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品牌消费者”07:品牌是品牌消费者的心理锚点

风斯若之 2025-03-11 17:50:35

很多有关品牌学的大众读物当中,都言及品牌是信任、是美誉度、是消费者的辨识符号,这些说法并没有错误,但是却都欠缺了一些对于“宾语”的描述:品牌到底是“对谁的”信任?到底是“对谁的”美誉度?到底是消费者“辨识什么的”符号?

举例来说,如果说品牌所代表的是“对企业的信任”,那么直接说就好了,为什么要创造出“品牌”这个词汇来呢?如果说品牌是消费者辨别不同竞品的符号,那么直接说这些竞品间的包装有知识产权保护不是更准确吗?为什么要用“品牌”来做描述呢?

西方科学有一个有趣的模式:当既有理论无法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被优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解释”,而是“发明一个新的词汇”或“创造一个新的学科”。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对于新现象的研究并不会拘泥于旧的方法;坏处在在于这种模式会把一门学问越分越细,以至于本应属于一门学科的系统被切割成了各自孤立的知识点。

对于商业社会来说,品牌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虽然品牌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资产……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如果简单地用这些既有的概念来描述品牌或者定义品牌的话,那么就难免会“有失偏颇”,最终只能是一个解释套着另一个解释,越解释越复杂,越想给出答案就会出现越多的问题,这显然无法让人们真正了解品牌,就更不用说去创造、打造、经营品牌了。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自从现象的角度来描述和解读一下品牌呢?是以,才有了本文的标题。我认为品牌就是品牌消费者在心里为商品设定的一个锚点,这个锚点一旦设定好了之后,品牌消费者就会接受高价格、拥有更大的包容性、接受品牌延伸、拒绝或抵制非品牌产品,而非品牌消费者——也就是我字前文提到的“产品消费者”,他们更在乎的只有“最高性价比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看到本文的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消费经历,在你要买一款品牌运动鞋的时候,无论你是否承认自己的“粉丝”身份,你的潜意识都已经让你接受了这个品牌的“价格”。现在的网络很发达,有余暇的话,你不妨在选定了自己中意的运动鞋之后再去搜索一下那些没有品牌但材质、外形都差不多的产品,这时你会发现,尽管那些没有品牌的产品在价格上会低廉很多,但是你却已经不会认为“价格”是你购买运动鞋主要权重指标了。

又或者,在你试图购买一部平板电脑的时候,你是否会优先选择与自己所使用的手机品牌相同的平板电脑呢?这就是品牌延伸的力量。如果说我们买汽车不会在意饮料品牌的“延伸”的话,那么从手机“延伸到”平板电脑,这是一个很合理的逻辑。与之类似的,还有因为手机品牌而购买同品牌的充电宝、耳机……等等。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购买品牌产品时我们会联想到“售后保障”,虽然这种售后保障未必和我们所想象的一样“美好”,但是概念的存在已经让我们对品牌产品增加了无穷大的“容错空间”。

关于“拒绝或抵制非(本)品牌产品”,哈,因为不想在行文当中得罪人,就不多写了,想必大家也可以想到很多吧。

0 阅读:0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