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水一方》中清冷倔强的杜小双红遍全国时,没人料到饰演者李芸会在巅峰期抛下如日中天的事业,为爱远赴重洋。更令人唏嘘的是,七年后她携子归来,面对的却是物是人非的影视江湖。
这个出身上海电影世家的女子,血液里流淌着三代演员的基因。父亲李志舆与两位叔伯并称“上海影坛三兄弟”,家族影棚里的胶片机转动声,构成了她整个童年。1982年考入北电时,这个身高172cm的少女尚未意识到,自己即将续写家族传奇。
命运馈赠的机遇总是猝不及防,大二那年,导演胡小峰为《疯狂上海滩》选角时,在二十张青春面孔中独独选中了说话带着吴侬软语的李芸。首次触电便担纲女主,她白天在片场揣摩角色,深夜打着手电研读《演员的自我修养》。杀青时,监视器后的胡导感叹:“这姑娘的眼睛会讲故事。”
真正让她跻身顶流的,是琼瑶剧《在水一方》。1985年寒冬,零下十度的片场,李芸裹着军大衣反复练习台湾腔台词,鼻腔呼出的白雾与角色眼中的泪光交融。
剧集播出后,“杜小双”成为全民白月光,观众票选她为年度十佳演员。当《西厢记》《天使与魔鬼》的邀约纷至沓来,她却做出了震惊业界的决定——追随赴美读博的男友息影出国。
纽约的婚姻生活撕碎了爱情童话,曾经的才子丈夫沉迷学术,连儿子高烧40度时仍在实验室。1995年深秋,带着三箱行李和五岁幼子,李芸站在虹桥机场恍如隔世。复出之作《若男和她的女儿们》开机当天,她发现化妆镜里的自己已有了法令纹,而同龄的巩俐正在戛纳红毯绽放光芒。
现实比剧本更残酷,90年代末的影视圈正值资本涌入期,新人辈出,市场早已遗忘这位昔日顶流。她在《乾隆王朝》里给新人作配,在《玫瑰花开》中饰演镶边母亲。某次片场,灯光师无意间嘀咕:“这不是当年那个琼瑶女郎吗?”她背过身,把眼泪憋回眼眶。
命运的转机在千禧年降临,受邀赴美巡演的小提琴家李坚,正是她十五年前的影迷。音乐厅后台,他捧着泛黄的《大众电影》杂志求婚:“你的人生下半场,该有个懂戏的知音。”如今的李芸,在波士顿家中教华侨孩子表演课,儿子成为华尔街新锐,女儿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
当《甄嬛传》重播引发怀旧潮时,年轻观众考古发现:这位在海外隐退的初代女神,竟活成了现实版“杜小双”——历经沧桑却始终葆有爱的能力。或许正如她在表演课上常说的:“人生如戏,重要的不是拿到什么剧本,而是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沪上名门到落魄单亲妈妈,从顶流女星到表演教师,李芸用半生诠释:真正的演员,永远能在生活这场大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