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钢琴美少年肖邦,爱11岁少女,交往声名狼藉的乔治桑

火火水水 2023-03-04 22:07:02

天才多多少少都有些古怪的癖好,弗雷德里克·肖邦的人生简直是一出扭曲的悲喜剧。

一方面,他被人称作音乐神童,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另一方面,也深陷于性情古怪冷淡、身体和精神都无比孱弱的传言中不能自拔。

让我尽量用资料拼凑出一个钢琴天才的短暂人生。

01 天才神童肖邦

法国人尼古拉斯·肖邦移民到了波兰,因为是法国人,又擅长小提琴,被斯卡贝克伯爵夫人雇佣当了她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尼古拉斯遇到一个美丽的少女贾丝汀娜。贾丝汀娜是斯卡贝克伯爵夫人的远房穷亲戚,因为家里穷,养不了那么多孩子,就厚着脸皮将女儿送到了斯卡贝克家,一半亲戚一半管家的身份长大。

尼古拉斯·肖邦

青年男女又同样热爱音乐,这两个年轻人很快陷入爱河。他们在当地的教堂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然后生下了四个孩子,弗雷德里克·肖邦就是第二个孩子。肖邦6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新成立的华沙公立中学找到了一份教法语的工作,于是全家搬去华沙生活。

肖邦的三位姐妹

肖邦自小体弱多病,令父母忧心不已。他们满心期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的健康会得到改善,但是几年过去了,肖邦依然苍白瘦弱。

如果小的时候能够好好调养,或许肖邦就不会年纪轻轻就离世,但他的父母日子过的并不轻松。父亲靠着教书那微薄的薪水苦苦支撑家庭开销,而母亲贾丝汀娜也没有家产可以继承。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又谈什么调理身体呢?

贾丝汀娜·肖邦

更何况,肖邦并不是这个家中唯一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他的父亲尼古拉斯一辈子都在与呼吸系统疾病做斗争,而肖邦的小妹艾米莉亚则患有哮喘。她死在了14岁,这或许是个不祥的征兆。

肖邦的父母都是热爱音乐的人,父亲擅长长笛和小提琴,母亲则更精通钢琴。虽然家境贫寒,但这个小小的、简陋的家中永远不缺少音乐。在肖邦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贾丝汀娜为他启蒙,她教孩子们音乐、唱歌,父亲则教孩子们法语。很快,贾丝汀娜就注意到儿子对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度。他敏锐的感觉到音乐的情绪,会随着乐声开心的咯咯直笑或者哭泣。

贾丝汀娜·肖邦与孩子们

为了不耽误孩子,尼古拉斯与妻子咬咬牙买了一架钢琴,并且请了一位专业的钢琴教师——捷克钢琴家沃伊切赫。这位教师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学生是一个钢琴天才。

捷克钢琴家沃伊切赫

7岁时,肖邦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降B大调;8岁时,肖邦在慈善音乐会上登台,一曲结束,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12岁时,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钢琴大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成年人和有经验的音乐家。

02 敏感又脆弱的天才

1825年,15岁的肖邦公开演奏了他的作品一号圆舞曲,这首曲目的公开演出,令他的名声传到了国外。外国报纸上称赞他的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思想”,是钢琴界的一颗新星。但肖邦并未止步,16岁,他进入埃尔斯纳音乐学院,如果说之前的肖邦尚有短板便是音乐理论,现在,他将这块短板弥补完整。

弗雷德里克·肖邦

年轻的肖邦到底是什么样?他的朋友这样描述: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很脆弱。由于缺乏肌肉发育,他保留了一种特殊的美……既没有年龄也没有性别,他更像是中世纪诗歌中装饰教堂的一个美丽的天使,有着像年轻的奥林匹斯山神一样纯洁而纤弱的形体,有着像一个充满神圣悲伤的庄严的女人的脸……

年少的肖邦就是这样一个病弱纤弱的美少年,喜欢他音乐的人将他的音乐称呼为:“雌雄同体的,结合不同种族的天籁之音。”不喜欢他音乐的则认为他的音乐是“娘娘腔的、幼稚的、病态的呻吟。”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拥有着所有艺术家的缺点:敏感、神经质、强迫症和偏执。但必须承认的是:他是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音乐家之一。

19岁时,肖邦见到了一位年轻的歌手孔斯坦贾·加德科夫斯卡,他对她一见钟情。然而肖邦从未当面表达过她的感情,只是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她是我梦寐以求的人,她启发了我音乐会的灵感。”就在这种年少慕爱的少年绮思中,一场暴风雨彻底改变了肖邦的整个人生。

孔斯坦贾·加德科夫斯卡

1829年,俄国的尼古拉一世自封为波兰国王,他在波兰加征重税,关闭了波兰著名学府,驱逐诗人米凯维奇,并且废除了新闻自由权。

1830年11月29日夜,一批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和青年学生发动起义,他们袭击了俄国派驻波兰王国的总司令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居住的君士坦丁宫,攻占军火库打算解放华沙。沙俄派出了12万大军镇压起义,这场起义前后经过了11个月,最终以华沙陷落,起义失败而告终。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恰好在起义前三周离开华沙,他与朋友计划了一场旅行。这场旅行覆盖整个欧洲,重点是维也纳、萨尔茨堡和慕尼黑等地,因为这是一场音乐朝圣之旅。肖邦打算好好见识一下其他地方的音乐,去维也纳听几场音乐会,在慕尼黑看歌剧,去萨尔茨堡拜访音乐家。

这是身体孱弱的肖邦第一次长途旅行,朋友们送了他一个银杯,里面装满了肖邦出生地的泥土。朋友们嘻嘻哈哈地告诉他:“这样你就可以带着心爱的祖国一起旅行了。”肖邦欣然接受,但当他走后没多久,波兰起义爆发,同行的几个朋友们纷纷赶回国参加战斗,肖邦也要一起回去,却被朋友们拒绝了,大家坚持认为音乐才是肖邦最好的武器,希望他能继续在欧洲大陆旅行,将波兰的音乐带到每一寸土地。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孤零零的在欧洲大陆漫步,通过定期的信件往来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他参加聚会、晚宴,去听歌剧一直到午夜时分才回到家中。他在信中写道:“我坐下来,弹钢琴,然后大哭一场。阅读,看看东西,大笑一场,上床睡觉,吹灭我的蜡烛,然后总是梦见你们所有人。”

肖邦就像是一只尾翎华美的纤细小鸟,抖着翅膀离开了故土。风雨突如其来,他被暴风雨吹得东倒西歪,惊得神思恍惚,却只能带着惶恐继续活下去……

1829年波兰起义

在斯图加特,他的焦虑发展成了一种病态的、对死亡的偏执。他的脑海里总是想象家人被屠杀,他爱的女人在俄国人手中……肖邦在他的笔记本上写道:“一具尸体会比我更糟糕吗?”

然后,他的护照过期,变成了一个没有办法回到家乡的人。四处漂泊,孤身一人,只是在脑海中反反复复地思念着家人,在钢琴上宣泄着自己的悲伤。

03 全新生活的开始

在波兰起义被残酷镇压的几周后,肖邦来到了巴黎,这是欧洲艺术和文化无可争议的中心。来自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的艺术家们聚集在这里,肖邦与全欧洲最优秀的艺术家们交流,讨论,这无疑将他的音乐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巴黎艺术家沙龙

他被朋友们介绍给了富人,只要在奢华的私人沙龙来一场演奏会,肖邦就能解决所有财务问题。但是,对于敏感又脆弱的弗雷德里克·肖邦而言,他并不适合成为名人。

只要在公共场合演奏,他就会紧张地发抖,一场演奏会结束,他往往已经汗流浃背。在肖邦看来,美好的音乐本来就应该在自己的公寓中演奏,再邀请三五知己,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生活。在公共场合“献艺”,然后再换取钱财,这不是音乐家应该做的事儿。

弗雷德里克·肖邦

波兰战乱平息,安定下来的肖邦再度联系上了自己亲戚家人。按照道理来说,家人朋友平安的消息应该可以抚慰他那颗恐惧忧心的灵魂,这也确实暂时安抚下了他那颗躁动的心。但另外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肖邦是一个理想化的艺术家,他的精力都放在音乐上,生活常识几近于无。战火止息后,他将自己关注的重心放到生存问题上之后却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儿都能让他感到压力。有些事情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不过是一件小事儿,灯坏了要修理,账单需要支付,就连与陌生人打招呼都会令他感到痛苦。

因为敏感,他养成了毒舌的习惯,当人们因为他的音乐喜欢他想要与他结交的时候,却发现他本人一点也不可爱。肖邦说道:“如果我像一个看似可以食用但却毒害你的蘑菇,那不是我的错……”

觉得窗外有鬼魂的肖邦

随着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肖邦的古怪癖好增长不少。因为他无法忍受在演奏中观众盯着他的后脑勺,所以他经常要求在轮到他表演时熄灭所有的蜡烛,黑暗能让他那被收紧的神经稍微好过一点。他绝对是个天才,却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天才。喜欢他的人称赞他的才情,更多人觉得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在黑暗中演奏的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很快就在李斯特等朋友的帮助下在巴黎打响名头。很多人以听过他的演奏为荣,但他却依然是一个悲哀的、自怨自艾的、丧气的男人:“我知道我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对我自己也没有多少用处。”

尽管肖邦是这样一个古怪的天才,但他依然是个年轻的男孩子,一样会倾慕女孩。只是这场情感在很多年后,却成为他被诟病的一部分。

04 为她神魂颠倒

那是1930年,肖邦刚开始欧洲游历的时候发生的事儿了。

在游历之际,他拜访了移居海外的朋友一家,他们家那个美丽的小女儿玛丽亚·沃兹斯卡吸引了他的注意。她是这么漂亮,鹅蛋脸,弯弯的两段细眉,笑起来的时候甜美极了。但有一个问题,此时这位姑娘只有11岁,对一个年纪幼小的女孩儿发生感情,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于是肖邦一直等到1936年,也就是玛丽亚17岁的时候才上门求亲,姑娘的母亲答应了,毕竟肖邦是故人之后,而且是巴黎最受欢迎的音乐家。

玛丽亚·沃兹斯卡

肖邦喜出望外,回到巴黎后,他便给玛丽亚写信,但是小姑娘很矜持,回信的措辞非常拘谨,肖邦难免有些沮丧。

当玛丽亚的父亲回家之后,得知妻子竟然答应了肖邦的求婚大发雷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才华毫无争议,但是他的身体太糟糕了,也很招女人喜欢,情绪也不够稳定,将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就是将她推入火坑。在玛丽亚父亲的阻挠下,这次订婚并没有走到婚礼那一步,1年后,婚约取消。

玛丽亚·沃兹斯卡

谁也不能责怪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肖邦是个身体孱弱性情古怪的天才,如果玛丽亚真的嫁给了肖邦,或许肖邦本人会得到快乐满足,但对玛丽亚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幸福的事儿。

当然,心碎的肖邦并不会痛苦很久,因为他将会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奇女子,这是他短暂人生中唯一一段落在实处的爱情,而这段爱情毁誉参半,为肖邦的罗曼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05 奇女子乔治·桑

乔治·桑原名阿曼汀-露西尔-奥雷·杜平,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祖母被称呼为杜邦夫人,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都是她家座上宾。

乔治·桑的祖母杜邦夫人

18岁时,乔治·桑就像是其他上流社会的女郎一样,与家世相当的男爵卡西米尔·杜德结婚。但在生下儿女之后,乔治·桑还是无法忍受丈夫那喝酒、打猎、赌钱的无趣人生,她迫切想要挣脱束缚,寻找到灵魂的生存空间。于是她大胆与丈夫分居,带着儿女定居巴黎,凭借几部小说成为法国当红畅销书作家,从此财务自由!

乔治·桑

要问乔治·桑是个怎样的女人,她身高只有1.54米,丰盈的脸庞上长着一双美妙的眼眸。如果要问乔治·桑是什么样的性格,大概可以形容为法国版的风四娘,饮烈酒、骑骏马、抽雪茄,一身男装。她与肖邦恰恰相反,热情奔放,骂人的时候用词精妙,气势十足,对待情人却百般体贴温存小意。这么一个妙语如珠又聪慧过人的可人儿,她交往过的情人能从凡尔赛宫一路排到马赛。

据说有人曾鄙夷的谈起乔治·桑:“一个矮小放荡的女人不该同时有四个情人。”这件事儿流传到乔治·桑的耳中之后,她嗤之以鼻,借自己的作品公开宣称:“婚姻迟早会被废除。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既可生儿育女,又不互相束缚对方的自由。”

乔治·桑

就这么一个奇女子,在1936年的冬天在一场朋友举办的晚宴上一眼就瞧中了正在演奏的肖邦。

穿着一身正装的男孩子坐在钢琴前。他面孔窄长苍白,眼睛却是温柔如同海水一般的湛蓝。身姿羸弱,腰身窄窄的,温柔、敏感、非常可爱。

弗雷德里克·肖邦

但第一次见面,肖邦对乔治桑却没有什么好印象,他看着这位身材矮小,跟男人们坐在一起抽雪茄的女作家时对好友李斯特毒舌道:“乔治·桑是个多么不讨人喜欢的人啊。她真的是女人吗?”

这段邂逅对于肖邦来说不过是一场收费演出,而乔治·桑却没打算放弃自己的 “猎物”。她开始打听肖邦的故事,询问他演出时间。有人告诉乔治·桑,肖邦已经订婚了。但很快女作家就收到一个好消息,婚礼取消,他现在是一个孤家寡人。

肖邦的好友弗朗兹·李斯特

于是,女作家开始用自己最擅长的武器——文字来征服肖邦。她那优美又温柔的文字逐渐温暖了敏感男孩儿的心,肖邦突然发现自己对乔治·桑的看法改变了,她原来是这样一个炙热如火的女人,而对于肖邦来说,即便喜欢黑暗,他依旧渴望光明。

1938年,肖邦与乔治·桑开始了一段长达9年的恋情。

06 凄美的结局

大家应该都能看出,在这段恋情中男女两人似乎与传统关系完全相反。女人身体强健、性格强势,充满控制欲和保护欲;而男人则优雅纤细,性格敏感软弱,需要人用心呵护。肖邦的朋友们并不喜欢乔治·桑,觉得她太过要强;而乔治·桑的朋友也不见得喜欢肖邦,不明白潇洒的大女人怎么找了这么一个“娘娘腔腔”的男朋友。于是人们开玩笑的称呼他们为:“乔治·桑先生”和“肖邦小姐”。不过要是从互补的角度来说,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也十分合适。

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

两人在一起之后,乔治·桑带着肖邦和两个孩子去了马略卡岛,希望温暖的海风与和煦的阳光能让肖邦感觉好受一些。但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两人以情侣的身份居住在岛上,而岛上原住民却都是保守的天主教徒。当居民们得知这两人根本不是夫妻的时候,所有的酒店都拒绝两人入住,他们不得不狼狈地搬进了卡尔图斯修道院。

乔治·桑

修道院的条件不好,寒冷又贫瘠,肖邦的病情不断恶化。乔治·桑为他请来当地的医生,但是医生们都摇摇头。肖邦在笔记中写道:“三个医生来看过我……第一个说我死了;第二个说我快死了;第三个说我快要死了。”

医生甚至诊断肖邦得的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这一次,连修道院都不愿意再收留他们,乔治·桑不得不仓惶带着肖邦去诺汉特的桑德庄园过了一个夏天,然后一起返回巴黎。

巴黎艺术沙龙

有热爱操持的乔治·桑在,肖邦几乎不用考虑太多琐事。他从生活的琐碎中抽出身来全心创作,这是他最为高产的一段时间,肖邦创作了大量经典的钢琴曲作品,乔治·桑则精心安排了一场场音乐会,让肖邦的才华能在大众面前得到充分的展示。两人配合得相得益彰,但这段感情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磨殆尽。

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

时间来到1942年,肖邦的身体更加糟糕了。他经常一连几天都不能下床,身体虚弱又疲惫却咳嗽得无法入眠。肖邦开始经历可怕的幻觉,他告诉乔治桑:“幽灵和亡者不断在我身边出现,我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鬼魂与梦魇纠缠着肖邦

而乔治·桑一开始想做肖邦的情人,在一起之后却发现她更像是一个护士。肖邦几乎需要全天候的照顾,而他那孱弱的身体和敏感的神经又常常令他口出刻薄之语。肖邦的存在打乱了乔治·桑的生活,她没办法集中精神创作,也不甘心放弃写作成为专职护士,小心翼翼的照顾男人纤细的神经,于是,爱情就这么消失了。

在一封信里,乔治·桑向友人倾吐:“他病得太重了,以致他的爱只能是柏拉图式的”。

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

当乔治·桑以肖邦为原型塑造小说中的人物时,两人的关系变得更糟了。在她的小说中,有一个名叫凯罗尔的男主,他是一位东欧王子,生病了,脆弱又毒舌。许多人把这位虚构的人物与肖邦联系起来,开始比较书中两位主角和乔治·桑与肖邦之间的关系。肖邦不喜欢这种比较,他给乔治·桑写了几封溅满毒汁的信,令两人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

乔治·桑的女儿索朗热

而肖邦对乔治·桑女儿索朗热的偏爱,也给女作家拉响了警钟。在索朗热和她母亲的争论中,肖邦总是毫无道理站在索朗热一边。再加上之前肖邦曾爱上过11岁的玛丽亚,乔治·桑总是忍不住想,他是不是爱上了我的女儿?在肖邦拖着病体非要选择举办巡回音乐会筹款助家乡起义的时候,最大的争吵爆发了。乔治·桑不明白自己的在坚持什么,她心疼肖邦的身体,但他自己不心疼。自己劳心劳力,他却总是回以刻薄的言语。仿佛这么多年的付出不过是白费心思。

乔治·桑

乔治·桑决定与肖邦分手,自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07 死在异国他乡

两人分手后,肖邦移居英国。他的朋友们指责乔治·桑,认为两人在一起之后肖邦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人情绪激烈的对乔治·桑道:“如果不是遇到你,他能活80岁!”

可是,肖邦确实遇到了乔治·桑,而他那破身体真的能活到80岁吗?

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

恋爱的事情,本就是男欢女爱,没有谁能为谁的一生负责。如果不是因为乔治·桑这几年的悉心照料,无需他操心金钱等琐事,肖邦真的能安心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吗?

纵然有些冷酷,但我们却不得不说,尽管肖邦只有30多岁,但临终的挽歌已经开始唱诵。

弗雷德里克·肖邦

离开乔治·桑后,不爱演出的肖邦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他那辛辣毒舌又帮他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肖邦想开一场音乐会都求助无门。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苏格兰休养了一阵子。然后得知了波兰难民义演的消息,肖邦拖着病体去伦敦参加了义演,到最后一场音乐会时,肖邦的已经瘦得不到100磅了。病体支离的他坐在钢琴前,用尽身体里最后一丝力气去演奏,当一曲结束,他几乎已经站不起来了。

肖邦勉强撑过了返回巴黎的路程,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已经油尽灯枯。

临终前的弗雷德里克·肖邦

他仅剩的几个朋友留在了肖邦的身边,眼看这个苍白的年轻人在床榻上苦苦挣扎。他们为他演奏G小调奏鸣曲,却被肖邦断断续续的咳嗽打乱的音乐节奏,他低声地叹气,似乎每一次都要将肺中最后一口气叹出来……

肖邦在痛苦中挣扎了四天,然后低声咕哝道:“她承诺我会死在她的怀里。”然后就再也没有了声息。1849年10月17日午夜过后不久,费雷德里克·肖邦结束了痛苦的人生。

弗雷德里克·肖邦

大约有3000人参加了肖邦在玛德琳教堂的葬礼,但是乔治·桑不在其中。

天才往往有不符合世情的古怪行径,肖邦在其中不算是最糟糕的一个,但他那特别的脾气还是令跟他学琴的学生们难以忍受。肖邦曾有一个学生名叫佐菲娅·罗赞加德,是个年轻钢琴家,就对肖邦的性格脾气进行了描述:“才华横溢、机智过人!但你无法想象还有比他更冷的人。暴躁的脾气如同苏格兰的天气,阴晴不定。”

弗雷德里克·肖邦

至于他与乔治·桑那一段风流韵事,才子与才女的故事落得悲剧结尾并没有出乎意料。乔治·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她同样才华横溢,独立生活,靠写书抚养儿女。她是另一种形态的肖邦,或许没有那么惊才绝艳,却更加适应社会,在巴黎文学家中混的如鱼得水,一生幸福安康。我想她是爱肖邦的,只是这份爱不足以让她失去自我,不足以让她放弃一切只为了讨肖邦欢心。而肖邦也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情人,他肆无忌惮地毒舌,令不少朋友都弃他而去,最终伤己伤人。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更加适合一个多金的、温婉女人,崇拜他,爱慕他,愿意将他放在高于一切的地方。其实肖邦在苏格兰的时候,一位名叫简·斯特灵的富有的苏格兰女继承人曾经非常爱慕他,愿意照顾、陪伴他。但是肖邦却拒绝了,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的苏格兰女士很善良,但是很无聊。”他并不在乎富有安稳的生活,对肖邦而言,没有灵魂的情感还不如不要。

弗雷德里克·肖邦

20岁离开波兰之后,弗雷德里克·肖邦终其一生都没能再回到家乡。虽然他的父亲是法国裔,但他却觉得自己是波兰人,一生挚爱波兰,从未改变。

End

0 阅读:50

火火水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