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系统的形式主义,已经走到了让人麻木的地步
在煤矿单位,真正的危险,不是井下多深、设备多旧,而是形式主义像毒草一样蔓延。
底层职工累死累活,整天琢磨怎么“写好汇报、排好展板”;管理层却在各种会议里,围绕一堆“废话”挑字眼、找感觉。
这场荒诞剧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再关注真实,只关心“看上去还不错”。
底层人在屎上雕花:苦活累活干完,还得包装成“成果展示”
一项任务,本该是干完收工,但如今不一样了:
干之前,要有风险分析、责任清单;干过程中,要拍照、录像、写日报;干完之后,还要搞“经验推广”“典型发言”“上墙展示”。
活是工人干的,荣誉是形式包装出来的。
做事不如做PPT;动手不如动嘴。结果是,谁干活不重要,谁会包装才抢眼。
管理者在屁中寻香:热衷虚词套话,沉迷无效反馈
上级检查,永远盯着“你们有没有照文件做”“有没有表格可查”“有没有会议记录”,至于真正干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反倒成了次要。
管理者则学会了一种本领:
把一个普通通知,说成三段话;把一句废话,拆成五个“措施”;把没干的事,说成“已部署、正推进、已成效”。
他们在看不见实质的“气味”里找存在感,仿佛香气越浓,政绩越好。
“纸上安全”盛行,真正的隐患却没人管
很多煤矿出了事故才反思:“明明资料齐全、台账完备,为什么还出事?”答案很简单:
纸上安全≠实地安全。
一个岗位要填十张表,一个操作要签三层字,结果大家心思不在动作上,而在怎么“写得像做了”。
真正的隐患不在制度缺失,而在制度被用来糊弄人、麻痹人。
表面上有制度,骨子里却靠“演戏”维稳
一个月写三次检查报告、五次学习心得,全年考核全A,但出了事,一问三不知。
为什么?因为这些制度压根就不是为解决问题设的,而是为了“有个交代”。
形式主义最大的危害,是让所有人习惯假装。
做事变成“演”,检查变成“演”,汇报变成“演”。大家都知道不真实,却没人拆穿,因为拆穿就意味着不配合。
谁认真谁吃亏,谁虚假谁得利
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真干事的人反而被贴上“呆”“不懂变通”的标签。
真正混得开的人,往往会做人设、懂套路。他们不上现场,但会摆拍现场;没搞创新,但会复制“模板”;没有实效,但会做汇报。
越虚的人,越轻松;越真的人,越心累。
长此以往,单位风气被带偏,真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要么沉默,要么离开。
一线被虚耗,管理被自嗨,整个系统跟着内卷
形式主义消耗的不只是时间,更是集体的注意力和信任。
一线员工疲于奔命,疲劳来自无意义的反复和无结果的重复。
管理层则在一堆自循环的数据、讲话、会议中,自我陶醉、自我安慰。久而久之,大家越来越远离实际。
没有人真正去问:井下今天修了几米、设备有没有人管、人员是否疲劳。
只问:文件签了吗?墙上贴了吗?资料对吗?
制度的初衷,是保安全促发展;形式主义的结果,是压垮人心、误导管理。
有些单位出了事故,上面一句话总结:“制度执行不力。”这句话看似有理,实则荒唐。
因为根本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制度,而是制度已经异化成了“演给别人看的表演”。
写在最后:
在煤矿单位,形式主义不仅仅是笑话,它是隐患。
它让底层人麻木,让管理层失真,让组织效率变低。最重要的是,它耗尽了本应花在安全、效率、创新上的精力。
如果一切工作都变成“汇报中的成果”,那现实中的问题就没人真正想解决了。
愿有一天,煤矿的管理不再沉迷表面,回归实干;愿工人的努力,不再沦为他人台账上的“数据点”,而是真正被看见、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