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目前地方高校广泛开展的“一流”建设

清野之上 2025-01-05 11:49:27

“双一流”建设是引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国家工程。当前,“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加速期”,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地方高校也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一流”建设。

“一流”学科或者“一流”高校的评价主要看是:

1. 办学定位:高校应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特色,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 学科水平:高校拥有一流学科的数量和质量,学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3. 师资队伍: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包括一定数量的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

4. 科研水平: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

5. 人才培养:高校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较高。

6. 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国际声誉。

7. 社会服务: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8. 综合声誉:高校在社会各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得到广泛认可。

9. 支持措施:高校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10. 发展潜力: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人才引进的困境

围绕这些评价指标,地方高校开始了大力挖掘人才,四大青、四小青瞬间就变的炙手可热。可是越这样,这些人才就会被原东家捂得越紧。而地方高校想在几类人才上实现突破,更加难上加难,也不乏有地方高校突破了“大学者”,比如武汉纺织大学出的院士,西安理工大学自己培养的杰青。“大学者”使得地方院校有机会参与到许多重要决策中,一定程度上有了话语权,自然就有了交换的筹码,后期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那些尚未实现大学者突破的院校,往往内部利益盘根错节,派系林立,唯一能够吸引杰青、优青的可能是行政地位,比如校长、书记类职务,但往往这些职位上的领导不可能轻易交出权利,用于引起大学者,这也导致地方院校更加难以进一步发展。

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困境

“搞科研就是要有大树”,对此深以为然。有大树,很多事情会顺利很多,不限于发表论文、报奖、晋升,但就如前一条所述,没有大学者,大成果的产出概率也会小很多。曾经有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事件,给那些对突发性、突击性的高水平成果产生抱有幻想的人一记闷棍,很多大成果的产出是持续性的、有众多辅助成果支撑的,不可能是平地上突起的高楼,不是无根之水,是有迹可循的。因此,对地方高校而言,在一方面人才引进无果,内部教师压榨无效的情况下,确实难以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大平台建功在千秋

近期地方院校借着国家科研贷款的东风,获得了大量的低息贷款,购置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型仪器设备,金额动不动就过亿。大型设备的购置当然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平台建设,也有助于一流学科建设。但是,这些经费的分配仍然很大程度上被少数人把持,仪器购置的合理性、付出与收益的比例仍然需要打个问号。后置仪器后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产出后更多高水平成果,仍然任重道远。

一流学科建设或一流高校建设是地方高校一项宏大的目标,设定目标的同时,如何达到目标仍然值得许多执政者思考。目标考核的关键在于基层冲动,如果领导一味地喊口号、加压力、改考核,而基层教师始终无动于衷,不能调动积极性,那么一流建设最终会是水中花、镜中月。如何借着一流建设的东风,使一线教师切实感受到一流建设的好处、有获得感、荣誉感,从而激发大家的科研激情、科研动力是许多地方高校领导该思考的地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视每一个小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持续投入、不断探索,也许三年五年没有大的成果,但总有一天、总会有一个点爆发出来,那是根植于深厚土壤上的创新、是基础牢固的学科建设,而不是逞一是快感的大成果。

1 阅读:4

清野之上

简介:不断努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