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极为罕见的传统工业强国,对重庆制造业的集中押注。
01 德国企业集体大押注11月12日,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产业合作大会在重庆渝州宾馆举行,共有超过德方嘉宾200多位德国嘉宾参与,参与企业近200家,这极为罕见。
海纳君在现场看到,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密安龙、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董事会主席柯曼发布致辞,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视频祝贺),“德国工业4.0数字化模式”工作组负责人斯文雅·法尔克等德国政界企业界大佬,均出席和祝贺,可见对这次活动的重视。
本次活动,德国企业和重庆企业签约12个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87.65亿元。
包括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与西门子(中国)签订合作备忘录、宏进集团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西南生产基地、埃斯维机床二期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
除了项目投资落地,中德产业园(重庆·九龙坡)、大陆集团软件系统开发中心(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两江新区联合实验室、中信银行重庆分行专精特新支行等6个项目在会上揭牌。
重庆经信委主任王志杰,还在会上发布了重庆产业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和场景机会清单。
发展机会清单为招商项目238个、总投资额近6300亿元,包括在做优做强“33618”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发布项目机会185个,在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方面发布项目机会23个,在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方面发布项目机会10个,在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布项目机会20个;
场景机会清单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科技迭代、社会民生”等4个领域,通过收集挖掘应用场景机会145条,帮助投资重庆的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找到更大的“用武之地”。
海纳君注意到,这次不仅有大量的实际投资项目落地,还有双方的智力金融合作平台,重庆也提供出更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毫无疑问,三个层次,一步步的将德国与重庆的关系,拉的更近,看的更远。
很多人会问,德国企业,为什么会选择重庆?
02 德国在重庆投资加速海纳君认为,这要从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第一是德国的内因,第二个是重庆的崛起。
先来看德国与中国的关系。
全球最大的几个贸易伙伴,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东盟,相互之间的贸易占据很大一部分。
德国已经连续49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8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也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最多的欧盟国家,对华投资占欧盟对华投资总比例的30%。
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发展,投资项目近1.2万个,创造110多万个就业岗位,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全球局势动荡不安,但是德国对中国投资还更高了。
德国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达73亿欧元。
那么,德国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投资情况如何?重庆排在什么位置上?
从中德合作园区的分布情况看,东部、中部和西部都有中德合作园区,中德合作园区遍布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四川、辽宁、陕西、湖南、广西、上海、重庆、河南、内蒙古、江西、安徽和湖北等十多个省市区,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和安徽四省的中德合作园区数量较多。
从总量来说,可以看到,重庆并不处在第一阵列。
有个对比数据很直观,德国企业在重庆和江苏太仓的对比。
截至2024年4月,德国累计在重庆设立84家企业。
在太仓是多少呢?超过500家。
当然,太仓是依靠其传统沿海地区优势、靠近上海、小政府不打扰等优势,而成为德国企业抱团的优选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德国企业对重庆的投资,是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的。
数据显示,德国对重庆直接投资,从2014年的12.8亿欧元增长至2023年的23亿欧元,已经占到德国对华年投资总量的近20%。2024年1-8月,德国在重庆新设立德企8家,实现合同外资4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0%。
重庆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劲的增长?
03 德国的难题从德国内因来看,是其传统制造业汽车产业,迫切需要转型。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20%以上,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欧元区国家。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是德国制造业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部门。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一是其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最大(16.7%)。二是其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与制造业多个部门联动密切,包括机械制造业,以及诸多能源密集型产业,如冶金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炼焦业和石油加工业。三是德国汽车制造业产值远远领先欧盟其他国家水平,占欧盟汽车制造业近一半的产值(48.3%)。
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过程中,欧盟和德国都针对减排温室气体进行了立法。
由于欧盟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要求到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5%,德国的立法目标则将这一数值提高至65%。由于道路交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欧盟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0%,因此欧洲议会决定,自2035年起禁止燃油汽车上市。
对于德国汽车制造业而言,这几乎等同于颠覆式改变过去几十年成功的商业模式。
04 重庆的转型和崛起第二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重庆的成功转型和崛起。
中国是德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在德国对华投资的制造业门类中,汽车制造业占据绝对份额。
2010-2020年,德国对华汽车制造业投资额从60亿欧元增长至270亿欧元,占对华投资份额比重从21%增长至30%。按德国对汽车制造业的投资对象国别看,中国占比近27%,超过美国约10个百分点。
但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路上,德国传统汽车产业和制造业开始掉队。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
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国际领先。
技术方面,我国在激光雷达、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网联化、智能化等领域占据关键地位。产业方面,我国形成了以车企为主体,零部件供应商、充换电服务商、信息通信企业等作为协作伙伴共同参与的产业生态,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德国过去几十年在燃油发动机上积累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电动发动机上的比较优势则有所下降。
此外,借助汽车产业数字化的红利,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开始进入汽车制造的领域,涉及软件、娱乐、自动化等行业。与传统汽车制造商相比,新进企业在软件研发、数据分析等数字化领域比较优势明显。
德国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从过去5年的25%降至17%。
中国新能源汽车们也已经开启磅礴的全球化浪潮,德国企业的危机感,已经越来越大了。
重庆,以前也是传统汽车重镇,和德国有极为相似之处,重庆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从目前来看,是极为成功的。
在"33618"政策的战略布局下,依靠赛力斯、长安汽车、深蓝、长城汽车等整车厂的带动,重庆的汽车产业关键配套能力正持续增强,弗迪动力电池、青山电驱动、龙润电转向、博世氢动力、北斗智联智能座舱等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意法功率芯片、大洋电机、承泰毫米波雷达、兴恒电池用铝箔、禾赛软件等关键项目纷纷落地。
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3大系统、12个总成、56种部件已实现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稳步迈向万亿产业集群。
销量直接说明成绩。
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23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30%。
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121.4万辆,其中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39.1万辆,同比增长1.5倍,远高于30.1%的全国平均增速,增速在汽车产量前十大省市中排名第一。
出口汽车22.3万辆,同比增长29.7%,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
海纳君也注意到,在11日、12日活动安排的重庆各区县产业参观中,赛力斯、长安汽车所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参观路线,是唯一要走两次的参观路线。
一位参观的德国企业代表,对海纳君表示,赛力斯的智能化,给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用震撼来说,也不为过。
超1000台智能化设备,超3000台机器人智能协同,关键工序100%自动化,100%质量监测追溯,全球领先的万吨级压铸机等等。
重庆,这样的成功转型,和在新能源汽车上面的大获成功,正是德国企业所急需的。
海纳君认为,所有的合作,从来都是双向的,也正是因为德国有需求,重庆有实力,也才能使得全球的工业强国,敢于、并且踊跃于押注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