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不管是兵力还是装备,都比芬兰强太多了,他们就想靠快速进攻让芬兰投降。红军在冬季的冷风中越过边境,好多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就在雪地里向前推进。虽然环境挺艰苦的,不过苏军的士气看着还挺高的。但芬兰军队抵抗得特别顽强,比苏联预想的顽强多了。芬兰的士兵借着熟悉的地形和极端天气,展开了很有力的抵抗。
芬兰军队战略上采用了灵活的防御法子,他们在树林、山地还有结冰的湖面上设置伏击点,用小型且机动性很强的部队去打击苏军。这些芬兰士兵被叫做“鬼魂部队”,他们身着白色迷彩服,在雪地里几乎发现不了。他们拿轻型武器和自制的爆破装备,对苏军进行袭扰和伏击。
苏联红军的进攻越来越猛了,芬兰军队的曼纳海姆元帅,根本不在乎自己年纪大了,毫不犹豫地就冲到抵抗战的最前面去了。他凭借自己超多的军事经验,仔细研究苏联红军的战术还有兵力是咋安排的,然后精心弄出了一系列防守和反击的办法。
苏军压得厉害的时候,曼纳海姆元帅心里明白,要是还用老一套的正面防御战术,芬兰军队很快就得被打残。所以,他就打算借着地形和气候的好处,改用游击战术。为了这个,他搞了一支特别的部队,就是那个叫“雪橇敢死队”的小队。这小队里都是些年轻又灵活的士兵,他们专门在特别严酷的冬季环境里接受了特殊训练,就为了能应付糟糕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
“雪橇敢死队”的装备不复杂,可特别有针对性。他们用轻巧的雪橇,这样就能在积雪的森林和开阔地迅速行动。每个队员都配有手榴弹、轻机枪,还有专门用来搞破坏的炸药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敌人后方,凭借速度和出其不意,去攻打苏联的指挥中心、弹药库以及关键的后勤线路。
曼纳海姆元帅特别精心地挑了敢死队的行动路线还有时间,就为了让每次行动都能最大程度地把敌人的部署给搅乱。当苏军进到芬兰境内挺深的地方时,敢死队就借着夜色或者大雪的掩护,沿着事先侦察好的路线,迂回到苏军的侧面或者后面去。他们一般都挑苏军警惕性最低的清晨或者深夜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这样就能达到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效果。
有一次特别有标志性的行动,敢死队在大半夜踩着雪地,静悄悄地朝着苏军的一个临时弹药库摸过去。雪地能让声音变小,队员们就借着这个,顺利靠近了目标。紧接着,他们麻溜儿地扔出手榴弹,安好炸药。这一炸,好多弹药都给炸没了,敌军的士气也被有效打击了。
另外,敢死队还专门去破坏苏军的装备。还有一次行动,当时天气特别冷,敌军的坦克和车辆都因为冷得不行暂停作业了,敢死队就趁着这个机会悄悄潜入营地,放了能搞破坏的爆炸装置。这一炸,好几辆坦克和车辆都报废了,苏军的后勤困难也变得更严重了。
曼纳海姆防线取得了胜利。
1939年12月冬季战争打响,卡累利阿地峡成了苏芬战争的重要战场。当时在这个地方,芬兰军队在曼纳海姆元帅的用心指挥下,对苏联红军进行了关键的阻击。芬兰兵力虽比苏军少,可他们很聪明地借助卡累利阿地峡的自然地势,在战略上赢得了重要优势。
卡累利阿地峡那地方地势挺窄的,两边都是长得很茂密的森林,地形也不规整,打防守战可太合适了。芬兰的军队就在这儿密密麻麻地布置了防线,搞了好多层防御工事,像反坦克沟、木桩,还有地雷区啥的。这些防御手段可厉害,把苏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行动自由给有效地限制住了,让他们只能在不大的空间里,遭受更集中的火力打击。
在这个战略布局里,曼纳海姆元帅专门安排“雪橇敢死队”去执行好些小规模但效率很高的奇袭任务。这些奇袭任务一般都在夜里或者黎明的时候开展,这样就能保证隐蔽又突然。有一次行动的时候,敢死队趁着深夜的掩护,绕开苏军的前线,静悄悄地摸到了敌方的后勤基地。他们带的炸药和手榴弹在苏军装备集中的地方炸了起来,把苏军的补给线给破坏得够呛,还让苏军有了很大的物资损失,人员也有不少伤亡。
另外,在这场阻击战里,芬兰的狙击手可起到了大作用。他们躲在树木繁茂的森林当中,凭借精准的狙击技术,朝着苏军的指挥官和通信员开枪。这种打法让苏军的指挥效率变得特别低,也让敌军在复杂地形里更加混乱、恐慌。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阻击战里,苏联第9集团军好几次想强行冲破芬兰的防线,可每一回都被准备得特别周全的芬兰军队给挡住了。在曼纳海姆的带领下,芬兰军队火力配置得很有效,战术上也特别灵活、有创造性。他们的抵抗作战可不光是传统的防御那一套,还会打伏击、反击,利用环境条件来消磨敌人的斗志。
最后,这场战斗让苏联第9集团军损失惨重,芬兰军队成功歼灭了他们两个整编师。据统计,在这次冲突里,苏联大概损失了30,000人,这里面有战斗中死亡的,还有因为极度寒冷的环境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曼纳海姆跟希特勒的会面。
希特勒来的时候有一些仪式性活动,像阅兵,还有向曼纳海姆元帅送生日贺词啥的。这些活动完了以后,两位领导人就进到官邸的一个私人会议室里,开始谈战略方面的事儿了。希特勒带着他的几个高级将领和顾问一起来的,这次会面主要是想让曼纳海姆加入指挥德军的队伍,再就是讨论一下战争全局的情况。
在会议上,希特勒可把他的演讲本事全使出来了。他仔细剖析了二战当时的战局,尤其是东线的战况,还讲了他对战后欧洲重建的那些宏大想法。他提到了怎样重新规划欧洲的政治格局,打造出一个由强大德国领导的新欧洲秩序。希特勒的话里满满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想借着展现德国未来的灿烂前景,把曼纳海姆拉进自己的军事团队。
希特勒还着重指出,曼纳海姆的军事才华与经验对德国来说非常宝贵,特别是在苏联战场局势这么复杂的时候。他想让曼纳海姆放心,加入德军那可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而且也是为欧洲的和平大业出份力。希特勒强调,有了曼纳海姆的加入,德军在东线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安排会大大增强。
不过,希特勒的演讲虽然很有感染力,可曼纳海姆对那些宏伟的想法却有所保留。在整场会议当中,曼纳海姆对希特勒讲的战争胜利、战后计划啥的都表现出怀疑。曼纳海姆是个打过好多仗的老将,他心里很清楚战争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到了晚年,他可不想再卷入一场可能非常血腥的冲突里去。
最后,曼纳海姆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就委婉地拒绝了希特勒的邀请。他讲,他特别感谢希特勒这么看重他、信任他,可他觉得自己已经干不了这么重大的军事任务了。这场会晤就这么以曼纳海姆的拒绝收场了,希特勒没能劝动这位经验老到的元帅跟他一块儿打仗。
《曼纳海姆的预言》
会晤一结束,希特勒就要离开芬兰回德国了。告别的时候,曼纳海姆元帅轻声说了句预言。这预言很短,可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特别深刻。他对希特勒讲:“德国肯定会失败,就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这话虽然没大声说出来,但很有分量,能看出来曼纳海姆对战争进程有着深刻的认识,看法也很坚定。
这一天的氛围肃穆得很,天空阴云密布,好像在预示着欧洲大陆将来的不确定和动荡不安。希特勒听到这话之后,表情没什么明显的变化,接着走他的行程去了。曼纳海姆,就站在官邸的台阶上,眼瞅着德国元首的车队慢慢开走,周围的空气里满满都是对未来战争结局的那种沉重的预感。
曼纳海姆说这话的时候,是在私下场合,说得很轻松,可这是基于他多年的军事经验,还有对战局精确的观察才说出来的。他发现德国在东线扩张得太猛了。苏联刚开始是被打得很惨,可苏联地盘大,资源又多,再加上冬天冷得要命,德军长期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顶不住。而且美国掺和进来以后,战争的力量平衡就变了,盟军得到了几乎用不完的物资和军事援助,这对轴心国来说,可是个超级大的打击。
曼纳海姆对战争的理解涵盖了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剖析。德国内部有政治压力,盟国之间存在矛盾,国际上对德国战争机器的抵制也在日益增强,这些都是致使德国最后失败的因素。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曼纳海姆觉得德国的战争机器迟早会崩溃,这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曼纳海姆年纪很大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可他脑子还是很灵光的。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看法,还能准确预测战争走向,所以在军事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那个预言后来真的应验了,慢慢地,盟军不断向前推进,到了1945年就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