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近日传出的尖锐批评,如同投向北约总部的震撼弹。普京在闭门会议上对欧洲现状的点评,虽未直接见诸官方文件,却通过特殊渠道完整流出——这种非典型信息披露方式,本身便是对欧洲决策效率的绝妙讽刺。
这位俄罗斯领导人的核心观点直击要害:当美俄在能源管道、核裁军等实质议题上讨价还价时,欧洲仍在意识形态的迷宫里兜圈子。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欧盟对俄制裁导致自身经济损失达2400亿欧元,相当于匈牙利全年GDP总量,而同期美国能源企业对欧出口利润增长470%。
欧洲的决策瘫痪在乌克兰危机中暴露无遗。立陶宛要求全面禁止俄天然气,德国坚持保留北溪2号有限运营,法国提议设立特别豁免机制——这种各说各话的局面,导致欧盟紧急峰会平均耗时从2014年的8小时延长至如今的32小时。波兰智库报告指出,欧盟重要决议的通过率已从十年前的83%降至57%。
军事自主性的缺失加剧了困境。北约防务开支统计显示,除去美国后的欧洲成员国,2023年军费总和仅为中国的72%。更尴尬的是,欧盟引以为傲的"欧洲军"计划,至今仍停留在6000人的象征性规模,不及俄罗斯西部军区常规兵力的五分之一。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的回忆录揭示残酷现实:特朗普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中将欧盟称为"行政养老院"。这种认知在华盛顿决策圈颇具代表性,五角大楼2025年预算草案中,欧洲防务拨款占比降至冷战以来最低水平。
马克龙近日在索邦大学的演讲,无意间印证了普京的批评。法国总统疾呼"欧洲必须觉醒"的同时,其提出的"战略自主"路线图却因成员国分歧被迫删减17处关键内容。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恰是欧洲困局的缩影。
历史的教训正在重演。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欧洲的分裂,如今在对待俄罗斯问题上变本加厉。柏林科学院的区域研究报告警示,若当前趋势持续,欧盟到2030年可能面临"选择性解构"——核心国家形成决策小圈子,边缘国家沦为政策跟随者。
当欧洲议会为是否允许使用俄语签署文件争论不休时,莫斯科与华盛顿已就北极航道权益划分达成默契。这种对比不禁让人想起丘吉尔的名言:"犹豫不决的民主,终将在雷霆手段前瓦解。"欧洲是否已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或许在下个月的美俄能源峰会后将见分晓。
鹅粉小编为主子效忠,也是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