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泰山

鹏程谈文化 2023-09-24 00:51:01

聂立申,1970年生,泰山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兼泰山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古代宋金社会史与地方历史文化。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在全世界四大文明中,我们中国文明恐怕要数第一。什么原因呢?因它从古至今没有断,很难得的。而中国精神,泰山可作代表。”“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讲,泰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传承、挖掘保护,不仅会直接影响区域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问题,而且更会影响到我们后人如何科学地去认识泰山文化,解读泰山文化。

而充分认识、解读泰山文化,就绕不开名人与泰山的关系。近年来名人与泰山关系研究已逐渐成为泰山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传世文献、地方石刻与出土资料,在个案考察与群体研究基础上,深度探讨了泰山名人文化内涵、特征、体系构建等重要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地方社会与历史文化的认识,在区域地方人物与地方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鲁颂·閟宫》)。作为五岳之尊的泰山,不仅是一座有着极其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山,更是一座融各方文明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自古便以巍峨壮观,拔地通天的美景和“包容宇内,囊括天下”“可传大意”“主招人魂,知生死”的巨大职能,吸引着先人们对泰山生死不渝的崇拜与信仰,更成为历代帝王政客、文人学士与诸教人士布道传经荟萃之地,他们所留下的众多历史遗存,也进一步丰富了泰山文化。

泰山是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众所周知,远古人类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不得已乞灵于某一物体,于是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原始自然崇拜,如对于山岳、日月星辰等自然物的崇拜,后来这种崇拜进一步演化为人类自身的追求与崇拜。而在泰山上下相传起自远古的以柴祭天的封禅活动,就是这种自然信仰活动的典型代表。所谓封禅,就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它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五岳四镇山岳中举行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祗的一种宗教仪式活动。此种活动大多在东岳泰山、中岳嵩山举行,而以在泰山进行的封禅仪式次数最多、影响最大。故唐代张守节解释封禅一词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天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据《管子·封禅篇》、司马彪《封禅论》记载,古代到泰山封禅的帝王先后有72家之多。

据相关文献记载,先秦时期来过泰山的帝王就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鲁僖公、鲁宣公、齐灵公、吴王夫差等。相传约公元前26世纪,黄帝就曾封泰山,禅亭亭山(今山东泰安岱岳区北集坡镇南),为上古开启封禅大典的“七十二君”之一。其后约公元前23世纪~22世纪,帝颛顼、帝喾又封泰山,禅云云(今山东新泰市楼德镇)。之后帝尧、舜、禹等君,亦都踵迹封禅泰山。尧、舜还曾立都于泰山之下,如尧都平阳(今山东新泰境)、舜都都君(今泰安肥城石横),传尧卒葬于今泰安东平县梯门乡芦泉村之尧陵。夏朝开国之君夏启之父大禹,据学者考证亦出生于泰山之下禹石汶,后多次治水于泰山附近,并娶妻涂山氏女,大封泰山,禅会稽,据考为泰山脚下之蒿里山。远古部落在泰山的频繁活动,促进了这一地区文明的发展,遂使泰山一带成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夏商二代君主基本继承了上古遗规,大多也巡封泰山。其中商之先祖相土就曾在泰山下建立“东都”(今泰安岱岳区徂徕镇之北望村)。而商王汤亦曾封泰山,禅云云山,使泰山的名声日益提升。

“惟泰山为天子亲至”的封禅活动,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曾大规模封禅泰山,而自秦朝以来,秦二世胡亥、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以及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也曾多次到泰山祭祀。

除帝王将相外,千百年来,亦有众多文人名士都向往登临泰山,饱览中国第一名山,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如春秋时的至圣孔子、和圣柳下惠、史圣左丘明、乐圣师旷、名相鲍叔牙,秦汉之际的淳于越,西汉的司马迁,东汉的张衡,三国时代的曹操、曹植父子、晋代的陆机,南朝诗人谢灵运,唐代的李白、杜甫、刘禹锡,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苏辙、苏轼、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石介、孙复、胡瑗、辛弃疾,金代文学大家元好问、王若虚、党怀英、杜仁杰、郝经,元代的王旭、张养浩,明代的宋濂、刘基、王蒙、高启、王守仁、边贡、王世贞、于慎行、萧大亨、董其昌、宋焘,清代的王士祯、施闰章、朱彝尊、姚鼐、赵国麟,近代的冯玉祥等等。这些名人在登临泰山时,又情不自禁地赞颂、讴歌泰山,从而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名篇佳作。纵观这些佳作创作的时间,可谓历代均有,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再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隋唐、宋、金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一大顶峰,这在泰山文化上亦有具体的体现。以士为主体的文人群体竞相登山临水,搦管抒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华章,特别是在盛唐与金末,出现了两度泰山文学创作的高峰。金朝统治时期,泰山及其周边就曾涌现170余位文人学士,可谓人才辈出,如李之翰、黄久约、郭长倩、王广道、石震、马定国、党怀英、赵沨、刘长言、周驰、侯挚、高霖等,他们或开宗立派、播扬学理,或独标新帜、建构自己的思想理论,或以诗词歌赋赞颂朝廷家乡、抒发个人情感,成为泰山文化繁荣的靓丽风景。而宋代泰山书院与泰山学派的出现,更在泰山文化史上意义深远。

俗语言,“济南府的人多,不如泰山的神全”,这普遍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宗教人士对泰山的青睐上。如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长期流连于泰山从事政治活动与学习礼仪知识,更留下了“苛政猛于虎”的千古警句。孔门弟子中就有不少是泰山人,如曾子、林放、冉耕、颜回等。孔子师徒在泰山的活动,不仅为这座名山留下了儒家早期的深刻影响,而且还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榜样。北宋初年由孙复、石介、胡瑗等人创办的泰山书院,不仅为北宋著名改革“庆历新政”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泰山书院所坚持、所弘扬的儒家道统和义理精神,更成为儒家发展的第二黄金期——南宋理学的理论先驱。而自宋代开始,孔子庙更是遍布泰山上下,使儒家文化成为泰山崇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原始巫术与秦汉方仙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道教,也把泰山作为其重要的起源基地。无论《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泰山的巫师活动,还是秦皇、汉武迷狂的求仙之地,亦或是道教最早的《太平经》以及明、清民间的秘密教派,无不把泰山视为洞天福地,作为修炼、长生的灵应仙界。泰山,于是成为道教众弟子首选的一座神山,如秦汉时期的安期生、李少君、张巨君、崔文子,北齐的由吾道荣、唐代的王希夷,宋金时期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马钰、丘处机、巨阳子韩志具、明代咎复明等都在泰山布道传教,元代的张志纯更是因“道行超群”,倍受乡人青睐。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东传入泰山,泰山不但出现了僧朗、求那跋摩、释僧意、僧明、法定等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僧,而且朗公寺、衔草寺、神宝寺、灵岩寺等伽蓝禅宇的相继构建也使泰山更加名扬天下。名山人人爱,从朗公开始的大乘空宗,到隋唐之际降魔禅师的禅宗北派,慧能和尚的禅宗南派,玄奘师徒的法相宗,开元三大士的密宗,再到唐、宋、金、元、明时期相继传入东土的净土宗、华严宗、临济宗等,均纷纷选中泰山传教,因而出现了佛教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八大宗派均能在泰山找到的奇观。

总之,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远古文明、信仰与祭祀、宗教活动、文人墨客的游览等构成了深厚的泰山文化,使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双遗产。在这片文化沃土滋养下,产生了种种特色文化现象,那就是泰山名人文化。这是一种极具泰山特色的综合性文化,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广泛,可谓叹为观止。山东大学的李万鹏先生曾说,“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蕴涵着从古至今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在我看来,泰山文化几乎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郭沫若先生亦曾感慨地说,“泰山融汇五千年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因而可知在中国,泰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圣山,而且更是古代帝王、文士、宗教团体喜爱的名山。其山与中华民族情感、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堪称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结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中国名人泰山情结,使众多历史名人把自己看作是泰山的一部分,故而其生于此、卒于此,造就了泰山名人文化的多样性及多义性。故而今日我们加大对历史上泰山名人的怀念,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来源:文化大观 作者:聂立申)

0 阅读:4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