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媒体《国民先驱报》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主要聚焦对比印度、美国和中国的国力。文章称,美国2024总统大选落幕后,全球舆论对美国同中国之间的关系走向极为关注,可见中国在全球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当下中国在电动汽车及清洁能源产业上相较美国和欧盟,都已居于领先位置,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价格及产品品质。而且中国GDP规模已达到18万亿美元,同整个欧盟的经济总量相当,相对于美国则已达到其经济总量的2/3。
印媒评估认为,依照现有的经济增量趋势,中国将在10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经济体量。而中国将会是首个做到这一点的国家,相较而论,苏联经济体量曾是美国的1/4,也并未在关键产业居于领先位置,但如今的中国则生产了全球1/3的商品数量。
对比之下,印媒表示中国经济已走出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时期,中国经济增速2倍于美国,同印度相当,而经济体量5倍于印度。过去,印度总喜欢拿中国进行对比,并认为中国能做到的,印度也一定行。即网上有名的段子“中国行,那我印度也行”。但如今看着被中国抛在身后,印度是时候清醒了,应该要反思为何“中国行,而印度却不行”?
例如印度是人口数量排在全球首位的国家,但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却很有限,与中国完全无法相比。可以说中国做到崛起,但印度却没能做到,因此在全球事务中只好充当看客。1990年时,印度同中国的人均经济数据基本相当,而当下中国人均GDP已达1.2万美元,印度则仅有2400美元。印媒就认为,被内斗及仇怨羁绊的印度人正在错失当下及未来。
印度社会之所以泛起“事事与中国比较”的观念,除了中印有着差不多的人口基数外,还有着过去曾相差不多的经济基础。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西方舆论体系长期存在拿中印进行对比的倾向,这导致民族自尊心爆棚的印度形成了事事与中国对比,且不愿服输的心态。
中印关系
但殊不知,西方舆论之所以这么做,是想着将印度当成马前卒,以方便西方势力渗透、主导和掠夺中国发展成就的企图。同时西方舆论通过鼓吹、助长龙象之争的文字概念,挑拨印度的扩张野心,形成在西南方向对中国的地缘钳制。
当然更确切地说,“中国行印度也行”这类错误认知,主要服务于西方势力为印度划设的地缘轨道,其缺乏现实支撑,并在中国和印度于经贸、工业制造、军事、地缘战略等多领域碰撞中逐步坍塌。
从历史脉络上看,印度基本缺席了欧亚大陆的几轮主要变革。青藏高原与印度北部的荒漠高原地域,使得印度人长期被封闭在印度半岛区域,直到西方势力主导的海洋时期来临,印度才从被隔绝状态连接、参与到欧亚及全球事务进程中。
相比于长期以来扮演经济、技术、文化中心的中国,印度文明的一度断绝与后发性特征明显,中国当下的崛起是回归历史上地位的过程,这与印度的发展有着并不相同的进程及概念。
印度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过往、发展阶段、认知现状,两者之间并不具备直接对比性。印度在同中国碰撞过程中的一再遇挫,一定程度上是在西方势力强行搭台下,印方不自量力地自讨苦吃。当下,中国同印度关系呈现出缓和迹象,两国边境一线部队脱离接触,军事、政治、舆论氛围有所缓和。
这一转变有几点背景:一是,印度、美国分别在陆上和海上同中国的军事碰撞未达预期,印度有着止损和休整的需求。
二是,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到马尔代夫,印度的势力范围正在被压缩。当下尼泊尔新任总理奥利已抵达中国访问,该举动打破了该国总理上任后首访印度的惯例。而尼泊尔此举也收获了一大利好,即中国承诺将帮助尼泊尔增强经济自主性。过去,印度为何能影响和控制尼泊尔这个国家,主要就在于经济渗透和军事施压。如今有着中国帮助尼泊尔发展经济,将加速尼泊尔甩脱印度控制的步伐。
三是,美国对印度进行金融收割,以及自身经济发展,印度都对中国有着寻求支持的需求。过去,美西方允诺了一大堆的投资和基建计划,结果一项都未有兑现。如今美国又将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就更加不可能帮助印度发展工业制造业了,全球范围内也就只有身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中国,存在帮助印度发展工业的可能。
最后,西方势力退潮的背景下,西方加在印度身上的装点打扮,也在同步褪去。印度只有认清自身,摆脱过去的迷障,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