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追随毛主席的老部下,却在张国焘事件中,让毛主席失望至极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6-21 20:45:25

1935年6月,在川南崇山峻岭和激流险滩中艰难辗转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完成了会师。

6月24日,中央召开了“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抗日的方针。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国焘却与中共中央之间产生了分歧,认为红军应向南下攻取成都。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少数来自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干部居然支持张国焘的南下主张——红32军政委何长工便是其中之一。

何长工参加过秋收起义,之后又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可以说是毛主席最为信任的部下之一。他这么做,令毛主席极为失望。

一、

何长工原名何坤,1922年入党,1924年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期间结识了毛主席,成为主席最得力的部下之一。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在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对红军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何长工被任命为卫生队党代表。

在宣布任命时,毛泽东特意把何长工拉到前面,对大家说,“这个人的名字叫何长工,派他做卫生队的党代表,有病的、负伤的、打摆子的都交给他!”。这番话,显示出毛主席对何长工的信任和器重。

秋收起义部队来到罗霄山脉后,毛泽东特别挂念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他对何长工说:“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三湾改编,基本上有了一个落脚点,但不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现在何方?我想派你去长沙一趟,一是向湖南省委汇报情况,二是打听一下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

何长工打扮成一个国民党逃兵的模样,向长沙出发。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以及对党的无比忠诚,何长工终于找到了党的组织,后又赶往广东韶关,联系到了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

当何长工把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的情况向朱德汇报后,朱德高兴地说 :“长工同志,你辛苦了!我们从南昌出来,跑了几个月,都没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前不久才打听到你们的下落,这下总算联系上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找了个落脚点,是个好地方!”

正因为何长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才有了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壮举。

二、

何长工回到井冈山后,毛泽东又派给他一个新的任务:到王佐的部队去,对这支部队进行改造。

听说要自己一个人上山改造“山大王”王佐的部队,何长工有些犹豫。他认为王佐手部队虽然号称“农民自卫军”,但流寇思想和游民习气很重 ,自己单枪匹马一个人去,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吗?

毛泽东知道何长工的顾虑,便开导他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现在去多了人,王佐还会有想法,认为我们要收拾他们,夺他们的枪,夺他们的权,你先去做工作,相信王佐会动提出要我们派人去的。”

第二天,何长工带着毛泽东写给王佐的亲笔信,独自一人来到茨坪大井。王佐看完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马上按照绿林规定,摆酒设宴,为何长工接风洗尘。

看到王佐和部下在酒席上大碗饮酒,大块吃肉,何长工心里明白,王佐这些人都是一些重义气、讲情面、自尊心强而疑心重的人,在和他们相处时,讲话要讲策略,更要坦率!

当王佐问起何长工的身世时,何长工真诚地说:“我也是劳动人民出身,当过裁缝,种过田,因不堪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才揭竿而起,拉起队伍闹革命。”

何长工的真诚,令王佐十分欣赏。他当众宣布 :“弟兄们,毛委员给我们派来了党代表,就是站在我旁边的,他叫何长工。从今以后,大家都要尊重党代表,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谁要是不听党代表的,可别怕我不讲情面!”

虽然对何长工印象不错,但王佐仍然对这位党代表保持戒心,生怕何长工抢了自己的权。因此王佐给何长工派了一“勤务员”,明曰照顾,实为监视。

为了消除王佐的戒心,何长工经常去王佐家里,帮王佐的家人做家务的同时,向他们讲革命道理。没过多久,王佐的母亲便对何长工产生了好感,经常在王佐面前夸何长工。

王佐是个大孝子,对母亲可说是言听计从。经常听母亲夸奖何长工,他对何长工也渐渐去掉了戒心。

有一次,王佐部下抓住几个为土豪做事的挑夫,王佐要把他们杀掉,遭到了何长工的制止。王佐说这些人是土豪的狗腿子,何长工反问道:“帮土豪挑东西就是狗腿子,那么你当年给土豪放牛、烧石灰、做裁缝,又怎么说呢?”

王佐被问得一时语塞,何长工又因势利导地说 :“要知道,你杀错了几个人,就会失去群众对你的支持,失去了群众的支持,你在这里就站不稳脚,你的事业和队伍就得不到发展。”王佐听了何长工的话,便令部下把几个挑夫放了。

王佐有一个死对头名叫尹道一,是反动民团的头目。此人曾对王佐的部队多次进“清剿”,王佐对尹恨之入骨。何长工决定帮助王佐消除这一隐患,为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条件。

这一天,何长工得到情报,尹道一正带人在旗锣村抓所谓的“土匪”,于是亲率一个连,在旗锣 村外埋伏起来。

中午时分,尹道一带着几十个民团刚从村里出来,何长工立即命令部队开火,一敌人来不及还击便纷纷倒下。尹道一刚想跑,便被何长工一枪击毙。

见打死了尹道一,王佐十分高兴。他对何长工说:“还是红军队伍中能人多,请你马上转告毛委员,再多派一些人上山帮助我们训练部队。”

不久,毛泽东便派康健、朱源流、段辉唐等20 余名同志来到了王佐部队,经过严格的政治和军事训练,就将一支散漫、蛮横、流民习气严重的绿林军改造成为一支生气蓬勃的、正规的工农革命军。王佐也经何长工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

1928年10月,国民党第八军吴尚部两个营起义,投奔红军。有同志认为不少起义的兵有吸食鸦片的不良习惯,应该把他们的烟枪全部收来烧掉,谁要是敢不服从,关 20 天禁闭。

听了这些同志的建议,毛泽东摇了摇头说:“不成,这样办说明我们和国民党的军队没有什么区别了。是说服还是压服,两种办法,两个前途。”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何长工,让他去处理这个问题,同时要求何长工不能来硬的,要让这些起义的士兵从根本上提高觉悟,转变他们的立场和世界观。

何长工想了想说:“我想到一个法子,对这些抽大烟的兵,可以采取‘偷粱换柱’的办法,多弄点烟叶子,逐渐取而代之。同时,多搞点文体活动,这方面的时间多了,想抽大烟的时间就少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何长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对这些起义士兵的改造工作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注意改善伙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使他们改掉了劣根恶习,部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28年11 月,何长工奉命率红四军特务营去莲花县九都,迎接平江起义的彭德杯、滕代远率领的队伍上井冈山。两军后会合,蒋介石急调湘粤赣18 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面对敌人的“围剿”,毛泽东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由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红五军和王佐留守井冈山,坚持斗争。彭德怀向毛泽东提出:“要红五军留下可以,但必须把何长工留下。”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何长工指挥湘赣边界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茶陵、酃县等 6 个县的赤卫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和主力红军一起,出色地完成了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任务。在一次战斗中,何长工从十几丈高的悬崖上摔下来,将左腿摔断致残。他跛着一条腿,仍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四、

长征开始后,何长工任红9军团政委。1935年7月长征到达四川懋功后,根据中革军委决定,红9军团改称第32军,何长工继续担任红32军政委。

在长征中,红9军团担负掩护军委纵队的重任,几乎天天是白天打仗,夜间行军,部队长时间得不到休息,损失很大。

在湘江战役中,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的进攻,保证中央机关安全渡过湘江。何长工亲自动员,要求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保护中央机关的安全。

面对敌人的重兵,红九军团用刺刀和手榴弹打垮敌人一次又一次集团冲锋,阻止了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在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红九军团也伤亡极大,不得不进行缩编。

另外在四渡赤水时,红九军团被中央当作疑兵,险些全军覆没,也让九军团的领导们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虽然指挥湘江战役的是李德和博古等人,但红九军团的一些干部战士对中革军委的乱指挥,也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就连何长工本人也对中央制定的“北上”方针产生了怀疑。

红一、四两大方面军会师后,被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红九军团改编成红32军,编入了左路军。被张国焘蒙蔽的何长工,产生了跟着四方面军南下才是正确的这种想法,因而在卓木雕会议上做出了错误的发言。

其实当时被张国焘蒙蔽的高级将领并不止何长工一个,红5军工作部部长邵式平、红5军政委李卓然,以及何长工的老搭档、红32军军长罗炳辉,都曾发言表态支持张国焘的南下主张。

当然,32军绝大多数同志还是分得清是非的。32军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后来回忆说:“散会后,政治部的干部拥到我屋子里,讲述会议情况,非常气愤。罗炳辉和何长工已经倒向张国焘一边去了。有些干部让我带他们走,我也想与红五军联合向西通过藏区去找中央,可不久电台被调走,没有办法联系到中央。”

之后,张国焘给陈昌浩发去一封电报,要求陈率右路军掉头南下。幸亏叶剑英截获了电报,将电报交给了中央。

毛泽东得到电报后,当即决定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支队,与红一军团一起向甘南前进。

从一方面军交流到四方面军出任第九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后来回忆道:“是夜静思,痛彻肺腑,以至暗泣。有生以来,伤心事,莫过于斯。”毛泽东更是将这段历史,称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

五、

到达陕北后,何长工从一线部队调离,任两延河防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中,他担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副校长等职,为抗日战场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何长工是一位有着博大胸襟的共产党人,职位无论升降,他都听从组织安排,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在党的七大上,何长工落选中央委员,有人替他鸣不平,认为他资格老,怎么连个中央委员都不是呢?何长工平静地说:毛主席曾经对我说过,长工同志,希望你一辈子为人民扛长工。我当不当中央委员,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求高官显赫,一生只有奉献。” 这是很多同何长工一起战斗工作过的 同志对他的评价。他也用他的一生,实践了“一辈子为人民扛长工”的誓言。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冰点】:长征的历史拐点》

中新网:《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

1 阅读:1425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