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罗荣桓建议给七人授大将,结果无一人评上,为何?

追溯历史五千年 2023-11-06 18:56:34

1955年的9月,我国军队初次为国家有功之臣实行了军衔制。

在这次授衔过程中,经过审核确定了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以及少将798人,最后将其整理成一份名单。

在授予军衔的准备阶段,罗荣桓身为政治部主任,将名单交给毛主席审阅,而在名单上有七个人符合授予大将头衔的资格。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最终这七位并未被授予大将,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七位又分别是谁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滕代远,他1904年出生,在湖南麻阳一个普通家庭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开始接受教育那刻起,滕代远就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对革命事业有着深深的憧憬。

后来他投身于革命,成为平江起义和红五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彭德怀的重要伙伴。

当红一方面军成立时,滕代远、毛主席、朱老总和彭老总并称为四大首长,可以说,他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大将头衔。

然而,在战争结束后,滕代远已经担任铁道部部长,已脱离了军队。

第二位是我们都熟知的李先念,他接受了新式教育,因此比同龄者更具前瞻性,后来加入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生涯。

1938年,李先念调任河南省军事部部长,表现卓越,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身负众多职务,虽然他应接不暇,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但他始终坚守岗位。

李先念完全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然而和滕代远一样,他已经离开了军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财政部长。

第三位是谭震林,出生于1902年,很早就参加了革命队伍,经历过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更重要的是他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算起来是老红军,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三号人物,另外两位是陈毅和粟裕。

谭震林本可获得大将军衔,但他也已经告别军队,担任中央副秘书长,后来一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第四位是薄一波,他出生在明清,新思想逐渐兴起的时候,薄一波是第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生。

他之所以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源于他在刘邓大军中的决死纵队,薄一波是该军队的关键创办人。

后来薄一波的地位甚至超过陈赓,位列徐向前、滕代远之上,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已经离开了军队。

第五位是邓子恢,他和谭震林并称闽西三杰,是新四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因为已离开军队,所以未能获得大将军衔。

第六位是张鼎丞,他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投入地下工作,从事农民运动。

在抗日战争中,他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南昌起义时,他组织了一支秘密队伍,后来成为红军营。

华中军区成立后,粟裕被提名为司令员,但粟裕坚持张鼎丞为正,自己为副,可见粟裕非常认可他的能力。

然而在授予军衔时,张鼎丞已经离开了军队,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第七位是王世泰,他是当时陕北红军的领导人,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担任西北野战军四纵队司令员,对西北的解放功不可没。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变,已经担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罗荣桓提名的这七位大将候选人完全合理,他们对我军建立起的巨大贡献无法忽视。

但总体上,他们都已经离开了军队,即使没有离开,也已经不再从事军事领域的工作。

然而我国也并没有亏待这些人,尽管没有获得军衔,但并未影响他们在全军乃至全国的地位。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薄一波成为八大元老之一,李先念更是晋升至正国级,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