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甫仁去世,这位上将最悲痛,相识四十多年,俩人搭档感觉最合拍
1970年深冬,昆明军区大院内突然响起的几声枪响,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个噩耗传到北京时,让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将泪流满面。在他的办公室里,那张与故人的合影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长达四十余载的战友情谊。从1928年的偶然相遇,到并肩战斗,再到和平年代的携手共事,他们的友谊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的革命历程。临别前几个月的那通电话,谁能想到竟成永诀。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老战友的儿子因此成了孤儿。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对军中搭档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谊?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战火中的相识(1928-1937)
世人都说缘分妙不可言,1928年的那个春天,在江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一段持续四十多年的革命友谊就此展开。当时担任红12军某部政治处主任的陈士榘,正在山下的林子里巡查警戒。突然,一阵熟悉的歌声传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这歌声来自一群被俘的国军士兵中,唱歌的正是谭甫仁。原来,谭甫仁早年曾参加过海陆丰农民运动,在澎湃领导的起义中担任过队长。起义失败后,为了生计只得暂时投奔到国民党军队,一直在寻找机会重返革命队伍。
听到这熟悉的《国际歌》,陈士榘立即让人把谭甫仁单独带到自己跟前。"你是从哪里学会这首歌的?"陈士榘问道。谭甫仁毫不犹豫地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为了验证谭甫仁的说法,陈士榘派人秘密前往海陆丰地区调查。经过多方核实,谭甫仁所言分毫不差。
就这样,谭甫仁重返革命队伍,被分配到红12军政治部工作。那时的红12军正处于扩编时期,急需政治工作干部。谭甫仁凭借自己在海陆丰起义时的工作经验,很快就在部队站稳了脚跟。
1929年春,红12军在赣南作战时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谭甫仁所在的连队负责掩护主力撤退。当时敌人火力凶猛,山谷中弹雨横飞。谭甫仁带领战士们死守阵地,用连续不断的冲锋阻击敌人。就在这场战斗中,他和陈士榘并肩作战,共同指挥部队成功突围。
1930年,红12军撤销。谭甫仁和陈士榘分别被调往红1军团不同的部队。虽然分在不同单位,但两人始终保持着联系。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他们经常在各种战役会议上相遇,交流工作经验。
有一次,谭甫仁所在部队的一个连队出现了思想波动,战士们对长征的前景产生了动摇。得知这个情况后,谭甫仁找到正在附近的陈士榘商量对策。两人连夜赶到这个连队,和战士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革命道路上的故事,分析当前的形势。经过一夜长谈,连队的士气重新振奋起来。
到了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这段历史性的战略转移中,谭甫仁和陈士榘虽然分属不同的纵队,但他们始终在相互关照。每当行军路过险要地段,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派人互通消息,确保各自部队的安全。在四渡赤水时期,两人还一起参加过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共同制定了誓死掩护主力渡河的作战计划。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分别(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始向各个战略区域展开。陈士榘和谭甫仁也走上了不同的战场。陈士榘被派往343旅,而谭甫仁则在344旅担任重要职务。从此,这对老战友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分别。
陈士榘在343旅期间,主要负责山东战区的军事工作。1938年初,343旅接到命令,要突破日军封锁线,挺进山东。当时日军在津浦路沿线布防严密,层层设防。陈士榘带领部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将大部队分散成若干小股,利用夜幕掩护,成功突破日军封锁线。这次行动为八路军在山东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在山东期间,陈士榘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他组织部队对日军运输线展开破袭,多次切断敌人的补给通道。1939年春,在一次破袭战斗中,陈士榘指挥部队炸毁了日军的一个重要弹药库,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后来都用于扩充地方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谭甫仁在344旅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938年下半年,344旅在冀南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谭甫仁作为政治工作者,深入基层部队,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在一次战斗前,有个连队出现了畏战情绪。谭甫仁连夜赶到连队,和战士们进行深入交谈,讲解抗日战争的重要性。第二天的战斗中,这个连队表现英勇,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1940年,谭甫仁调任冀鲁豫军区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统一战线。当时,这一地区的地方武装力量比较复杂,有的甚至与日军有勾结。谭甫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多次亲自与地方势力代表谈判,最终使多支地方武装投入抗日战争。
1941年秋季,日军在冀鲁豫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谭甫仁参与制定了"分散游击、化整为零"的战术方针。他带领机关人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地下交通网,为部队的游击活动提供情报支持。在一次日军"扫荡"中,谭甫仁带领机关人员与敌人周旋了三天三夜,最终安全转移了重要文件和器材。
1943年,日军在华北发动治安强化运动,妄图割断党与群众的联系。谭甫仁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地下工作公开化,公开工作地下化"的对策。他组织建立了大量秘密联络点,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继续开展工作。这一时期,冀鲁豫军区成功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保存了革命力量。
虽然相隔两地,但陈士榘和谭甫仁始终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他们互相交流工作经验,讨论作战方法。有时候,他们的部队还会互相配合作战。1944年初,陈士榘部队在津浦路展开破袭时,谭甫仁就组织部队在冀南地区同时发动进攻,调动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山东方面的压力。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并肩作战(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立即发动内战。1945年10月,陈士榘和谭甫仁在华北军区司令部重逢。这一次,他们终于有机会再次并肩作战。当时的形势十分紧迫,国民党军队正大举向解放区进攻。
1946年初,华北军区接到上级命令,要在平汉铁路沿线展开破袭作战。陈士榘和谭甫仁共同参与了这次行动的指挥。他们采取"小群突击、集中歼敌"的战术,组织部队对铁路沿线的国民党据点发动突袭。在一个月内,共摧毁敌军碉堡57座,炸毁铁路桥梁12座,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地区集结重兵,准备向解放区发动进攻。陈士榘和谭甫仁共同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他们故意在前沿阵地布置少量兵力,诱使敌人轻敌冒进。当敌军主力深入解放区后,两人指挥部队从两翼包抄,成功包围了敌军一个师。这次战役共歼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1947年3月,华北野战军改编,陈士榘和谭甫仁分别担任不同纵队的重要职务。虽然分属不同部队,但两人经常协同作战。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谭甫仁负责侦察敌情,为陈士榘所在部队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正是基于这些情报,我军才能准确判断敌军主力的行动意图,最终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之师。
1948年下半年,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陈士榘和谭甫仁再次在前线会师。在这场战役中,他们负责指挥一个重要突破口的战斗。当时,敌军在这个地段构筑了三道防线,工事坚固,火力密集。两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取"白天佯攻、夜间突破"的战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部队悄悄接近敌军阵地。随着一声炮响,我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激战,终于突破了敌军防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初,解放军向长江以南挺进。陈士榘和谭甫仁分别率领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两人再次展现了默契的配合。谭甫仁负责组织船只,为陈士榘所在部队的渡江行动提供支援。在敌机轮番轰炸的情况下,部队顺利完成了渡江任务。随后,两支部队一路南下,解放了大片国土。
这一时期,陈士榘和谭甫仁不仅在军事行动上密切配合,在部队建设方面也相互借鉴。谭甫仁创造了一套培训新战士的方法,很快在陈士榘的部队中推广开来。而陈士榘在后勤保障方面的经验,也被谭甫仁用于改进自己部队的后勤工作。两人经常交换意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士榘和谭甫仁在外滩一起参加了庆祝大会。看着胜利的旗帜在黄浦江畔飘扬,两位老战友回顾了这几年并肩作战的经历。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两岸,从破袭战到大型战役,他们共同经历了解放战争最艰苦也最辉煌的岁月。
四、建国初期的共同建设(1949-1959)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和谭甫仁被分别任命为华东军区和华北军区的重要职务。两人虽然工作地点不同,但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50年初,陈士榘在上海主持军管会工作。当时上海百业待兴,秩序有待恢复。陈士榘组织军队协助地方政府接管工厂企业,维护社会治安。在他的主持下,上海400多家重点企业顺利完成了接管工作,工人们重返工厂,恢复生产。同时,他还组织军队参与打击投机倒把活动,查获了一批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稳定了市场物价。
1951年,谭甫仁在北京负责军队整编工作。他根据和平时期的需要,对部队进行调整改组。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安置复员官兵。通过与地方政府协调,为数千名复员军人安排了suitable的工作岗位。其中,一批具有技术特长的军人被分配到新建的工厂,为工业建设贡献力量。
1952年夏,陈士榘调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队。这时正值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他立即带领部队奔赴灾区。在安徽蚌埠段,工程兵连续作战十天,加固了20多公里的堤防。在洪水最危急的时刻,陈士榘亲自带队在决口处投放沙袋,最终成功遏制了洪水的蔓延。
1953年,谭甫仁负责组织军队参与三线建设。他带领部队进驻川西山区,开始修建军工企业。当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建设难度很大。谭甫仁发动部队就地取材,利用山中的石料、木材进行建设。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一座现代化的军工厂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1954年底,陈士榘转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他积极推动军民共建,组织部队参与城市建设。在他的倡议下,驻沪部队参与了南京路拓宽工程、苏州河疏浚工程等多个市政项目。军人们不怕脏累,经常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1956年,谭甫仁调任军事学院教育长。他根据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传统军事课程之外,增加了科技知识、工业生产等新课程。他还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拓宽学员视野。这些改革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奠定了基础。
1957年,陈士榘参与组织上海市防空演习。他根据城市特点,制定了完整的防空预案。在演习中,全市800多万市民有序疏散,展现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这次演习的经验后来被推广到全国其他大城市。
1958年,谭甫仁受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他亲自挑选教员,组织编写教材,建立实验室。在短短半年内,就建成了一所设施完善的新型院校。第一批学员入学后,他经常深入教研室,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1959年春,陈士榘和谭甫仁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两人就军队建设、国防工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十年来,他们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军事管理到经济建设,从抢险救灾到教育改革,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
五、晚年岁月的友谊传承(1960-1985)
1960年代初,陈士榘和谭甫仁相继从军队领导岗位退下来,但两人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经常受邀参加各类军事历史研讨会,为年轻一代讲述革命战争的经验。
1962年春,陈士榘主持编写《华东解放战争史》。他邀请谭甫仁参与其中几个重要战役的史料整理工作。两人根据各自的亲身经历,对许多重大战役的细节进行了考证和补充。在孟良崮战役的记述中,谭甫仁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使这段历史记载更加完整准确。
1964年,谭甫仁在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开展了对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术的专题研究。他多次邀请陈士榘参与讨论,两人一起梳理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中的游击战术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后来被编入军事院校的教材,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资料。
1966年,陈士榘受命组织整理华东野战军的历史档案。在这项工作中,他发现了许多反映两人并肩作战的珍贵照片和文献。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战斗历程,也成为了军史馆的重要收藏。
1970年,谭甫仁参与筹建革命历史纪念馆。他邀请陈士榘担任顾问,共同规划展览内容。两人根据亲身经历,对展览中的许多细节提出了修改建议,使展览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
1975年,陈士榘在上海组织老战友聚会。谭甫仁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聚会上,两位老战友与其他老同志一起回顾往事,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把革命传统传承下去。在他们的建议下,成立了老战士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
1978年,谭甫仁开始撰写回忆录。他经常与陈士榘通信,请教一些历史细节。两人通过书信往来,共同回忆并记录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些书信后来也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1980年,陈士榘参与组织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他邀请谭甫仁一起走访部队,为官兵讲述革命故事。两位老战友用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的报告会经常座无虚席,许多官兵专门记录下他们讲述的故事。
1982年,谭甫仁参与军史研究所的口述历史项目。在访谈中,他详细讲述了与陈士榘共同战斗的经历。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了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素材。
1984年,陈士榘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9周年的活动上。他与谭甫仁一起参加了纪念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两位老战友共同回顾了抗战历程,表达了对和平的珍视。
1985年初,陈士榘因病在上海逝世。谭甫仁闻讯后立即从北京赶来参加追悼会。在追悼会上,谭甫仁宣读了悼词,回顾了两人半个多世纪的战斗情谊。几个月后,谭甫仁也因病离世。两位老战友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他们的战斗友谊始终为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