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遂宁市某小区内,一名66岁的老人因与城管言语不和,被其中一名城管队员飞踢倒地,脸部流血。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当地居民,还在网络上引发了极大关注。尽管事后涉事人员被停职,官方的回应中一句“涉事人员为临时工”却让公众感到难以接受,质疑声不断。究竟“临时工”是否能成为频繁使用的“挡箭牌”?今天,我们不妨一同深思这起事件背后,基层执法中的种种问题与反思。
一、事件回顾:从日常巡逻到矛盾升级事情发生在10月29日,66岁的王某在小区散步时看到几名城管队员正在处置违规建筑。这些建筑属于叠拼结构,王某因不解便上前询问,不料却与女城管队员发生言语冲突。据王某回忆,双方在僵持中准备各自离开时,另一名男性城管张某和几名同事赶来助阵。张某在得知双方的争执后,与王某再次发生口头对峙,情绪失控之下,竟然直接对老人飞踢,致使老人后倒,面部流血。事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当地城管局声明称张某为“临时工”,引发了舆论的更大反响。
二、“临时工”标签的反感:网民的愤怒与疑问自事件曝光后,许多网友纷纷表达对“临时工”这一说法的不满:
“临时工”不应是逃避责任的理由:网友普遍认为,每次有负面事件爆出,责任一推“临时工”便草草了事,这种说辞不仅无法平息公众的不满,反而会加剧信任危机。执法的“临时工”是否合格?:许多网友质疑,基层执法人员无论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都代表着官方形象,承担着公共管理的职责。因此,若缺乏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临时工是否适合出现在执法一线值得商榷。临时工背后的管理空缺:很多人认为,频频出现的“临时工”事件并非个案,而是管理体制中的漏洞。如此安排不仅让公众产生不信任感,也容易让基层执法的权威和规范受到质疑。三、“临时工”问题的源头:为解压而设的编制替代许多城市的基层岗位上存在大量的“临时工”现象,尤其在城管、交通等执法部门。主要原因包括:
编制压力与需求矛盾:城市发展过程中,违建、占道经营等问题日益增多,基层管理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正式编制有限,使得临时雇员成为缓解人手不足的替代。成本问题:临时工通常只需支付较低工资,甚至无需缴纳长期保险和福利,相对而言管理成本较低。然而,这样的低门槛也导致一些临时工并不具备足够的执法素质或心理素质。考核体系缺失:临时工通常并未经过系统的职业素质考核和心理测试,常见的短期培训无法完全胜任复杂的执法情景,尤其是在面对情绪激动、特殊群体时,容易引发冲突。四、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为何频频失控?许多人指出,事件中张某因老人言语刺激而情绪失控的情况,暴露了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欠缺。这其中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情绪管理:执法过程中,面对质疑和争执是常见情况,尤其是社区执法,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情绪波动都需要执法者具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然而,部分人员并未接受过情绪管理方面的训练,容易在激烈的情绪中采取过激行为。权力意识不清:部分基层执法者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公权私用”的心理,认为自己代表官方便可以采取任何措施。这种权力意识不清的现象一旦蔓延,便会带来执法行为的失控。沟通技巧不足:很多矛盾本可以通过平等沟通来解决,但部分执法者往往缺乏耐心,容易用“命令式”口吻处理问题,使得双方情绪对立,矛盾升级。这次事件中的女城管队员和王某的初步冲突,便是因为沟通不当而引发的误解。五、社会舆论的聚焦:公众对公正和透明的期待事件曝光后,公众在网上展开了热烈讨论,“临时工”标签也再次成为质疑焦点。公众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而是希望看到透明、公正的执法标准,体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
对公权力的监督:从“临时工”成为挡箭牌到涉事人员被停职,公众看到了事件处置的不同方式,也反映出人们对公权力失控的担忧。网民要求更透明的事件调查过程,期待看到公权力在监督之下进行有效管理。执法公平性的要求:人们期望无论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作为执法者的身份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编制身份的不同而在责任上有所偏袒。公众信任危机:频繁出现的基层执法暴力事件,已让许多人对执法队伍产生了信任危机。网友普遍认为,若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临时工”成为挡箭牌的现象还会持续下去,最终削弱公众对执法机构的信任。六、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如何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管理?1.制定更严格的准入门槛
当前,基层执法人员的招聘门槛普遍较低。要避免类似事件,应在招聘上设立更高的门槛,例如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技能。特别是临时工,也应接受严格的培训和考核,避免因为用人标准放宽而影响执法质量。
2.全面的培训体系
培训内容应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法规,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沟通技巧、冲突处理等方面。建立定期的情景模拟培训和实地考核制度,帮助执法者积累应对复杂情景的经验。
3.健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临时工虽为短期聘用人员,但其行为仍代表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因此,需建立针对临时工的明确问责制度。每次暴力事件都以“临时工”为理由将责任推脱,实际上是对整个执法队伍管理的一种放任。若在制度上强化监督与问责,便能有效遏制暴力执法行为。
4.引入社区监督机制
执法者常与群众直接接触,建立基层社区监督委员会,接受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投诉和监督。鼓励群众参与监督,不仅能减少因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也让执法行为更加透明、规范。
七、对基层执法的未来思考城管执法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矛盾在所难免。但如何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优化,使执法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成为公众信赖的对象,是每一座城市都应思考的问题。临时工不是挡箭牌,更不应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城管队伍的每一名成员,正式工也好,临时工也罢,都应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以及这份责任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八、结语从这次城管飞踢老人的事件,我们看到了基层执法中存在的管理缺失与责任推脱问题。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公正、透明的处理,不希望“临时工”成为掩盖问题的托辞。唯有在制度上严格要求、在监督上公开透明,才能让基层执法行为真正符合民意,建立起社会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