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于公元907年称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开封自战国时魏都大梁之后,封建王朝又一次在这里建都,不过后梁的建都意义,却远非魏都可比。魏都大梁是战国七雄都城之一,割据政权的都城,后梁都开封则具有封建正统王朝的性质,尽管五代十国也是割据时期,但梁、唐、晋、汉、周,则是被公认的正统王朝。
自周秦至隋唐,全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有两个,一是长安(陕西西安),一是洛阳 (河南洛阳)。这就是说,那时中国的主要王朝是在这两个城市建都。
唐朝以长安为首都,同时以洛阳为陪都,又称东都或东京,长安位于关中地区有四塞之险,但是关中平原虽然是沃土,在汉朝关中得以自足,但到了唐朝时期,关中平原无法供养首都长安,因次洛阳被设为陪都,洛阳位于中原地区,是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将江南的赋税输送到关中地区。
当时洛阳的城市规模和繁荣程度,或其重要性,也足以与长安相抗衡,所以唐代常东、西两京并称。
安史之乱过程中,长安、洛阳遭到战火的破坏,不能恢复昔日之旧貌。降及唐末,长安、洛阳又多次 沦为战区,成为藩镇军阀们抢劫、烧杀的重点城市。
唐 昭宗时(899-904年),各地藩镇为控制唐政府,不少人把手直接伸向长安,其中以李茂贞、韩建、李克用、朱温之间的争夺尤为激烈。乾宁二年(895年)七月,关中军阀李茂贞与唐廷发生冲突,乃联合韩建、 王行瑜等,大败官军,唐昭宗仓忙出逃,乱军焚烧长安东市。长安士庶随昭宗奔逃者数十万,“比至南山 谷口,喝死者三之一。至暮,为盗寇掠,恸哭之声,殷动山谷”。
八月,唐廷在河东李克用支持下,昭宗才 回到长安。乾宁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贞军队再逼京师,昭宗出奔华州,乱军入长安,“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自此,长安大内尽为丘墟矣”。如果说,唐僖宗中和年间以后,长安在破坏 后还有某些恢复的话,这次战乱,不仅毁掉了皇宫大内,而且连市肆廛闾也成灰烬,难于恢复了。及至天 佑元年(904年),朱温迫昭宗东迁洛阳,驱赶长安士民从行,“老幼缰属,月余不绝”,“号哭满路”。当撤离 之日,长安剩下的残破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为丘墟矣”。由此可 知,长安在唐末被毁后,又将人口迁走,已经变成一片丘墟,完全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条件,连名义上的唐 王朝也迁往洛阳。长安这个政治中心不复存在。
与长安被毁的同时,整个关中地区的经济也遭到一次大破坏,水利长期失修,秦汉以来郑白渠等原 灌田四万顷,到宋初只有三千顷的水利效益。关中地区经济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这就决定长安 不可能恢复原来的城市地位,必须由其他城市来代替。
那末,唐末洛阳的情况怎样呢?实践证明,它并不比长安好多少。本来,安史之乱时,洛阳遭到的破 坏就比长安严重,唐末天下大乱,中和四年(884年),蔡州军阀秦宗权横行中原,遣将孙儒攻洛阳,与东 都留守李罕之战争连年。孙儒“据京月余,焚烧宫阙,剽掠居民”,无恶不作。此后,孙儒又与诸葛爽在洛阳“迭相攻伐”,战无虚日,直弄得“都城灰烬,满目荆榛”。光启三年(887年),张全义为河南尹,驻军故 市,“井邑穷民,不满百户”“寂无鸡犬之声”。由此可知,这一政治中心也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其程度一如长安。尽管张全义在洛阳故城之内,且战且耕,经过几年努力,“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户”, 但这只是农业的初步恢复,城市面貌并无改观。
洛阳唐天佑元年(904年),朱温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便,逼昭宗东迁时,曾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城 建筑,征发“诸道丁匠财力,同措洛阳宫,不数月而成”。同时,迁一部分长洛居民于洛阳,才使这座城市 稍有恢复,但作为首都来看,显然还是不行的。
唐代东西两京,都失去了昔日之地位,随着唐王朝的覆灭,国家的政治中心不得不转移 到开封。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战国时曾是魏国都城,名曰大梁。秦灭魏,水灌大梁,从此这座繁华的城市沦为 一个小小的县城,沉寂达数百年之久。后魏时,开封为陈留郡治,东魏在此置梁州,北周改称汴州,地位 略有提高,但仍是一般州郡,实乃无足轻重。
隋、唐时期,由于沟通黄河与江淮之间的大运河的开凿和使用,开封处于这一大运河(通济渠,后又 称汴河)的上游,为舟车汇聚之所,交通便利起来。不过,在唐前期社会安定,开封的优势尚未显露出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北部中国沦为战区,许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而开封则依其特独的地位不断发展 壮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唐后期,开封形成唐王朝的军事重镇,并逐步凌驾其他军镇之上。
开封在唐代称作汴州,唐至德元年(756年)置河南节度使,领郡十三,其后节镇名称屡变,兴置不 常,但说明唐王朝在中原地区已选择开封作为它统治东方的军事重镇。为适应这一需要,唐廷于建中 二年(781年)修筑了汴州罗城,周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规模相当可观。因为筑城,曾引起东方藩镇 的巨大不安,就可得知此时之开封在诸藩镇心目中的地位。兴元元年(784年),宣武军由宋(河南商丘) 迁汴,这支军队最盛时有雄师十万①,不仅有力维护了汴河的交通漕运,而且在唐的东方地区具有威慑 作用,被称为“王室藩屏”。及至唐末,朱温领宣武军节度使,迅速成为当时最大的藩镇势力。
第二,交通漕运枢纽地位的确立。
唐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北方地区的大部分赋税被地方留用,唐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 靠江南,汴河实际上成了它的生命线。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著名理财家刘晏改革漕运办法,除东南粮纲必经汴州外,又规定“轻货自扬子至汴州”,使开封成为钱、帛等物的中转站。建中三年(782年), 唐王朝又以汴州为中心,设立东西二个水陆运盐铁租庸使,牢牢控制水陆运输,使开封的地理形势发生 重大变化,开封已成为交通漕运的枢纽,这一地位的确立,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 用。
宋朝水系图朱温原为黄巢起义的将领,后因起义军内部矛盾,叛变投唐,于中和三年(883年)三月被授于宣武 军节度使,七月赴镇。“时汴、宋连年阻饥,公私俱困,帑廪皆虚。外为大敌所攻,内则骄军难治,交锋接 战,日甚一日,人皆危之”。这就是说,唐末汴州的财政及军事状况,较唐后期为差。但是,朱温年方三 十二岁,野心勃勃,是个力图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人物。在诸种困难情况下,他“锐气益振”,利用宣武 军的优势,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中和四年春,黄巢起义军在陈州(河南淮阳)等地连吃败仗,退至中牟 (河南中牟)王满渡,再次失利,许多起义将领如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等,都投靠了朱温。实事证 明,朱温部下的将领和士兵,大多数都是从起义军转化过去的,这使他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大。以后,朱温的宣武军又连败骄横异常的中原地区的大军阀秦宗权,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廷授其为蔡州(河南 上蔡)四面行营都统,诸镇之师,都受节制。此后的数年之内,朱温的地盘扩大到山东、河北、陕西、江汉之间,身兼二十多个节镇,并牢牢控制着唐廷,所谓“令天下之势,归于梁者十七八”。河东地区的李克 用集团,也每每为宣武军所败,仅能自保。在这种形势下,唐廷的官僚旧臣,也纷纷向朱温劝进,开封实 际上已成为新的政治中心。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二十二日,朱温在开封正式称帝,改元开平,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定都 开封。诏书中这样说:
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洛阳)改为西都,仍废京兆府为雍州佑国军节度使。
这一诏书,深刻地反映了唐末五代之际长安、洛阳、开封三城市的地位变化。开封已替长安成为封建王 朝的首都,洛阳则保留其陪都地位,而长安则被降为雍州,变成一个地方性城市,其昔日地位已一去不复 返了。
自后梁到北宋,在开封建都者为梁、晋、汉、周、宋,前后达三百余年,在这个时期内,作为封建正统王 朝的首都,没有那个城市比开封更合适了。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一度想迁都洛阳,也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经济重心开始偏向东南地区,而五代藩镇却多在东方,从利兵利民两点考虑,开封的优势十分明显。 从长安、洛阳、开封三城来看,基本是东西一线,如果说秦汉隋唐间国都是在前二者之间移动的话,那么 五代之际则是在后二者之间稍作变动。唐末五代,长安昔日之辉煌已成过去,洛阳还能保持一个陪都地 位,开封则后来居上,这是政治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几 个中心的移向开封,朱梁开其端,北宋完其成,在开封历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性质。
疯了疯了着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