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往往最有效

志勇看商业 2024-03-24 21:09:57

最近,证券业协会组织IPO现场抽查,共20家被抽到,随后16家撤回材料。这让人引发无限遐想,为何撤回?原因是什么?难道这些企业都有事儿?那之前上市的公司,是不是也有80%是“怕被查”的?这就有点细思极恐了。

但不管怎样,既然有这么高的撤回率,监管部门肯定认为抽查是正确的,因为企业怕了,就说明抽查是有效的。以后,抽查比率只会越来越高。

现场核查主要查什么内容?当然不是企业账上的内容。因为企业既然敢把它做到账上,就已经充分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在出审计报告之前,事务所已经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那就只能核查帐外的东西了。

帐外,无非就是控股股东,以及董监高、出纳的资金流水。因为上市公司需要遵守很多东西,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君子”。为了维持“君子”的形象,那些脏事儿只能私下里做。

忘了是哪部武侠小说了,那个人们心中所敬仰的、维护着世间正义的门派,其实是有两拨人的,一波是“生门”,就是以正面形象出现,斩妖除魔之类的。一波是“死门”,这波人就专门做刺客,排除异己,为“生门”那波正派的人清除一切障碍,什么脏事都干。只有掌门人知道“死门”,除此之外,所有人都觉得这个门派是正道领袖,是正义的化身。

如果用公司的账户去干脏活,太容易被查出来了。所以,得用“死门”去做。

控股股东、董监高的私人流水,就相当于“死门”,专门用来干脏活的。所以,做现场核查的时候,就查这些人的资金流水,因为没有什么脏活离得开钱。

因此,在做IPO的时候,核查上市控股股东、董监高、出纳的私人流水,就成了审计师和券商的必修课,必须自己核查一遍,所有大额的流水都要解释清楚原因才敢交审报材料。

怎么样核查?就是把这些人的私人账户的流水全部打出来,2万以上,或者5万以上的流水,全部要求他们解释清楚原因,都能解释清楚原因,才算过关。

那么,什么样的理由才算合理的?比如买车、买房、给国外的子女交学费等,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什么样的理由是不合理的?比如给毫不相关的人转账,给员工转账,给客户转账,给供应商转账,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审计师就会使劲儿地问,直到控股股东坦诚为止。

有些老板可能每个月转10万给父母,说是孝敬老人,审计师肯定不能信嘛,于是带着老头老太太去银行打流水,一看流水发现,老头老太太把钱打给七大姑八大姨了,说是接济这个穷亲戚,审计师也不信,把七大姑八大姨的流水也打了出来,反正谁收了这钱就查谁的流水,就这样一层层深入检查,查了七八层之后,最后可能会发现,这些钱流到客户老板的腰包了。那肯定是虚构收入无疑了。

审计师和券商如果没把这些功课做足,监管部门来个现场检查,或者反馈意见一问,到时候答不上来,这么多年的努力就凉了。

那么,拟IPO企业通过老板的私人账户干哪些脏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给员工发工资,逃个税。

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工资很高的,你要是正规给他扣个税,他不干,最高上到45%的税率,不是闹着玩的,人家的销售能力就这么牛逼,人家就要税后的工资,这家老板不给,就去下家。老板就只能折中一下,自掏腰包给他发工资。

要是IPO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可以改的,把老板垫付的这部分工资做到账上,该交的税,去税局补上,以后别这么干了,还是个好孩子,还是可以给他出审计报告的,还是可以做为申报期的。

2、给客户转差价,做高收入和利润。

比如一块电池,本来卖2块的,企业就卖到4块,客户也真的转了4块钱过来。但是,老板却从个人账户上转了2块回去给客户。当然,如果电池有公允价值的话,还是可以通过比价的方式分析出差异。但如果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比较特殊,只此一家,那他要卖4块你也分析不出来。

如果是这种情况,性质就恶劣了,属于财务造假,而且没法改,申报期就废了。再奋斗三年,别造假了,或者换种方法造假,三年之后再审报。

3、给客户的采购员回扣。

任何时候采购工作都是一件肥差。在深圳,流传着一个段子,把各种职业分了三六九等,其中有一句说的就是采购员:三等人,干采购,白吃白喝拿回扣,地位仅次于人民公仆和“扭扭屁股就赚钱”的明星。

那些大型公司的采购,一个订单就是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你不给他们采购员回扣,人家就买别家的,谁给回扣买谁的。特别是药企,回扣的水可深了去了。因为药的成本低嘛,利润相当可观的,只要卖出去就能赚钱。

既然回扣不能避免,那就用老板的私人账户走呗。刚才说了,IPO核查的时候人家要查资金流水,这肯定行不通。

要不然就在公司账上体现吧,做成销售费用。但是你的销售费用给的是别人公司的员工,这也说不过去,人家一查,商业贿赂板上钉钉。上市公司是正人君子,是不能搞商业贿赂的,否则不给你过会。

那么,有没有解决方案呢?

有,但是得看公司的实力。如果公司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承担了这部分回扣之后,还有足够的净利润达到IPO的要求,审计师还是可以帮他们出谋划策的。

解决方案:

1)通过供应商

比如供应商卖1块钱的产品,IPO公司就给他2块,多出来的那一块钱,你交完增值税、所得税之后,剩下的就帮IPO公司打到指定采购员的私人账户。这种情况,供应商还是很愿意配合的,因为交易合法合规,税费也承担了,对于供应商来说没有风险。

有同学可能会说,这种情况做个价格对比就发现了嘛,同类型产品,市场价格就1块,IPO公司却用2块收购,不合理。这是有同类产品市场价值的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我就按1块1收购,贵1毛钱,就比较容易说得过去,如果一块钱不行,我就5分钱,价格波动在5%,就更合理了。如果支付给采购员的回扣低于5%,还是能弥补一部分的,其他的回扣还得另想办法。

最好的方法是,从供应商的产品中挑一样专用性比较高的,市场上没有同类产品的,高价收购这种产品,就能把问题解决了。比如药企,他们的产品都是有专利的,找一样市场上没有的应该不难。有时候可能会被钓鱼,比如核查人员假扮成客户,去供应商那里购买商品,看他们要多少钱。如果他们对外卖10块,卖给IPO企业却是15块,这就露陷了嘛。为了防止钓鱼,这个产品在IPO期间不要在市场上卖,要是谁来问,统统卖15块,等IPO企业顺利上市,爱怎么卖再怎么卖。

2)好兄弟帮忙

靠供应商帮忙还不是最好的,好兄弟才是。

当然,这是非常好的兄弟才行,你的兄弟能为你做一切事情,比如《山河令》中的温客行和周子舒。公司要IPO的时候,老板的好兄弟就帮他把回扣给付了,一付就是三年,反正也没有关联方关系,神仙也难查。

所以说,有一个愿意为你两肋插刀的兄弟是多么重要。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国外在就出现了。好像是金十七在《让数字说话》一书中说的,国外的一些公司在IPO的申报期,叫客户大量采购商品,比如买一个亿就够用了,客户却买两个亿,剩下的一个亿在仓库搁着,钱照付。多出的这一个亿,够客户用一两年了,如果企业IPO成功,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申报期收入和利润非常可观,之后的一两年销量急剧下降,因为那个客户还在消耗库存。这也拿它没办法了,反正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这种情况就属于造假了,跟提前确认收入的本质是一样的。

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现的,因为审计师最多搞个走访,客户肯定说确实买了这么多产品呀。审计师去盘它的仓库吧,人家肯定说快消耗完了,还剩几箱了,肯定不会带审计师去真正的仓库。如果审计师说要核对客户的进销存,这要求就有点过份了。再者,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大概率不会想到企业的操作竟然能玩得这么骚。这是二十几年前国外的玩法,遇到这种情况,审计师也很头疼。

最近几年,国内某些地方的老板也这么干,相互帮衬,我IPO的时候你多买一点,等你IPO的时候,我也想办法帮你做高收入。

来源:少年怒

0 阅读:0

志勇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