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访美有多“狂野”?点名要梦露作陪,不答应就不来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4-11 22:40:32

提起苏联,很多人都会想到列宁,斯大林,这个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国家,曾经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较量一番的存在。

在我国建国初期,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苏联给予了我国许多帮助,有效带动了我国的工业和经济建设,但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不仅以前的友谊不复存在,双方还爆发了局部战争。

不难看出,赫鲁晓夫是一个较为“狂野”的领导人,行事作风偏激,大肆推行种玉米和全盘否定斯大林就是典型的表现。

除此之外,在美苏冷战对峙时期,赫鲁晓夫曾经访问美国,做法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双方正在对峙,但彼此的访问相当正式。

可是赫鲁晓夫却表示,必须要有“梦露作陪”,如果美国不答应,自己就不来。

美苏之间的关系改善

我们常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美苏之间就是如此。

二战期间,二者同属盟军阵营,一同对抗法西斯,也算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但伴随着战争刚刚结束,因为双方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很快走向扩军备战的对峙状态。

这种场景让整个社会秩序都变得十分紧张,美国和苏联分别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重要国家,二者的关系和格局总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为了谋求国家的发展,二者也并不是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早从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就逐步解决自己的政敌,一步一步掌握苏联的权力,逐渐拥有话语权之后,十分强硬地实施了和斯大林时期有巨大区别的内外政策,包括对美国和中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处理。

苏共二十大的成功召开,表明当前的苏联已经由斯大林的外交模式转变为赫鲁晓夫的外交模式,这也为美苏之间长久冷战的关系提供了转变的契机。

赫鲁晓夫所谓的和平外交并不只是针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为了苏联的所谓发展进步,面向全世界。

这在当时社会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中,属于一种创举,赫鲁晓夫之所以能做到,是他将和平共处的外交理念贯彻落实到了苏联外交的总路线上,始终认为东西两个世界之间的和平共处已经成了定局,并且很快着手实施。

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外交理念上,开始逐步寻求和西方国家的接触和交流机会,仅在两年之后,赫鲁晓夫与日内瓦和美国总统进行了会面,并在次年访问了英国。

但赫鲁晓夫认为,做到这样还不够,只有和美国关系的改善,才是对自己所谓和平路线的最大肯定,因为当今世界都认为,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所以只有颠覆这样的传统认知,才能让世人认识到一个全新的苏联。

所以从1958年1月开始,赫鲁晓夫就寻找各种机会和美国磨合,比如先派遣官员对美国进行访问,讨论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问题,这些打前站的工作就是在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做铺垫。

而这不仅是苏联一方的需求,美国方面也需要谋求与苏联在柏林问题上的和解,美国国内的民众同时也认为,当前的美国政府有必要改善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双方民众长期置于战争的阴影之下。

这种社会舆论最终获得了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认可,美国于1959年8月3日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正式的访美邀请,又一个月之后,赫鲁晓夫动身前往美国。

其实赫鲁晓夫这次访美也存在一定的私人因素,那就是他个人的好奇心驱动,但在偌大的国家利益面前,这些小要素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之中写道,他承认自己有好奇心想去美国,尽管这已经不是自己第一次出国旅行。

在此之前,他已经去到过英国,法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对于苏联而言,这些虽然都是外国,但和美国都存在着根本区别。

在赫鲁晓夫的思想之中,美国始终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它是苏联在资本主义国家之中最强大的敌人,也是反对社会主义的首领。

从这里来看,赫鲁晓夫对美国的访问也像是敌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也激发了他的好奇心,甚至可以说是求胜的欲望,结合这些种种要素,赫鲁晓夫希望尽早访问美国。

而美国方面的想法与要求正好与赫鲁晓夫达成一致,双方一拍即合,所以这项工作才能飞快推进。

具体行程以及特殊要求

9月15日,来自苏联的一架巨大专机带着赫鲁晓夫庞大的访问团队到达美国,对于世界而言,这是一场冷战背景之下的历史性会面,所以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记者赶到美国采访。

这样庞大的人数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美国方面对这次访问也十分重视,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美国受到了元首级别的待遇,就连他自己也不得不肯定,这是非常庄严和隆重的重要时刻,自己甚至还有些飘了。

但从长达13天的行程来看,赫鲁晓夫在和美国高层官员的洽谈之中,有意无意在展示自己乃至苏联的性格和期望。

此外,赫鲁晓夫先后来到纽约,洛杉矶等美国的重要城市,也在戴维营和美国总统进行了会谈,这算是美国对待外宾的最高礼节。

赫鲁晓夫也认为,他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会谈是道义上的巨大胜利,毕竟双方从见第一面开始,他就称赫鲁晓夫为“朋友”,在第一时间拉近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或许是两位领导人的心照不宣,又或许是他们都拥有各自的目的,所以举手投足之间非常的客气,赫鲁晓夫每到一个城市,都会不断强调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

例如在走访匹兹堡时,赫鲁晓夫曾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严重的障碍可以阻碍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友善和平的关系,虽然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并不相同,但这并不是障碍,毕竟在参加二战的时候,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就已经形成了。

在访问美国的过程中,赫鲁晓夫也展现出了自己平常的一面,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次大国之间的首次会面并没有想象之中的紧张和强烈政治性,反而出现了平常的话语,甚至是与大国外交无关的举动。

在白宫为赫鲁晓夫所举行的接风宴上,他说:美苏之间不要莫名其妙就彼此争吵,两个这么强大的国家如果吵了起来,将会造成共同的损失。

这样的语气和表达方式瞬间缓和了晚宴的气氛,而根据赫鲁晓夫的表达,他这次访美还有另外两个小的个人要求,首先是想要参观迪士尼乐园,其次是想要和美国明星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甚至还开玩笑说,见不到玛丽莲梦露他就不来。

这两个要求一经提出就让美国总统感到十分惊讶,他本以为赫鲁晓夫会提出关于两国政治或立场上的某些事情,不曾想却是与此毫无关系的娱乐性操作。

虽然美国方面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去试图满足赫鲁晓夫的要求,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加州的迪斯尼乐园竟然以安全为理由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访问,不过好在玛丽莲梦露答应与其共进晚餐。

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当年的玛丽莲梦露只有33岁,更让人感到滑稽的是,赫鲁晓夫对她已经仰慕很久,甚至在苏联,梦露已经变成了国家的代表,只不过她并不知道赫鲁晓夫是谁,尽管他是美国最大对手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玛丽莲梦露赴宴的消息不胫而走,并且引来了美国多个领域的关注,不乏一些当时著名的演员和艺术家,其中部分对苏美关系较为了解的人对赫鲁晓夫约见玛丽莲梦露的行为有些反感。

但赫鲁晓夫本人却毫不在乎,还含沙射影地表示,自己原本是邻居口中的乖孩子,但也是一些人眼中的坏人,随后还借机讽刺了迪斯尼乐园不接待他的行为,最终还是玛丽莲梦露的一句玩笑话化解了僵局,最终双方又融入欢快的气氛之中。

可以肯定的是,赫鲁晓夫的这次访美行动总体上是比较愉悦的,也极大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而玛丽莲梦露在参加这次宴会的同时,实际上也有效帮助美国化解了一次外交危机,只不过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国际关系,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宴请和三言两语的热情就可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郭华东.1959年赫鲁晓夫的访美与中苏关系[J].外国问题研究,2014,(02):46-51.DOI:10.16225/j.cnki.wgwtyj.2014.02.013.

[2]李华.论1959年赫鲁晓夫美国之行及其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01,(08):61-69.

[3]钟和.赫鲁晓夫访美与“戴维营精神”[J].国际问题资料,1985,(09):25-28.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