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显真人花钱效果二 胡坚藏品
1、真君与真人
真人真君都是道教中的神灵称呼,既存在于道教本身的文化中,也是朝廷对神仙的一种封号。所以,从真君称号角度,就存在几个路径:
1、宗教社团的神封。比如道教势力将二郎神推为清源妙道真君。
2、朝廷的正式敕封。比如北宋哲宗时期,差点将二郎神敕封为灵惠应感真君。朝廷对神灵的敕封,其实也分王侯式的封爵、真人真君类的道家敕封,以及禅师先生之类现实生活中得道圣贤的敕封,这些活着的佛道,那也可以叫做活神仙、活菩萨,这一点,在唐宋纷纷出现凡人、真人得道、转凡成圣的现象下,尤其具有意义(比如现实中的真人僧伽、傅大士、寒山拾得、万回之类纷纷得道成神)。
3、社会上综合形成的俗称。宗教社团与朝廷颁布的封号,都是颁布方的单向度信息传递,而社会面的综合俗称则属于接受学意义上的反馈。


玄武与二郎钱 陆昕藏品
2、作为道教神灵泛称的真君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元始说度酆都经》中,就出现过“斗中使者,三天真君”,北魏太武帝自称金阙太平真君下凡,所以取年号为太平真君。
著名的《十二真君传》是初唐高宗时道士胡慧超(?— 703)所撰的一部关于晋代道士许逊及其弟子的传记。净明道许逊祖师(神功妙济真君)的十二大弟子称十二真君,分别为:——吴猛(神烈真人,世称大洞真君)、时荷(洪施真人)、郭璞(监度真人)、甘战(精行真人)、周广(元通真人)、陈勋(正特真人)、曾亨(神惠真人)、盱烈(和靖真人)、施岑(勇悟真人)、彭抗(潜惠真人)、黄仁览(卫道真人,后宋时封冲道真君)、钟离嘉(普惠真人)。其中的篇目有《许真君》、《吴真君》等名目。
可见,宋代之前,真君之称就早已存在于道教文化中,上次我们也引用过唐代言颜真卿所撰写的《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记》,内中也频频言及真君称呼。而上述的自唐就开始称呼的许真君,到了宋代也沿袭罔替。宋朝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卷五中记载:“小王先生仔昔者,豫章人也。始自言遇许逊真君,授以《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能知人祸福。
仅仅就四圣而言,除了黑杀被封真君,天蓬也是真君,北宋末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之三十七《七星除祆品》曰:“七星除祆,元纲度人……中有北极,金城九重……中有天猷紫极之尊。中有景霄太帝之真,中有天丁缚龙大神,中有玄天、黑杀四德五帅之君,中有天蓬威化玄曜真君。”由宁全真(1101—1181年)传授、林灵真(1239—1302年)编撰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圣真班位品》中四圣还全部都是了真君,分别是“九天尚父天蓬都元帅真君,九天佐翊天猷副元帅真君,九天上辅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九天游奕玄武佑圣助顺福德真君“。所以,北宋时期,真君也成为了宗教团体神封与社会宽泛俗称的一种普遍尊号。
道教中火师汪真君为阐教祖师。最早的记载当是《道法会元》卷七六题署“冲虚通妙先生王文卿俊传、上清三景法师朱执中惟一注”的《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王文卿是北宋末年人,朱惟一注是在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朱惟一在“昔日弃儒学庄老,坐断祝融九春草”下注云:
真君姓汪,讳子华,字时美。于唐玄宗开元二年甲寅岁,降生于蔡州汝阳县。......自谓取功名如拾芥,迨至年登四十,累入选场,三举不第,遂叹曰:“年逾强仕不登仕版,何面目见知识朋友乎!”于是弃儒笔砚,学老庄之道,求长生之术,不求仕进于世间,而纯念希仙于帝乡矣。遂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张约,再师赤城司马先生承祯,受清静之道。遇禄山之乱,弃家云游,参访道要于诸方。路经南岳,见峰峦耸拔,遂深入祝融峰下,结庵修道,九年不下山。勤苦精修,栖神遐远矣。颜真卿后亦得道,为卢杞所陷,奉使淮西,为李希烈所缢,遂藁葬于蔡州。事定后,其子孙寻其墓迁葬焉,见真卿之尸如生,人皆以为尸解云。真君得道飞升之后,亦接引颜真卿居雷部,亦真君之力云。
北宋末年的王文卿自称得遇唐代去世的汪真君传道,可见,汪真君之称大致并非来自宋代的敕封。而是自唐代就流传至当时的道教称呼。也可见,宋代道教文化中尊称道教神灵为真君,也是一种常态。
在《宋会要辑稿》之景灵宫太极观条中记载: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七月,诏内侍于莱州采玉石造圣像,令本州岛道士就山致祭。是月,以右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旦为兖州景灵宫朝修使。旦言:「修景灵宫,请用先天节设道场毕,诣至圣文宣王庙、会(直)[真]宫,奉东岳庙、真君观。望下礼官参酌仪制。」又言:「路出澶州,欲诣河渎庙致奠。」并从之,仍命右正言、直集贤院夏竦掌旦笺奏笺。
此乃叙述五岳真君之称,在宋史、《册府元龟》中也频频提及。可见五岳真君之称至少在宋代已经很普及了。其实,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就曾经在《道教灵验记》中说到青城山丈人观中主五岳的真君像了。
到了明代,在道经《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中,列举道教祖、玄、真三师玉讳为:祖师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张道陵,玄师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张衡,真师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张鲁。


福神背二郎花钱 胡坚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