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战斗序列之下,一共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作战番号为第一至第十二纵队。其中,第十一纵队的组建时间较晚,是在1948年3月间由原冀察热辽军区直属机关和热辽军区部分部队整编而成的。当时,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下辖有三个师,分别是第31师、第32师和第33师,总兵力将近三万多人。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三个人就是第十一纵队的三位领导,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时,担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的是贺晋年,他是陕西子长人,此前的职务是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贺晋年是陕北红军代表人物之一,在革命生涯之中,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贺晋年先后担任过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旅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贺晋年被派到东北工作,历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8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晋年曾担任过江西军区副司令员一职,不过不久又被调到东北,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为东北军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很多功勋。在1955年,贺晋年被授予了解放军少将军衔,此后还担任装甲兵副司令员,主持了我国第一代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为建设人民装甲兵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曾经与贺晋年同在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并担任纵队政委一职的陈仁麒,他是福建龙岩人,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直从事政治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陈仁麒长期与贺晋年共事,后来还担任过第48军政委。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仁麒担任过海南军区政委、广州军区政委、成都军区政委等职务,在1955年被授予了解放军中将军衔。

而另外一位是担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副司令员的是周仁杰,他当时还兼任第33师师长一职。周仁杰是湖南茶陵人,也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仁杰被调到海军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等职务。在1955年的时候,周仁杰被授予了解放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