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以来,周末双休制度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各省份的高中学校得到推行。
高中周末双休制度的出台,旨在减轻师生们的教育负担,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执行的层面上,一些地方和学校却阳奉阴违,实行“假双休”制度,引发不少质疑。

从网传的各地双休落实情况来看,“假双休”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增加晚自习课时。虽然周末实行双休、学校不再组织集体上课、补课了,但是却增加了晚自习的课时。结果是周一到周五的在校学习时间更长,学生睡眠更加不足,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种:申请“自愿单休”。部分高中学校在落实双休制度后,要求家长签署“自愿单休”申请书,凡是签了该申请书的学生,周六都要留在学校参加学习。并且这个申请书也不是真正自愿的,老师会做各种思想工作,直到家长签字。
第三种:周末双休回家需请假。实行周末双休制度后,部分高中通知学生,如果周末要回家,需在周中工作时间提前请假,也有一些学校在告知学生周末期间学校将开放教室和图书馆等场所时,特别强调“如果不参加校内资源开放需要申请”。
第四种:实行“10+2+2”模式。河北衡水的部分高中实行的是“10+2+2”双休模式,即以连续两周作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到周五以上高考文化课为主,总共10天;两周中间的那个周末在校内双休,学生不许离校,学校不安排高考文化课,改为安排其他活动;第二个周末学生才可以离校回家。
第五种:“自愿到校自习”。这种双休模式下,周末学生可以离校,也可以申请自愿到校进行自主学习,学校会开放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并安排值班老师进行指导和答疑。另外,学校也会展开一些拓展教育和活动。

这些双休方案,都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真正的双休,都留下很多可操作空间,对于这种做法,家长们也是褒贬不一。
支持的家长认为学校很好解决了家长的困难和担忧,让孩子周末也可以到学校去学习,不至于整天待在家里玩手机,是非常好的双休方案。
反对的家长则觉得这是阳奉阴违的做法,无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规定,属于变相补课,不仅破坏了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导致国家教育“减负”的努力付之一炬,加剧教育的不公平,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呼吁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双休”现象。

应该说,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周末期间学校向学生开放教室、图书馆等场所,供学生自习,并安排老师进行指导和答疑,是很贴心的服务。毕竟部分学生也有在周末学习的习惯和要求,在没有条件补课的情况下,学校无疑是最好的去处,有老师给予指导和答疑那就更好了。所以学校在周末期间向学生开放进行自习的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并安排老师进行指导和答疑,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但前提是要真正做到全凭学生自愿,且不进行集体上课或者补课。
另外,一些县中有相当比例学生都是农村学生和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和学校路途遥远,往返颠簸又风险,路费也是不小的开支,尤其是留守孩子等于“无家可归”,周末时可能会去网吧、酒吧等场所,不仅会把父母的血汗钱挥霍一空,还可能发生意外。学校针对性制定一些双休方案,不仅可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也是在为广大家长负责。

因此,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双休方案,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是不能以“自愿到校自习”“校内双休”等名义,行变相补课之实,让教育“减负”的努力相背而行。
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各学校落实好周末双休制度,严厉打击“假双休”行为。同时,还可以畅通言路,鼓励社会各界(学生、家长、教师等)对“假双休”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让学校的变相补课行为无所遁形。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