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魄力,是勇气
是逆流而上,是难行能行
是不忍众生苦,是一人敌万人
佛教,何来丝毫悲观
那些年,你的误解有多深!,济群法师,5分钟
@点击音频聆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佛教是悲观的。这种误解主要来自出家制度和某些法义。
出家,古人称为遁入空门。一个“遁”字,似乎诉说着走投无路、看破红尘的无奈,以及心如止水、青灯古佛伴余生的寂寥。这也是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传递的意象。所以在世人看来,出家是懦弱者的退缩逃避,失意后的悲观选择。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虽然出家者中确实有这些现象,但不是主流,更不是出家的本怀。佛陀当年身为王子,却放下荣华富贵,选择一无所有的出家生活。这么做,正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因为他看到老病死的痛苦,看到世俗生活的虚幻和无常,看到生命蕴含着迷惑和烦恼。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相对随波逐流的世俗生活来说,出家可谓逆流而上的勇敢选择,绝不是出于悲观和逃避。
至于让人产生误解的法义,主要是声闻乘所说的苦、空、无常。世人对感情、事业、名利充满期待,追逐三有乐、五欲乐,乐此不疲。但佛法告诉我们,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其本质是有漏的,快乐只是痛苦的暂时缓解而已,转瞬即逝。
对于佛教所说的涅槃,很多人也有误解,认为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涅槃是要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佛教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来自错误认识和烦恼惑业。只有改变认识,消除烦恼,我们才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这种否定不是悲观,而是直面现实后的解决之道。就像治病,必须认识苦和苦因,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才能恢复健康。
所以不论从出家制度还是教义来说,佛教都不是悲观的。所谓的悲观,只是人们从世俗角度产生的误解。有道是,“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一方面,放下世间享乐需要魄力;另一方面,追求真理更需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勇气,需要一人与万人敌的担当!
如果说声闻乘的否定,是对世间真相如实而智慧的认识,那么菩萨道的承担,更是对众生无尽的悲愿!对于大乘佛子来说,看到自身生命存在过患,就会推己及人,不忍众生身处苦海而不自知,从而发菩提心,把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需要尽未来际地实践。
如此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哪有丝毫悲观!所以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以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乃兼善而非独善”。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