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尿毒症患者的忏悔:若非我一再忽视小病,现在是否不用透析了

栗子科普 2025-03-10 19:04:5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国慢性肾病防治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华肾脏病杂志

《尿毒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肾病防控专题

“哎,早知道当初就去医院看看了!” 多少尿毒症患者在透析室里,一边忍受着针管穿刺的痛楚,一边后悔不已。

肾病,尤其是慢性肾衰竭,往往就是这样“温水煮青蛙”式地悄悄发展,一开始只是尿蛋白高一点、血压高一点,后来脚肿了、头晕了,再后来,医生一句“你的肾功能已经衰竭,需要透析”,彻底击碎了患者的幻想。

如果当初对身体的信号多一分重视,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尿毒症患者的经历,深挖那些被忽视的“警告”,看看肾病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不可逆的地步的。

尿毒症——“沉默的杀手”,不是一下子来的

尿毒症,简单来说,就是肾脏“罢工”了。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稳定,同时也是人体的重要“解毒工厂”。但当肾脏受损时,废物排不出去,就会在体内积累,导致各种系统功能紊乱,最终进入尿毒症阶段。

谁是尿毒症的幕后黑手?

尿毒症不是一天形成的,它通常是由慢性肾病(CKD)长期发展而来,最常见的病因有:

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肾脏微血管损伤;

高血压肾病——血压长期升高,慢慢摧毁肾小球功能;

慢性肾小球肾炎——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病类型,很多患者早期没有症状;

多囊肾——遗传性疾病,肾脏长满囊肿,不断压迫肾组织;

药物性肾损伤——长期滥用止痛药、抗生素、中草药等,导致肾脏中毒。

“拖延症”患者的代价——真实案例解析案例:王先生的“懒癌”让他走上透析的不归路

王先生,45岁,公司职员,平时应酬多,烟酒不离手。三年前,他体检时发现尿蛋白轻度升高,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但他觉得自己“没啥不舒服”,于是置之不理。

一年后,他开始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偶尔感觉疲惫,仍然没当回事。直到去年,他发现脚踝肿得穿不进鞋子,血压飙升至170/100mmHg,才慌了神。

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已降至30ml/min(正常值为≥90),肾功能只剩下不到三成。医生告诫他:如果再不控制,几年内就可能进入尿毒症阶段。

而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低盐低蛋白饮食,血压也控制不好。半年后,他开始出现恶心、贫血、皮肤瘙痒等症状,最终确诊为终末期肾病(ESRD),不得不开始透析治疗。

尿毒症的“信号灯”,你注意到了吗?

尿毒症并不是毫无症兆的,它会通过一些“求救信号”提醒你:

尿液异常:泡沫尿、尿量减少或增多、尿色深黄甚至带血;

浮肿:尤其是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严重时下肢甚至全身水肿;

高血压:肾损伤会导致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反过来又加重肾损害;

贫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面色苍白、乏力;

皮肤瘙痒:由于尿毒素堆积,皮肤会变得干燥、奇痒无比;

恶心呕吐:血液中的毒素积累,会刺激胃肠道,导致食欲不振、恶心。

如何防止尿毒症找上门?1. 控制“三高”,不给尿毒症可乘之机

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是尿毒症的“三大帮凶”,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有效降低肾病风险。

2. 养成“护肾”生活习惯

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促进代谢废物排泄;

少盐少油: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g;

戒烟戒酒:烟酒会损伤肾脏微血管,加速肾功能衰退;

避免滥用药物:许多止痛药、抗生素、部分草药都可能对肾脏有毒性。

3. 定期体检,不给肾病“潜伏”机会

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尿常规、肾功能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4. 中医调养——补肾护肾的辅助手段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合理使用补肾中药(如黄芪、地黄、枸杞),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段,有助于延缓肾功能衰退。但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误服伤肾的草药。

总结:健康不能靠“侥幸”,早预防是关键!

尿毒症并非突如其来的“天灾”,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疾病管理不善的结果。身体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是在提醒你:不要等到不可挽回时再后悔!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的肾脏,避免走上透析的不归路。

你身边是否有人因为忽视小病,最终导致健康严重受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一起提高健康意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