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勤轩三迤掌故:《曾经的广西府五嶆抚夷通判》

杨乐艺 2025-04-22 03:24:47
曾经的广西府五嶆抚夷通判

懋勤轩三迤掌故

“嶆”字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形容幽深、险峻,在云南则特指山谷、河谷地区,而且进一步演变为据有上述地形特征的地区名称,如过去师宗州的上七嶆、下六嶆,广西府的五嶆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些嶆区内聚集的主要为壮族村寨。

(广西府官寨嶆)

从前,云南广西府境内壮族聚居地区统称五嶆,由官寨嶆(大致范围为从官寨河源头的上水头村、大矣勒村,至官寨河中游的丫勒地域,沿河两岸的山河谷地区)、白马嶆(大致范围为现在的白马行政村辖地,以及沿补挡河中游两岸的现秧革行政村辖地)、蚌郎嶆(大致范围为现在的蚌郎行政村辖地)、革勒嶆(大致范围为现在的革勒行政村和禹王行政村辖地)飞土嶆(大致范围为现在的飞土行政村辖地,沿南盘江右岸的狭长深谷地带)组成。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廷改元广西路为广西府,隶属云南布政司,先后领师宗、弥勒、维摩三州及十八寨守御千户所。先以弥勒州土知州普德升任广西府的土知府,成化十七年(1481年)7月,改土归流,以流官知府接管府事。

清康熙七年(1668年),裁十八寨千户所并入弥勒州。撤维摩州并入广南府,设三乡县。次年撤三乡县,其地划入师宗州。

雍正二年(1724年)分设五嶆通判,隶广西府。雍正九年(1731年)在原三乡县地设丘北州同,隶师宗州。通判署由府城迁移至五嶆官寨村。新建衙署有正堂、侧屋等四十三间。

五嶆抚夷通判秩正六品,岁支俸银六十两,配置门子二名、皂隶八名、快步八名、民壮十三名、轿伞扇夫七名、禁卒四名,共差役四十二名,每名岁给工食银六两,共银二百五十二两。

(六品补子与顶戴)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师宗、弥勒二州改县,隶之。五嶆通判改隶曲靖府,丘北州同改县丞,仍隶师宗县。四十一年十一月(1776年12月)改五嶆通判为直隶州判。复隶广西直隶州。下图即宣统三年广西直隶州五嶆通判向巡警道报告,所属巡警无人吸食鸦片的申文一份。

(时任五嶆通判费延彪,民国时期曾任丘北县知事。)

道光二十年(1840年)立丘北县制,县丞改知县,隶广西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行政区划调整,废府、厅、州制,广西直隶州改为广西县,五嶆州判改为县佐,隶蒙自道辖。

民国六年(1917年),广西县名因与广西省名相重,故改为泸西县。十八年(1929年)废蒙自道后,泸西县改隶省府。

二十年(1931年)裁撤五嶆县佐,改为泸西县辖七个区中的五嶆区。

二十一年(1932年),泸西县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划为八个区、八十四个乡镇,五嶆区位列第八区,区址官寨村,辖六乡一镇,即:雍和镇(官寨街)、玉麟乡(矣勒寨)、得胜乡(舍得村)、安定乡(革勒街)、景星乡(秧补街)、建安乡(石腊街)、天顺乡(田心)。

二十八年(1939年),废区改乡,泸西县辖八个区改为八个乡一个镇,五嶆区改为五嶆乡。 1949年2月,泸西县城解放。全县设九乡一镇、一百三十三个行政村。五嶆乡设十四个行政村。同年9月,泸西县九乡一镇划分为六个区,五嶆乡改为五嶆区。

1950年10月,撤行政村,设小乡,五嶆区辖官寨、水头、山心、太平(在白马水头村东面,现辖双龙营镇)、白马、坝达、蚌郎、秧补、革勒、飞土、卜嘎、礓嚓、陆良、舍得十四个乡。 1956年12月,云南省人委决定,五嶆区及所辖十四个乡由泸西县划归丘北县管辖。“五嶆”这一地域名称,随着五嶆区辖地之后被划分为官寨、舍得两个辖地而消失。其中的官寨辖地称谓,先后改称为“官寨区”、“官寨公社”等,如今称“官寨乡”。

(当年五嶆通判驻地:官寨)

0 阅读:2

杨乐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