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学了不少,还是教不好娃?因为你不懂孩子成长的底层规律

禾禾妈爱学习 2024-08-29 15:36:09

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社会,父母们都能接触到很多育儿建议,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为什么他们还是有这么多问题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教育无痕》,作者是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王琳。

看完这本书,我搞懂了文章一开头那个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些父母看得育儿、家庭教育知识虽然很多,但却根本不了解孩子成长的底层规律,因此表面知识懂得越多,反而问题越多,甚至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念。

比如,一个为孩子不自觉而感到头疼不已的妈妈,首先需要知道才能找到孩子不自觉的真正原因,也才能对症的帮助自己的孩子。

根据现代动机理论,人的自觉性有两个影响因素,分别是“我想不想做”以及“我能不能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孩子面对难题会相信“我能做到”,而有的孩子则一遇到困难就不自信?为什有的孩子在成长中总能对学习和生活有激情,而有的孩子则显得兴趣索然?

只有这样一层一层的分析清楚,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孩子不自觉的问题。

而要想逐层分析清楚这些事,有一个前提就是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孩子。

你真的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规律吗?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还是挺了解的,毕竟读了那么多关于育儿以及家庭教育主题的书,也看过很多教育专家的讲座,关键自己还是一个妈妈。

然而,王琳老师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剖析,就让我彻底明白了,我对孩子的发展规律毫无概念。

来自3个不同年龄的人,所做的自我介绍:

“我快三岁了,我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我的眼睛是黑色的,我最喜欢的事是骑自行车和打篮球,我给你表演一下骑自行车。”

“我叫***,我在***小学上学,我今年七岁了,现在是期末,等9月1日开学我就是二年级的大姐姐了。”

“我是一名老师,我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我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善良、体贴别人、做事认真踏实的人。但我有时候又容易犹豫不决。”

对于这个自我介绍,相信很多网友不懂发展心理学,不理解孩子内心的人,第一感觉就是相比成年人的自我介绍,小孩子的内容显得没章法,杂乱但很可爱。

但在读完王琳老师的这本书后,我们就会发现小孩子之所以这么自我介绍,是符合其成长规律的。

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展示的都是他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三岁的孩子,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的都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眼睛,我的自行车……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开始有了一点不同,会引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比如7岁孩子,会说我的小学,我的班级,我是大姐姐了……

而成年人的自我介绍,则除了提及自己的社会关系、职业、社会角色,还增加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自我个性。

由此可见,随着孩子的成长,人的自我也是逐渐改变的,从我拥有的东西,在发展心理学里又称为“物质自我”,到我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自我”,最后是我的观点信念,即“精神自我”

所以,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在发展心理学家眼里,都大有深意。

作为父母,我们若想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与孩子更好的相处,就必须弄清楚“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精神自我”各自的特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教育无痕》这本书,就从这一点展开,分两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法则。

第一部分为理解,更多的地侧重从底层逻辑解释人的成长;第二部分“相处”,更多地侧重从实操层面解释成长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不仅适合面临教育问题的父母们阅读,也适合那些想要更好了解自己的人们阅读。

最后摘抄书中一句作者引用的哲学家雅各布·尼德曼的名言分享给各位家长。

“如果你对该在意的事情不在乎,到头来它会占用你更多的精力。”

希望各位父母在该在意的时候多读读类似家庭教育主题的书籍,提升下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要因为在该在意的时候不在乎,最终因为亲子问题搞得自己焦头烂额。

0 阅读:4

禾禾妈爱学习

简介:家有一枚小学生,关注小学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