍少的地方,说“孩子,妈妈现在告诉你,我对于你刚刚做的xx行为不满。妈妈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么做,如果做不到我们要采用惩罚制。”

聪明的妈妈(爸爸)你学会了吗?或者还有其他不应该和孩子提的话,欢迎到评论区分享给其他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学育儿经,希望我们的宝宝越来越优秀。

芸芸高级育婴师,专注于孩子早教、幼儿护理、宝宝心理发育、亲子成长等多领域。从备孕到孕期,到宝宝平安降落,芸芸一路伴您和宝贝一起成长。

0 阅读:1

可爱的夏天

简介:带你们走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