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末年,因为忍受不了契丹人的压迫,居住在东北的女真人就起兵反辽.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大建立了大金国。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就让我们来辽宁博物馆看看金朝灿烂的文化。
在辽宁博物馆金这个部分,这里可以看到一口巨大的青铜钟,钟的顶上是两只龙的形象,钟的主体被横向分成了五段表面,住满了各种仪仗队伍、山林、树木、仙人、蛟龙各种各样的形象。它表示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卤簿是古代国家君主重大国事活动上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整体规模的成文制度,所以这口钟呢就叫卤簿钟,它原本是北宋首都开封城里的一件文物,那么这口钟怎么就来到东北了呢。
这和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靖康之变有关1115年完颜阿骨达建立金国,主要是为了反抗辽国的统治,北宋也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联合金朝灭辽,金负责攻打辽三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在今天赤峰和辽阳境内,宋则是攻打辽的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地区),结果宋太过拉胯,金对付的是辽的精锐,而宋朝对付南京的偏师,结果被打的打败,当时辽已经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国土,结果还是金打下了辽西京和南京,宋朝花了重金赎回了南京,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燕京范围内的六州。
但金也看到了宋的软弱,一直在找借口攻宋,当时燕云十六州外还有平州、滦州等地,平州滦州等地也属于中原王朝防御东北民族的要地
在五代时期被辽占领,但平州却不想归顺于金,反过来向宋归降,结果金找到借口攻宋,说宋不守盟约起兵攻宋,金人就兵分两路直取北宋的都城,很快就包围了.开封金人兵临城下,宋人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割地赔款.
宋徽宗也吓得赶紧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这就是宋钦宗,但是这也没有什么用,金兵最终还是在宋钦宗的靖康二年,俘虏包括徽宗.钦宗在内的皇族嫔妃大臣等等,一共三千多人,还有不计其数的钱财和宝物浩浩荡荡的回到了东北老家,这就是靖康之变.靖康之变以后,北宋也就灭亡了,而这口钟,就是当年跟着宋徽宗一起从河南开封带过来的,这口大钟也是金灭宋靖康之变见证物。
金朝的疆域非常辽阔,东到日本海,北到外兴安岭,西邻西夏,南至大散关秦岭淮河和南宋对峙,南宋和西夏均对金称臣。
金朝疆域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原辽朝统治的东北地区和漠南地区,这是金朝龙兴之地。第二个是辽上京临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的燕云十六州之地这里居民主要是汉族。第三种情况是原宋朝领地的淮河、秦岭以北之地。
为此金朝统治者因俗为治,在本族及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实行猛安谋克制、部族制,设万户路及招讨司路进行治理。在汉族居住区,则兼采辽、宋地方行政体制,推行路、州、县3级制。路类似于汉朝的州、唐朝的道和现在的省。
以总管府负责一路军政事务,而辅之以负责财政的转运司和负责监察的提刑司。但三者管辖的地区并不相同,总管府划分的为19路、转运司路为13路、监察司划分为9路。
例如陕西的商州,军政上隶属京兆府路(总管府路),经济上隶属陕西东路(转运司路),监察上隶属陕西路(按察司路)。
目的在于分割地方的权力军队、财权和监察并不统属有利于皇帝的中央集权。
天德三年(1151),诸万户路改为节度使路。但是,有金一代在内地及北疆的路,都置于路州县的地方行政体制下,诸猛安谋克及其村寨则逐级地隶属于所在的路府州县,而总隶之于总管府。因此,金代的地方行政体制,虽因俗而治,看似辽代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但实非二元体制,而是统一于路州县3级地方行政体制下的一元体制。
州府和县类似现在的市盟自治州和县旗。具体今天的辽宁地区呢,有东京路咸平路和北京路.,最北边的是咸平路,最东边的是东京路,靠西的是北京路金代,跟辽代一样,也是实行五京制.他们的东京呢就是今天的辽阳,北京则在内蒙古的宁城县一带之前是辽的中京。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金朝的政府官印,您可能不认识上面的这些字,这些官印上的字,其实都是汉字.您之所以不认识呢,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字体,叠篆层叠的叠篆书的篆,这种字体的笔画重重叠合,没有撇捺,只有横竖,不是很好辨认,连古人都觉得有点麻烦。
在这些印章中哟有一个正面朝上的印章,它的印钮上呢刻了一个上字。
就是古人为了防止上下颠倒而做的一个印记了。
其中有两个印比较特殊,5号和第10号印,五号叫阿舍罕谋克印,十号叫那莫茨斯鲁猛安印这两枚印章,都涉及到金朝一个重要的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这两个都是女真语,猛安的意思是千夫长,谋克的意思是百夫长的意思。
这个制度呢来源于女真人早期的围猎编制,平时大家住在一起打猎,发生了战争,就一起出去打仗.后来女真建国以后,这个制度就跟行政结合起来,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完颜阿骨打继任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长都勃极烈的第二年(1114年),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确立了猛安谋克制度,把女真人行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改革为具有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的猛安谋克制,使松散的原始社会统治转变为强有力的奴隶制国家统治系统。
有金一代,女真族社会无论是奴隶制时期,还是封建制时期,一直以猛安谋克组织作为基层社会统治机构,其长官亦称猛安、谋克。
女真初兴时,诸路猛安谋克直属金国权力核心,作为地方性行政组织而存在。对辽战争的胜利,使金朝领土迅速扩大,统辖的人口猛增,金朝在辽东、辽西封建地区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并开始参用汉制设路,由万户路和都统、军帅司路统辖猛安谋克。自金太宗开始,又不断大规模地将女真猛安谋克户迁往中原各地,加强对汉地的统治。金熙宗确立以中原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官僚制度后,废置汉人、渤海人的猛安谋克,恢复原有的府州县制度。将散居在东北南部地区与中原各地还处于奴隶制形态的女真猛安谋克,纳入中央集权国家的封建政治制度体系之中,在地方路、府、节镇之下,建立了州县、村社与猛安谋克、村寨并存的双重地方统治体系。
在官制上,以猛安比防御使,谋克比县令,村寨使比村社的主首。边疆地区的猛安谋克隶属于招讨司(西北部边境)和统军司(南部与西部边境,始于海陵朝)。
章宗时期女真汉化改革完成,猛安谋克组织形式仍保留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的军事屯田组织,同时猛安谋克官制也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在此前后,国家为了加强对猛安谋克官员的监督管理,将其纳入国家封建监察制度。
那么金朝统治者仍然保留猛安谋克组织形式与官制。其目的是:
(1)借此给予女真人以经济、政治上种种特权,使之始终处于统治民族的优越地位。
(2)保持女真民族亦兵亦民的传统,使之始终是国家军队的主要兵源,平时没有赋税和差役,主要是生产和射猎,战时为兵。
(3)保持女真族传统文化与风俗,防止女真人彻底汉化,以使国运长久。
熙宗时,女真猛安谋克被纳入封建官制体系后,为适应上级封建官僚机构的统治,猛安谋克官员不仅吸收了汉族封建地方官诸种职掌,而且还授予汉官品秩。
猛安谋克保持原有的政治、经济、军事三种职能,由于受汉制的影响,官员的各种职掌更为明确、具体化。
首先,猛安谋克官员是行政长官,掌养百姓、宣风导俗、平理狱讼、肃清所部、总判猛安谋克官府事务。这显然是受汉制影响,将原有的行政职责具体化,以便监督考核。
其次,猛安谋克官员是负有经济职责的长官,猛安与汉官制的州官不同,他同样具有县令劝课农桑的职掌,这是由于猛安也是经济生产组织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猛安谋克掌管本部的军政。这是猛安谋克官员的特殊职掌,猛安谋克部民战时为兵的特点直至金末亦未尝发生变化。这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猛安谋克平民是金朝军队的主要兵源;二是遇有大规模战事,猛安谋克长官要率领本部出征。
女真地方官猛安谋克是世袭职,新任者均由女真皇帝任免,承袭者则须皇帝批准方可正式任命。
接下里去看一下当时金国的经济文化.
可以看到许多比较大型的铁器,有铁锄头等等.一是反映的当时冶铁技术比较发达,二是说明农业蓬勃发展了.
可能好多人认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在干旱的蒙古高原,放牧业为主,但在东北确却不是这样,东北地区温润,土地也非常肥沃.不论是之前的鲜卑慕容氏还是这个时期的女真金国,以及后来的满族后金,在东北一直以来都有一些粗放式的农业生产,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他们灭了北宋以后,从中原地区强行迁来了很多移民,其中主要是农民,还有一些工匠,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在当时,辽宁地区有三百万人口劳动力多,再加上土地也肥沃就成了金朝非常重要的产粮基地.当时南宋来的使者看到了辽宁庄稼遍地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九五四年,考古学家在鞍山市铁西区的陶官屯发现了一个金元时期的农家遗址,右边展柜的墙上,您可以看到这个遗址的情况.
这个家庭独立的农户,住的是土房子,房子边上是农田.这些农田的田垄啊保留的非常清楚,一列一列的说明,这家人还是很勤奋的.在进行耕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金朝的冶炼技术,在这个展柜里,您能够看到一口大铜锅和几面大铜镜,它们呢就是金朝金属铸造业的体现了.首先是冶铁,我们刚才也说过了,金朝从中原强行移民了很多工匠,那人才的到来就快速提高了.东北的冶铁水平.在黑龙江的阿城辽宁的鞍山等好多地方都发现了金朝时期的冶铁遗址。
同时呢考古也发现了大量的铁器,这都说明金朝的冶铁业还是比较发达的.接着再说铜东北地区铜矿稀少,在铜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金朝政府就宣布禁铜镜.
禁的意思不是说不让用铜器,而是不准镜内的铜资源流到国外去,也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铜金代铜镜必须经官府检验后铜镜后才能流通.
这里您看到的这些大铜镜,很多镜子边缘都刻了官府检验的文字.比如说右上角最大的那件铜镜,它的边缘呢就刻有咸平府几个字,
这个咸平府呢在清朝早期就是咸平路.后来生为了咸平府,另外呢在靠左一点的位置,您能够看到一大一小两枚双鱼铜镜就是镜背上铸造有两条鱼的图字,这种双平纹是金代铜镜的典型铜表,可以说最为常见。
因为近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经济发达,他们对鱼呢是非常喜欢的官府控制边缘检验标记以及多件双鱼纹。
接下来去独立展柜去看两件非常精美的瓷器.首先您会看到一件白釉黑花的葫芦型瓷壶,它是金朝辽宁本地生产的一件精品瓷器
这种白釉黑花的瓷器,一看就是受到了河北磁州窑的影响,这件瓷壶的把手做成了一条龙的形状,出水的流上呢还骑着一个小人做的非常的活泼,很有生活气息。但是个瓷壶没有壶盖,那没有壶盖,怎么加水,怎么使用呢?其实啊这个瓷壶可是暗藏玄机的,它是一个倒流壶,
在壶底正中间的位置往里伸进去了.一根小管子加水的时候呢,只需要把瓷壶倒转过来,通过这根小管子就能够把水加进去,加好之后啊,再把瓷壶摆正,只要水面不超过里面,小管子口沿的高度水就不会从底部漏出来,而只能从腹部的流倒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倒流壶了。
接下来请看旁边独立展柜中的这件梅瓶,梅瓶这种造型的器物呢,早期是用来装酒的酒瓶子。
后来因为造型特别雅致,也被用来插花.所以呢被人们叫做梅瓶梅花的梅.这件梅瓶造型典雅,釉色纯净,是一件均窑的产品.
均窑位于河南禹州,是宋代的五大民窑之一,以烧制天青色汝浊釉和多彩的窑变瓷器而闻名天下.根据考古材料,目前认为,该瓶应该是创烧于北宋末年金朝灭了北宋以后,占据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像均窑耀州窑等北方的民窑都纳入了金的版图。不过,在金朝初期,因为战乱,还有人口被大量往东北迁等各种原因均窑就衰落了.直到金世宗继位以后,重视中原经济的发展,均窑才又恢复了繁荣.在后来的元代均窑就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水平。
接下来去看一件白瓷买地券.所谓的买地券呢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买地证明.怎么特殊呢?它其实啊是购买墓地的证明,比如说眼前的这件买地券,根据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买地券的主人呢叫王兴,他是辽阳府人,死于金代的正隆五年.
他死之后,家人就给他买了一块墓地,这块墓地有多大呢?东到青龙西到白虎,南到朱雀北到玄武看上去是吧,东西南北都包括全了,但具体呢也没说有多大.所以,这话说了也等于没说一看,就是套话.当时的买地券上很多都是这么写的。
接下里我们来说一下女真的婚姻制度,女真人在婚姻方面的习惯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继婚。《金史·后妃传》载:“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具体的内容为“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无论贵贱,人有数妻”。这种收继婚由宗族或家族中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序依次继承,使遗孤得以妥善地抚育,收继婚最大程度上防止了部族人口和私有财产的外流。(2)世婚制。金代世婚家族共有九姓。建国前完颜部与九部徒单、唐括、蒲察、拏懒、仆散、纥石烈、乌林答、乌古论等诸部之间实行世婚制,建国后皇帝娶后仍遵循这一习惯法,目的是加强女真社会内部的政治关系,进而巩固金国的统治基础。(3)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并存。金朝宫多内宠,其最贵有元、德、淑、丽、温、恭、慧、明等十妃,臣下亦娶数妻,多少视官品,以先后聘为序。民惟得一妻。”(4)指腹为婚。在女真社会中,指腹为婚现象普遍地存在。指腹为婚不受贵贱限制,一经确立,就受女真习惯法的保护。(5)严禁部内(同姓)通婚。建国前,女真习惯法严禁氏族内通婚,氏族外婚和部落内婚的现象大量存在。随着女真人社会组织从血缘向地缘的转化,逐步发展为部落外婚制。建国后,太祖、太宗时一再颁布法令禁止同姓为婚。
那么金朝的财产继承是怎么样的,财产继承的女真习惯法规定:(1)财产由亲生子继承。虽然诸子都能够继承,但分配的具体比例不同。根据女真旧俗儿子年长成家以后,从父母处搬出,另立新的门户。最后由幼子与父母同居。故幼子在财产继承中占有绝对的优势。(2)女子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建国前,女子没有完全丧失财产继承权。她们在寻求伴侣时,往往会自叙家世”以使有意中人纳娶。无论富家之女,还是贫家之女,在出嫁之时都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财产。
女真习惯法脱胎于原始社会,主要特点是“法制简易,无轻重贵贱之别,刑、赎并行”。建国后,金朝法律经过几代修订,逐渐形成以中原正统法制思想为指导的法律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女真习惯法的成分。
金代不仅打仗厉害,而且还文体两开花,文艺上也有不小的成就.金代的统治者.虽然以军事立国,但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治理国家不能光靠武力得靠文治,于是就积极学习汉人的文化和制度.所以金朝从上到下整个国家的汉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可以说是远远高于辽代和后来的元代.
首先他们模仿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女真的文字分为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之所以这么分呢,不是因为大字比小字的尺寸大小,
女真文字而是因为大字先创造小字后创造.其实是一种先后关系,而且啊金朝还非常重视教育.他模仿汉族政权设立了国子监太学。
在地方上也开设了府学和州学,在民间,还有大量的乡县学和私学教育非常之兴盛.别说在少数民族政权里头,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很少见的.他们还举行科举考试.虽论辽代也有科举,但是辽代的科举呢只在汉人聚居区开设契丹人很少参加,而金代科举是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的科举。
女真科举可分为几个时期
1.草创期
金建国初期所有制度处于草创阶段,无暇顾及开科取士。金攻占大部分辽朝国土后,开始吸纳汉族文士治理地方。
金初考试科目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随意性较大。首先,没有专司科举考试的机构和规范的程序。天会四年(1126),宗望破真定,拘籍境内原宋进士七十三人,押赴安国寺考试,除一人外全部登第,号“七十二贤榜”,放许必为状元,仕为郎官。由军事长官下令强迫原宋进士应试,一试而放状元并授予职官的做法,足见其随意性和局部性。其次,无固定考试地点。通常是金兵占领一地之后,即就地举行考试,故此有“沈州榜”“真定榜”“平州榜”之说。此外,燕山府、蔚州、朔州、显州等也都举行过科举考试。再次,考试科目不统一。辽朝科举重词赋,北宋科举则重经义。天会五年(1127)实行“南北选”,即原辽人试词赋,宋人试经义。如天会六年(1128),刘彦宗奉旨于“河北已得州县镇搜索举人”,赴燕山竹林寺就试,分为南北两个考场,由南北试官主持考试。最后,考试年限无定期,或每年一试,或两年一试。显然太宗朝还没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科举制度。
2.发展期
熙宗、海陵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发展时期。首先,由南北选到南北通选。熙宗天眷元年(1138),“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即不论南北,皆可试经义与词赋。海陵天德三年(1151),“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考试科目进一步划一。其次,科举考试的程序逐步完善。太宗朝科举考试往往无定期,且一试而放状元和授官。大致在熙宗天会末到天眷初确立了乡、府、省三级考试。海陵朝设殿试,四级考试持续至章宗朝再次调整为三级。
3.考试科目
金朝前期的科举考试科目,主要承袭唐辽宋之制。词赋科始设于太宗天会元年,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经义科始设于熙宗天眷元年五月,“诏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试治经义、策、论各一道。士人往往重词赋而轻策论。此外,还有经童科。童科,以“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为标准,其中诵经多者为上。
4.考试程序
金代科举考试程序有乡试、府试、会试、御试。
乡试为第一级考试。《松漠纪闻》记载:“金人科举,先于诸州分县赴试。诗赋者兼论,作一日;经义者兼论,作三日,号为乡试,悉以本县令为试官。预试之士,唯杂犯者黜。榜首曰乡元。”金初的乡试带一定的强制性,“时秀士有未愿起者,州县从根刷遣之”。海陵王朝,乡试“限三人取一人”。
府试为第二级考试。金初府试,“分三路类试:自河以北至女真皆就燕京,关西(关中地区)及河东就云中(今大同金西京),河以南在开封考试,谓之府试”。考试科目有诗、赋、论时务策及经义。其中经义试五道,三策,一论,一律义。凡二人取一。海陵朝时,府试增至六处:大兴府、大定府、大同府、东平府、开封府、河中府。限四人取一。考官由朝廷派遣,其中以职位高者一人为考试官,其余为同考试官。府试榜首称府元、解魁。
会试,又称省试,为第三级考试,由礼部主持。
御试,为最高级考试。以皇帝名义进行考核,由主考部门礼部出题。御试时,皇帝或亲试进士,或亲临考场,有时还亲览试卷。御试榜首称状元。
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有利于人才的选拔。金前期及第的文人,后来多数在世宗、章宗朝担任各种重要官职、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为金朝走向鼎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论汉人女真人都会参加在右边,您可以看到一张金代辽宁籍进史一览表就可以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姓名。
接下来来看一下金代的宗教信仰.在这个柜子里啊您能够看到两件金刚铃还有一些菩萨头像和制作菩萨头像的磨具。这都是佛教在金代辽宁兴盛的表现。
萨满教信仰
萨满教是女真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女真人相信萨满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通神语,有神的感应,具有各种神通。其一,可为人消病袪灾。据《女真传》记载,女真人“其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车载病人至深山大谷以避之”。其二,可助人祈福求子。女真人若久不生育,需请萨满招魂,举行求子仪式。昭祖石鲁“久无子,有巫者能道神语,甚验,乃往祷焉。巫良久曰:‘男子之魂至矣。此子厚有福德,子孙昌盛,可拜而受之。若生,则名之曰乌古乃。’是为景祖。又良久曰:‘女子之魂至矣,可名曰五鸦忍。’又良久曰:‘女子之兆复见,可名曰斡都拔。’又久之,复曰:‘男子之兆复见,然性不驯良,长则残忍,无亲亲之恩,必行非义,不可受也。’昭祖方念后嗣未立,乃曰:‘虽不良,亦愿受之。’巫者曰:‘当名之曰乌古出。’既而生二男二女,其次第先后皆如巫者之言,遂以巫所命名名之”。
由于萨满教崇拜山川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事物与现象,这对金初的陵庙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金国志·陵庙制度》记载,“国初祖宗,止葬于护国林之东”。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敕封上京护国林神为护国嘉荫侯。又祭封长白山、混同江神,或崇拜风、雨、雷师,这显然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有密切关系。
佛教
在女真建国前,已有部分女真人信仰佛教。后来随着金朝亡辽灭宋,广泛接触到契丹、渤海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女真人开始接受和崇信佛教与道教,且“奉佛尤谨”。特别是熙宗朝以后,佛教得以快速发展,朝廷还设置了专司管理佛、道的政府机构。但女真统治者吸取了辽亡于释的历史教训,对佛教采取了谨慎的控制政策,因此金朝的佛教事业发展远不及辽朝时期的鼎盛局面。
(一)佛教在金朝的传播
《金史》记载,始祖函普从高丽来,“兄阿古乃好佛,留高丽不肯从”。这说明在女真建国前,居住在今朝鲜半岛北部的女真人已有信仰佛教之人。金朝初年,随着大批契丹、渤海和汉人也被纳入金朝的统治,佛教逐渐在女真社会传播。最初,女真贵族阶层对佛教有所抵触。《金史·太宗纪》记载,天会三年(1125):“己亥,上京庆元寺僧献佛骨,但被金太宗拒绝了”。但随着对佛教了解渐多,女真人开始接受佛教,如张邵使金被留后,“其在会宁,金人多从之学,喜诵佛书,虽异域不废”。天会七年洪皓出使金国,亲眼见到金朝佛教的发展状况,“胡俗奉佛尤谨,帝后见像设梵拜,公卿诣寺则僧上坐。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律院”。
但与此同时,女真统治者为了防止佛教势力的过度膨胀,天会八年(1130),金太宗下诏“禁私度僧尼”。金朝这种对佛教的谨慎政策,自太宗始一直为金朝各代君主所奉行。因此国初佛教虽已有所传播,但影响有限。
(二)佛教的发展
从熙宗朝开始,佛教由于获得帝王的支持,地位有较大提升,佛教也为越来越多的女真人所信奉。随着信奉佛教的女真贵族日益增多,上京城内广修佛寺,先后修建庆元、储庆、兴元、兴王、宝胜、林光六寺。皇统二年(1142)熙宗为庆祝太子生日,“于上京宫侧造储庆寺,普度僧尼百万,大赦天下”。同年十二月,太子济安病重,熙宗与皇后亲自到“佛寺焚香,流涕哀祷,曲赦五百里内罪囚”,求佛保佑太子病愈。济安病逝,熙宗“命工塑其像于储庆寺,上与皇后幸寺安置之”。
辽东地区的名刹也颇具规模。辽宜州奉国寺,于熙宗天眷三年(1140)继续扩建,竣工后“宝殿穷临,高望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煌,潭潭大夏,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
再如清安寺,据《金史》记载,熙宗皇统五年(1145)金世宗母贞懿皇后在丈夫去世之后,“祝发为比丘尼,号通慧圆明大师,赐紫衣,归辽阳”,金廷为其营建清安禅寺,并修垂庆寺尼院供其独居。
曷懒路东南与高丽接壤,受到高丽佛教文化的熏染,也有佛教传播。发现于曷懒路地区的“庆源女真字碑”,为熙宗时期曷懒路地方官修建万官寺而立的碑。
碑文记载:修建万官寺的发起人是曷懒路左申必罕猛安的官员和信士,他们联合速频路爱也窟猛安的官员和信士,在两路辖区内的十个猛安中进行募捐。曷懒路地区佛教石刻为女真小字,佛教信徒为女真人,包括上层女真贵族和一部分女真平民。
道教
金朝道教是在灭辽、宋之后,开始传布开来,还出现了新的教派。
金熙宗朝出现了两个新的道教教派。太一教,天眷年间,萧抱珍创建。以老子思想为教旨,主张以柔弱为主,“弱者道之用”;崇尚符箓,为人治病、求子、消灾、驱鬼等。因其“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故称太一教。
大道教。大道教与太一教不同,不尚符箓,有疾者“惟默祷虚空以至获愈”;不言炼丹飞升之事,“惟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
金朝为管理佛教、道教方面,制定了一套考核僧尼、道冠的制度,并对僧尼、道冠的人数有严格的限定。《金史·百官志》记载:
凡试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差京府幕职或节镇防御佐贰官二员,僧官二人、道官一人、司吏一名、从人各一人、厨子二人、把门官一名、杂役三人。僧童能读《法华》《心地观》《金光明》《报恩》《华严》等经共五部,计八帙。《华严经》分为四帙。每帙取二卷,卷举四题,读百字为限。尼童试经半部,与僧童同。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凡僧尼官见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名,死者令监坛以度牒申部毁之,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者所发给的证明文件。
宗教管理机构和体制的设定,使佛教、道教的发展保持在国家有效的控制之内,也从侧面反映出该时期金朝佛教的发展盛况。
接下来看一下对面的这座复原的石拱桥.这座桥呢位于大凌河的支流京河上.因为发现于凌源市天盛号村附近,所以呢得名天盛号石拱桥,
这是一座金代村民自发修建的石桥规模并不大,形式呢也不复杂,是一座单孔桥.
但是因为常年被泥土覆盖,一九七七年才被考古学家挖出来,所以保存的非常好.桥孔中间呢有建桥的时间和人物的详细记载,历史价值也很高,被称为是关外第一桥。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