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他被破格提拔任副总长,因一号令遭审查,周总理:好好交代

奇史怪谈 2025-04-26 09:35:11

“过往的事儿就像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出些历史书,能让大伙儿对过去的事儿、那些历史人物看得更明白。而且,大家还能从里面学到真实的东西、明白些大道理。

特别是近代中国这一百年来遭遇的苦难历程,我们向来直面不躲,也没法避开。只有清楚了那段过往,我们才能记住历史,缅怀先烈。

很多革命先烈的孩子,因为受到长辈经历的影响,对打仗那时候的事情知道得特别清楚和深入。于是,他们就把自己了解的那些事情记录下来,好让以后的人们也能明白那段历史。

《过往岁月不忍忘》这本书,在2010年9月1日和大家见面了,它的作者是革命后代阎明。阎明的老爸,过去可是副总参谋长,名叫阎仲川。

阎明在书里提到这么一句话:

这可不是啥编出来的小说,全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儿。

阎明为了写好这本书,特意去找了很多当年亲身经历过的人。他一一向他们打听事情的真实情况,费了好大劲。最后,他写出了好多篇文章,里面讲了朝鲜战争、四野等等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读了他的书,就能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了。

朝鲜战争打响后,中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的副头儿阎仲川,接到命令去朝鲜打仗。在那场战斗中,阎仲川可真是捡回了一条命。

1952年年初有天,阎仲川他们一伙人开车过鸭绿江桥。谁承想,车刚上桥,敌机就猛地冲过来,对着桥上的车一顿狂轰滥炸。

鸭绿江上的那座桥仅容一车通过,车辆得排队依次上桥,想掉头撤退那是没门儿的事儿。大伙儿只好咬紧牙关,猛踩油门,一股脑儿地往前奔。

就在这时,敌人的一架军机扔下的炸弹,在阎仲川坐的车前头爆炸了,他可真是死里逃生啊。

抗美援朝那会儿,阎明的姥爷孙继述可是立了大功。孙继述是从沈阳电报学校出来的,一直在邮电这行当里摸爬滚打,积累了好多年的老经验。

为了跟朝鲜沟通顺畅,邮电部做了个决定,得赶紧修好中朝之间的通信线。这活儿就落在了东北邮电管理局的肩上。他们商量了下,很快组织起一支专门修长途电缆的队伍,孙继述也是其中一员。

没多久,他们就接到命令,得赶紧去前线,修理那些战争给弄坏的电缆。到了1952年2月份,这修理的活儿总算是圆满搞定了。

1952年7月6号,阎明呱呱坠地,巧的是,他老爹阎仲川也在那天从朝鲜战场回到了祖国。在这种军人世家长大,对阎明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阎明跟其他兄弟不一样,他打从出生起就一直待在部队,在老爸的眼皮子底下长大。他跟阎仲川走得比较近,经常打交道。

但是,阎明尽管和老爸打交道最多,却从没从他嘴里套出啥内幕。这或许是因为他一直在作战部忙活,那地方保密工作做得紧。阎仲川为了保险起见,干脆就啥也不往外吐,免得走漏风声。

所以,家里的娃们一直觉得老爸是个板着脸、不爱说话的人,他们也就慢慢心照不宣了,不敢随便打听老爸的工作。一直到阎仲川老了以后,他才偶尔会跟娃们聊聊“四野”的那些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和中南这两个大军区的领导班子,大都是之前第四野战军里的将领挑大梁。到了1955年,中南军区就换了名字,改成了广州军区。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会儿,因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广州军区有四位大将陆续接到命令去北京,这时候,正好广州军区参谋长阎仲川也被调到了总参谋部工作。

阎仲川1938年就投身革命了。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接到任务,到冀中军区跟吕正操一起干革命。这一来二去的,他们俩就建立了特别深的革命交情。

解放战争打响后,阎仲川接到命令去了东北,在林彪手下当了一名将领。那会儿,阎仲川就像是林彪眼前的红人,林彪特别信任他。而阎仲川呢,跟林彪相处久了,也对他越来越了解。

新中国一建立,阎仲川就到中南军区上了班,那里大都是四野的将领,他干得挺顺心。

1969年5月份,广州军区的阎仲川参谋长接到命令,要到北京去工作,他新的职位是副总参谋长,同时还管着总参的作战部。那时候,阎仲川才47岁。

阎仲川接到去京城的命令大概两个月前,中苏那边刚好打了珍宝岛一仗,两边在边境上剑拔弩张,局势紧张得跟弦一样,随时可能绷断。

这时候,国内的情况也挺棘手。阎仲川作为林彪的老部下,深得信任,他心里明白,自己在做事上得格外留神,步步为营。

阎仲川这人,干活儿那是一把好手,没得说。他刚到北京那会儿,周总理还瞧上他了,想让他当国务院的副总理。但阎仲川觉得自己对那块儿业务不咋熟悉,干不来,就直接给推了。

阎仲川就这么进了总参开始工作。面对一堆乱麻似的局面,他选了条“独善其身”的路子。用他儿子阎明的话说就是:

对于总参里头的事儿,他一律不插手,也不发表啥看法,更别提串门走动了,免得惹上不必要的纠葛。就连老首长家里放电影,特意请老部下过去,他不但自己从没去过,连母亲和妹妹都不让去。

阎仲川打算用这种方法让自己远离那些复杂的政治纠葛,特别是在总参里,到处都是比他资格老的将军,他更是主动选择了低调行事,尽量不张扬。

那时候,因为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变差了,阎仲川主要把心思放在了准备打仗和研究打仗方法上。阎仲川本想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不去掺和那些复杂的事情。可打他从北京一到,就已经被卷进去了,想躲都躲不开。

1969年10月份,林彪下了道命令,让阎仲川准备个通知,说是要把在北京的老干部安排到地方上去。阎仲川写好通知后,就赶紧让当天值班的参谋给发出去。参谋接过通知,问了一句:“哎,这个通知的编号是多少啊?”

阎仲川琢磨了一会儿,心想这是“前指”来了之后下的头一个指令,干脆就从第一号开始排吧。他开口说:“定为一号命令好了。”

就这样,"一号命令"这个文件被发了出去。阎仲川压根儿没想到,自己后来会因为这么一个编号被查了起来。

听说,毛主席那时候瞅见“一号命令”,气得不轻,差点儿就划着火柴给烧了。但转念一想,这些文件还得留着存档呢,这才没动真格的。可那会儿,毛主席心里头已经很不痛快了。

周总理了解状况后,特意找阎仲川聊了聊他的看法。阎仲川一听,挺意外的,他赶紧说明白:“这么编号没啥特别意思,就是按先后顺序排的。”

事情就这么先搁置一边了,不过还没完事儿呢。

1971年,阎仲川那会儿正好在越南出访,冷不丁地收到了国内传来的紧急指令,让他火速返回。阎仲川心里头虽然嘀咕不已,但身为军人,首要任务就是听从指挥,于是他二话不说,立马搭乘飞机回了国。

一回到国内,阎仲川立马瞧见了早已在那等着的周总理。周总理一见到他,就正式地告知他:

阎仲川同志,按照中央的安排,黄现在已经被拿下接受调查了。你作为他的左膀右臂,得老老实实把事儿说清楚。

叶剑英元帅在一旁也对他讲道:

阎仲川同志,你年纪轻轻的,手上还有把子力气能干事儿,得老老实实把事儿说清楚,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干工作呢。

之后,阎仲川被隔离审查了七年多。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发现他大部分事情都没问题,就是当初那个“一号文件”的事儿,他一直没法过关。

阎仲川在被隔离审查的那段日子里,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马列主义的经典和毛主席的书籍。一直熬到了1977年,他才终于被准许和孩子们见上面。

1979年4月份,阎仲川终于摆脱了被监管的状态,不过关于他在那个“一号文件”里头的事儿,到现在还没个准话儿。

2002年6月22日,阎仲川因为生病去世了,他活了81岁。这位经历过许多风雨的老革命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旅程。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