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6级专家,获得过华为ICT“为先奖”的宗良佳,放弃高薪,“跳槽”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当老师。此消息一出,很多人网友纷纷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又要崛起了;其光电学科将迎来新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呢?科研大牛对学科的促进是很大。本硕博毕业于华中科大的宗良佳,在华为工作了13年,手握23项光通信专利等等,这些成就说明获得了华为最高级别的认可,属于华五的顶级工程师!
根据知情人透露;他在加盟华科大前,刚带队突破1.6T光模块技术,足见其个人能力相当出色!
他在华为工作能力如此突出,又有百万年薪,为什么会跳槽去华科当老师呢?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地方!年龄应该是一个主要因素!
根据知情人说,宗良佳打算离开华为已经很久,东南大学曾经“三顾茅庐”未果,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母校华科大!
做科研创新的人,必须要有年轻的思维,这也是科技大厂35岁职业门槛的缘由所在。很多人理解为企业不近人情,实则是企业要保持创新活力,能在大厂干到35岁的人,也是不愁下一份工作的。
1984年出生的宗良佳已经过了40岁,其能力多在经验方面,开拓性科研思维显然在变差,这可能是他离开华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华科与华为有一个“华为-华科联合实验室”项目,据传宗良佳将担任该实验室主任,他在华科大将带博士生攻关战略级项目——光子计算芯片!
类似的“旋转门”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在麻省理工-IBM有先例,企业专家任教期间产生的专利,校企按7:3分成。
从这方面说,宗良佳“跳槽”华科,不是大家所说的华为人才流失,是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革命!如此合作将最大程度激活企业与学校的潜力与活力!
在光电领域,东南大学显然没有办法与华科大比较,加上宗良佳的本硕博都是在华科完成的,东南请不到宗良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华为工作13年的宗良佳缺钱吗?千万以上肯定有的。这个时候他离开华为去大学教书,应该是更为理性的选择。像宗良佳这样有实践经验的科研大牛,在华科待遇也是很高的;不过肯定比华为低!
40岁专家在创新型企业是一个比较鸡肋的年龄,但是到高校,属于有活力的中年轻科学家;不仅可以带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优质实验室继续自己的事业;当然工作压力也会小很多!
从这方面说,宗良佳回母校华科大教书,是一个务实之举,也符合高校人才引进的新潮流,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学校的产学研结合程度;是大好事!
文末总结
从华为主任工程师王成加盟上海交大,华为云当数据智能专家徐科加盟南京大学、宗良佳加盟华科大的现象看;国内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2025年明显在加速。这些科技大厂的一线研发人员加入高校,必将给高校教学研带来新模式,增加高校的科研竞争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人才流动是好现象,应该鼓励!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不进体制评不上院士。
体制内稳定
千万不要选从企业和研究所回高校的老师当导师。到时候横向课题做死你,自己论文没时间写,延期毕业一大堆,欢迎去知乎搜索相关案例。
再不走被末尾淘汰就被动了。
很好,学院派太多,对高校一点好处没有。
学科交叉,产研结合,成果转化也体现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科研的方向,科研成果不是束之高阁,藏在象牙塔里,而是用来应用的。[点赞][点赞][点赞]
现在专家教授随随便便就能身家几千万[哭哭]
正常流动,大惊小怪
这个年龄不适合在华为了。
在企业不顺畅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