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名媛中,有一位叫毛彦文的人本没“南唐北陆”等名媛有名气,但却稀里糊涂地掉进一段与国学大师吴宓的感情纠葛中,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1898年11月1日,毛彦文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一个乡绅之家,父亲是个秀才,开过布庄、酱园,是当地有名的绅士。
由于家境优渥,父母又开明,毛彦文就有机会从小就接受到了完整的新式教育,并且还在1929年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留学博士。
毛彦文9岁时在父亲的操持下,被许配给了父亲生意场上的朋友方耀堂的儿子。16岁那年,毛彦文考取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讲习科,男方家庭就害怕毛彦文到外面去会远走高飞,就要求正式迎娶毛彦文。
毛彦文被催婚后,第一着急的是她的表哥朱君毅,他是清华高材生,留美博士。两人两小无猜,亲密无间,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慢慢发芽。
朱君毅只比毛彦文年长4岁,由于他在北京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他主动站出来对毛彦文说:“我不会让方家把你抢走的,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在方家迎娶毛彦文的那天,毛彦文在母亲暗地里的支持下,从后门偷偷溜走了,早已等候在门外多时的朱君毅赶紧安排人,把毛彦文连夜送到乡下去躲避。
当时逃婚这事在当地是闻所未闻,毛彦文逃婚立即成为了当地的大新闻。好在当地的长官思想比较开明,并不打算准备去追捕逃婚新娘,而是极力劝说两家解除婚约,就这样这场逃婚以解除婚约收场。
毛彦文逃婚后,随即朱君毅以“郎山须水”誓言两人的爱情至死不渝,这令毛彦文很是感动,双方父母就干脆为两人订了婚。
由于朱君毅在清华大学读书,之后又赴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而毛彦文则在家乡的女校读书,两人开始了鸿雁传书的谈情说爱。朱君毅的清华同学吴宓,被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情书所感动,这为之后他与毛彦文的感情纠葛打下了埋伏。
1922年,朱君毅回国后到东南大学教育系任教授,为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多见面,毛彦文干脆就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转学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来到南京后,毛彦文却发现与自己分开了6年时间的表哥生疏了不少,但她没多想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在一年后,毛彦文却突然收到了朱君毅写来的退婚信,理由是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好。
一封信击碎了毛彦文内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毛彦文的亲戚朋友都为她打抱不平,就连朱君毅的同学吴宓都跑去劝说朱君毅。然而朱君毅不为所动,依然坚持与毛彦文解除婚约。
1925年,朱君毅苏州一名女子结婚时,毛彦文给他发去了一封贺电“须水永清,郎山安在”,以此来讽刺朱君毅对她的背叛。
吴宓与朱君毅在清华大学是同窗好友,毛彦文写给朱的信,他是封封必读,很是羡慕朱君毅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小表妹,他心中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女孩子产生了爱情的幻想,甚至还给她取了个英文名为“海伦”。
当年吴宓在美留学时,突然接到清华同学陈烈勋写来的信,大致的内容是想把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他当妻子。陈心一在《清华周刊》上看到吴宓的照片,心生仰慕之情,愿意跟随在吴宓身边。
吴宓对同学的说法有些心动,就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去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就这样,毛彦文成为了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两人在1921年8月结婚。
当朱君毅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后,吴宓开始义无反顾地追求毛彦文,他不但经常对毛彦文嘘寒问暖,更是6次南下与毛彦文相聚。当时吴宓力劝毛彦文到北京去工作,但奈何毛彦文却一心想要出洋留学。
1929年秋,毛彦文出洋留学,吴宓又是托人帮忙联系,又赠送给她学费。对于追求毛彦文,吴宓干脆与陈心一离了婚,还以访学的名义到欧洲游学。
吴宓追求毛彦文是情真意切的,他甚至还写下了一首诗:“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对于吴宓的追求,毛彦文感到很无助,吴宓不顾社会舆论,不惜与抛弃妻子的做法,这是毛彦文无法接受的,这让她感到难堪,因为她不想成为第三者插足者。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毛彦文决定要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恰巧这时候金陵大学的同学熊芷请毛彦文去北平散心,毛彦文正好以此理由离开了南京这个伤心地。
这熊芷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熊希龄,她带领毛彦文参观了父亲主办的香山慈幼院,这让毛彦文心里很是震撼,她觉得这就是自己该干的事业。
此时的熊希龄已经丧妻4年,是个66岁高龄的老头,而毛彦文则是37岁风华正茂的社会名媛。熊希龄在看到毛彦文后就喜欢上了这个知书达礼的女孩,并开始猛烈对毛彦文发起爱情攻势。
在吴宓10来都没有攻破的“爱情堡垒”,仅仅两个月就被熊希龄给拿下了。毛彦文事后回忆说,当时她只想要求得一个好归宿,她只想有个人可以托付终身。
然而这段感情却仅仅维持2年,就因为熊希龄在1937年突然在香港病逝而结速。熊希龄去世时,毛彦文还未到40岁,但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人,于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