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高层架构,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历史上的文官想要出人头地,简直难比登天,即便是自身有很高的才能,想要升到高位也很难,必要的历练和磨勘是无法逾越,所以想入宰辅行列,没几十年的为官经历门都没有。
但是武将就不同了,只要有军功就可以授官。所以一些有门路的或者官二代,在科举中没有希望的话,都会去军中捞资本,从而进入官场。比如高俅,宋徽宗喜欢他,但是不能随便给他封官,所以把他送到军队中,高球很快在军队中混到功劳,宋徽宗再封官就没有问题了。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都是做官,而且都有品级对照,但是武将和文官同一级别并不享受同等权利。文官的品级含金量要高出武官很多。实际权力,受到的尊重程度要差很多。这也导致在封官的时候,武将很随便,升级容易。文官哪怕升半级,也要十分谨慎,条件十分严苛。
军中立功,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武将高品级的官员很多,反正也不给他们什么实际权力,朝廷也不吝惜给他们封官。

除了官位,还有爵位,官位和爵位分属两个系统,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等几级,但是很多朝代有异姓不得封王的规定,大部分封王的多出现在建国初期,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因为功劳太大,能力超强,不封王不足以安抚,但这类人多没有好下场。另外就是一些功劳大的时候会被追封王爵,非战争年代很少出现异姓王。文官封王,极少有这样的先例,因为到了王一级的爵位,基本不可能再握有权利了。


对于岁数大了,已经功成身就的武将来说,兵权一交,可以做个逍遥王,能够替代的人不会少。但是文官就难了,能够达到封王的程度,肯定是能力超强,是国家栋梁,而且对于文官来说,年龄不是太大问题,这样的人一旦封王,交出权力不做事,岂不是浪费资源?
武将战功摆在表面,加官进爵有根有据,也不会获得过多权利,不会有什么阻力。文官就不一样了,政绩这东西和军功不同,要取得军功,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政绩就难了,时间短了显现不出来,而且没有明显的界限可以参考。即便是有了明显政绩,一般也就是减少磨勘时间而已,不可能如武将一般一战成名。武将升官容易,所以有些能力强的会出现封无可封的问题,给个虚名的王爵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都是重文轻武,这并不是体现在官职品级上,而是权利和利益上。武将官级虽然高,但是待遇与文官相差甚远。同样级别的文官犯错,可能只是罚奉或者给个虚职外放,但是武官可能会掉脑袋,不杀士大夫,但是武将可没有特殊待遇。
北宋末年的童贯,先是在对西夏的战争中获得辉煌战绩,后又平定方腊起义,最后献上联金灭辽之策,并收复了燕山府六州,大同府四州延迟交付,但也写入了国书,随着张觉的投宋,平洲、营州、滦州也名义上归宋。这样北宋等于在燕山一线收复十三州。根据先祖遗训,童贯封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当太监封王独一例。


但是很快宋金关系破裂,刚收复的失地有陷落,而且金兵渡过黄河,大军直逼京城,与金兵议和时,金国第一个条件就是必杀童贯,就这样,一个王爷,先贬后杀,惨淡收场,不杀士大夫的宋朝,杀起武将来,毫不手软。而金兵要求必须处理的名单第二名蔡京,只是被贬官,没有下杀手。但蔡京的儿子蔡攸被杀了,这已经严重违背了北宋不杀士大夫的原则,但是没办法,不杀,金国不同意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