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革命不能成功,我毛润之决定不回归故乡!”1927年,毛主席在返回湖南视察时对迎接他的群众这样说道。
17岁的那一年,毛主席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前往湘乡县立小学就读。
临别之际,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那时开始,毛主席开始了他为了革命奔波的生涯。
毛主席的发展道路并不顺畅,他遭遇了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和革命家。
时间回到1959年6月26日,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毛泽东早早穿好衣服,比冲里的大多数人早起。
就这样,在清晨的露水伴随下,毛泽东从松山一号向着故居的方向出发了。
此时,一个清晨在院子里打扫环境的清洁工远远地发现了他。
起初那清洁工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站在原地一阵愣神,直至确认是毛泽东,便大声叫道:“啊!是毛主席呀!”
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惊喜,于是再次高声说道:“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微笑着走向他,说:“小同志,别喊万岁了,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也就了不起啦!”
经过一段路程后,几个人来到了他的故居门口,毛泽东此时指向面前的山坡对他们说:“我父母的墓就在那边!”
说完,几人便继续向着那座山的方向走去。
临近山坡时,沈同看到路边的野花,想到即将要去的是主席的墓地,于是拿起路边的软枝和花瓣,编了一个花环。
毛主席忍不住哈哈笑了几声:“你这个灵机的家伙!”
之后他们继续前行,一段时间后,毛主席终于来到了自己父母的墓地。
在看着父母的墓碑的时刻,他不由得触景生情,童年的美好回忆全都涌上心头。
突然,他发现在父母墓地旁有几个小洞,便掏出一堆泥土将其封住,然后把沈同编的“花环”放在墓碑上。
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态专注,动作轻柔,好像在唤醒墓中的逝者。
毛泽东对于他的父母,一直怀有深深的爱意,尤其是对母亲,他更是倍感亲近和暖心。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去世,毛泽东两天后才从长沙赶回来,他悲痛欲绝。
几十年来,他呼风唤雨,纵横驰骋,但他的根在这里,他与这座不起眼的坟墓有着血脉相连,有着情感相融。
临走时,有人提议:“这座墓,是否需要修一修?”
毛泽东看了看坟墓,静思片刻才说:“还是保持原样吧,如果有人愿意帮忙,每年就帮我清理清理墓地上的杂草吧!”
下山后,在参观完父母生前的卧室时,毛主席对工作人员说:“我父亲当时得了伤寒病,母亲脖子上长了个瘤,那时医疗条件落后,如果是现在,他们可能不会去世……”
通过这些话,我们看出毛主席对父母的敬重和缅怀。
其实抛开地位不说,毛主席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家人怀念之情的普通人。
他不仅将革命事业放在首位,还记得自己的源头,记得自己的父母。
毛主席一生为革命付出了全部的精力,面对国家大事他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者,但面对已逝的双亲,他却是一个无法寄托深深思念的普通儿子。
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无论成就多高,地位多尊贵,我们都应该尊敬和记住自己的父母。
总的来说,毛主席对父母的尊敬和怀念,不仅让我们了解他的个人情感,也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