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分出韩赵魏三诸侯,田氏代齐为何国名不改?说出来别不信

飒沓风华舞 2025-03-26 16:40:33

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于晋国被三家瓜分和齐国被田氏取代,这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礼制体系彻底瓦解。原本森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卿大夫通过权谋取代了诸侯的地位,这预示着未来诸侯也可能取代周天子。周王室日益衰微,面对这样的局势,周天子不得不无奈地接受现实。韩、赵、魏三家原本是晋国的大夫,经过两百多年的势力扩张,他们最终取代了晋国。这三位大夫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城池和人口,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分别命名为韩国、赵国和魏国。这一事件标志着晋国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战国时期的新篇章。在山东半岛的齐国,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田氏取代了吕氏成为诸侯。齐国最初是西周初年姜子牙的封地。田氏原本是陈国的贵族,后来逃到齐国并成为大夫。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田氏逐渐壮大,最终击败了其他大夫,独自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尽管田氏取代了吕氏,但国名仍然保持不变,继续称为齐国。

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他们各自建立新政权,放弃使用晋的国号。而齐国的情况却不同,田氏取代吕氏掌权后,依然保留齐的国号。这种差异源于两国权力更迭的方式有别。晋国是三家分晋,各自为政,自然需要新的国号来彰显独立地位。齐国则是田氏通过政治手段逐步取代吕氏,政权更迭相对平稳,保留原有国号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此外,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历史悠久,国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田氏为巩固统治,选择延续这一传统。相比之下,晋国分裂后,韩、赵、魏各自发展,新国号更能体现其独立性和发展愿景。

【一、晋是三家瓜分,齐是一家独大。】齐国和晋国的政治体制存在根本差异。晋国由三大势力分割掌控,而齐国则完全由单一家族掌控。假设晋国也像齐国那样由一家独揽大权,那么它也不会出现国名变更的情况。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两国在政治格局和发展轨迹上的显著区别。晋国分裂为三家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曲沃的势力取代了翼城,小宗族最终吞并了大宗族。在晋国的宗法体系中,曲沃代表着国君庶子建立的分支,属于小宗;而翼城则是国君嫡系一脉,属于大宗。后来,曲沃的小宗势力崛起,成功夺取了翼城大宗的统治权。这一事件对晋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导致国君对公族势力采取严厉的压制措施,目的就是防止类似小宗取代大宗的事件再次上演。

在军事和行政体系中,实行了三军六卿的管理模式,导致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政治体系主要依赖于三军六卿制度。该制度下,晋国设立了三支军队,每支军队由一名正卿和一名副卿共同管理。这六位卿士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权力。由于晋国君主的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控制这些卿士,导致君主权力被架空,军政大权落入六卿之手。六卿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多次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最终只有韩、赵、魏三位卿士得以幸存。田氏取代齐国的背后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通过给予百姓恩惠来削弱君主的权威。田氏家族原本是陈国的贵族。齐桓公在位时,陈国公子田完因为害怕陈宣公要除掉他,就跑到了齐国避难。齐桓公本来想给田完一个大夫的职位,但田完觉得不合适,就没接受。后来齐桓公改封他为工正,负责管理工匠事务。这个职位是世袭的,所以田完的后代一直担任这个职务,逐渐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为当地的重要家族。田无宇是田完的曾孙,受到齐庄公的器重,并娶了齐庄公的女儿孟姜。田无宇为了增强家族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他用大斗借粮给百姓,却用小斗收税,相当于变相给百姓好处。这种策略让田氏赢得了广泛支持,在民间声望大增,为家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常作为田完的后代,继续沿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赢得民心。他借粮食给百姓时用大斗,收回时却用小斗,这样百姓实际得到的粮食比借出的多,自然对田常心存感激。齐国国君对此并未加以干预,导致民众的支持逐渐转向田氏。相比之下,国君对待百姓的方式显得不够体贴,使得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日益下降,最终变得孤立无援。田氏成功取代吕氏成为齐国的新统治者,这一政权更迭得到了齐国百姓的广泛认可。相比之下,原先的吕氏君主却失去了民心,遭到民众的背弃。这一民心向背的转变,正是田氏能够取代吕氏执掌齐国大权的关键因素。通过联盟与策略,逐步铲除其他权贵势力。田氏在齐国崛起后,遇到了来自公族的强大阻力。公族指的是齐王的家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和楚国的屈、景、昭三族地位相当,都是齐王的后代。他们一直支持着吕氏家族的统治,成为田氏扩张的主要障碍。田氏先与鲍氏、栾氏、高氏联手推翻了掌权的庆氏。随后,田氏又与鲍氏合作,击败了栾氏和高氏。田氏还暗中挑拨高氏与国氏的关系。田常发动政变,杀死了执政的监止和齐简公,拥立齐简公的弟弟为新国君,并利用执政权力诛杀了鲍氏和晏氏。

田氏通过不断结盟和联合,逐步掌握了齐国的实权。其他贵族和官员逐渐失去对抗田氏的能力,甚至连齐国的君主也沦为傀儡。无论是实际权力还是名义上的地位,田氏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逐步铲除了其他贵族势力,最终独揽齐国大权。积极拉拢各诸侯势力。田氏不仅在国内笼络人心、铲除异己,还积极争取外部诸侯的支持。当晋国陷入内乱时,范氏和中行氏联手对抗晋定公,田氏便站在他们一边,甚至提供粮食援助。这种支持他国分裂势力的策略,为田氏在政治上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改善与邻国的关系,田氏采取了主动措施,将齐国之前占领的鲁国和卫国土地归还给两国,以此赢得诸侯的好感。此外,田氏掌权的齐国还积极与晋国的权臣韩、赵、魏三家结盟,同时与吴国和越国保持外交往来。这些策略有效提升了田氏在诸侯国中的声望。田氏家族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策略,成功取代了吕氏在齐国的统治地位。他们首先赢得了民众的支持,随后逐步削弱了朝廷中公卿的权力,同时巧妙地削弱了国君的实际控制力。此外,田氏还积极与外部诸侯建立联盟,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这些措施综合实施,使得田氏在无大规模冲突的情况下,顺利接管了齐国的政权。晋国和齐国的历史发展截然不同。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时,各自建立了新的政权,并且都用自家的姓氏作为国号。相比之下,田氏取代齐国时,由于是一家独掌大权,所以没有必要更改原来的国名。这两个事件虽然都是政权更迭,但过程和结果却大相径庭。

【二、分封制的传统。】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沿用了古老的分封制度,也就是把土地分给诸侯来管理。周天子把吕尚封为齐国的君主,让他以营丘作为首都,这个新建立的国家就叫齐国。不过,在吕尚被封为齐国君主之前,山东半岛这片区域就已经被大家叫做齐地了。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齐"的记载。此外,上古奇书《山海经》也提到了"北齐之国"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时间都早于姜太公吕尚建立齐国的时间。这一事实充分表明,现今山东一带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被称为"齐地"了。这些早期的文字记录,为我们研究齐地的历史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周天子将吕尚分封到齐地,他建立的诸侯国就用了当地的地名,称为齐国。这种命名方式表明,齐地这个名称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称谓。不管是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国家,都会沿用齐这个名称,这反映出齐地名称在历史传统中已经根深蒂固。以吴地为例,这片区域主要位于浙江北部。汉朝初期,刘邦将他的侄子刘濞分封到浙北,刘濞便成为了吴王。后来,孙权和朱元璋也在这片土地上称王,同样沿用了吴王的称号。这种以地名为国名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传统,体现了地域与政权之间的紧密联系。

吕尚在齐地建立的国家称为齐国,后来田氏取代了吕氏,但国名依旧沿用齐国。这种现象反映了历史传统的延续性,不受个人意愿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分封制下的一贯做法。在分封制度下,诸侯的册封权掌握在周天子手中。尽管田氏已经实际掌控了齐国的军政事务,但要正式获得诸侯身份,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册封程序。田氏通过魏文侯向周天子提出请求,最终获得册封许可。只有在周天子正式册封田和为诸侯后,田氏才算真正取代了齐国的统治地位。在此之前,田氏需要持续为自己的合法性辩护,并等待周天子的认可才能成为合法诸侯。

【三、没有必要改名。】田氏在齐国掌握了军权和政权,已经达到了他的目标,接下来只需等待周天子的册封,就能正式成为诸侯。如果他决定换个国名,那就成了国际上的大事件,又得麻烦周天子重新册封。这样做只是为了一个虚名,实在是多此一举。曹操掌控着汉献帝,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谁不明白他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汉献帝不过是个摆设,徒有虚名而已。为了一个虚头巴脑的称号去折腾,不仅没什么实际好处,还可能招来骂名。曹操心里清楚得很,田氏也明白这个道理。既然已经掌握了最高权力,改不改国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田氏打算更改国号,他们会选什么名称呢?无非是三种选择:用家族姓氏、根据地名或者接受君主赐名。田氏不太可能沿用他们最初的陈姓作为国号,毕竟陈国早已不复存在。此外,改国号还可能引起齐国百姓的不安情绪。田氏在取代吕氏掌控齐国时,决定保留原有国号。这样做有几个实际考虑:首先,周王室已经正式认可了田氏对齐国的统治权,既然吕齐和田齐都是周天子册封的,改换国名反而显得多此一举。其次,维持"齐"这个国号有助于赢得民心,避免给人留下篡位的印象。再者,继续奉行吕氏宗庙祭祀制度,能够显示对传统的尊重,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田氏最终选择沿用原有的国号,这种务实做法既符合礼制,又能巩固统治基础。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