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的众多奇迹中,人类的大脑无疑是最强大且神秘的存在,它甚至能进化出一套优秀的学习奖励机制。相对于早期地球的环境恶劣,不是下陨石雨就是被巨兽追逐。为了让人类不放弃生存,大脑用心良苦的开始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也正是由于这种让人快乐的物质,才能让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学习生存下去。
比如当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多巴胺就会分泌一下,让你觉得很爽快。但这种快感是比较易得的,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个剧,大脑立马就会分泌多巴胺。相反,内啡肽的分泌就比较吝啬,一般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跑完马拉松或者完成一个小目标。
简单来说,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做成一件事就奖励一下。而内啡肽则是补偿机制,坚持做完一件过程比较艰难的事情时,身体才会补偿一下,好让你继续坚持下去。
既然我们的大脑能够自然分泌人类的快乐源泉,那么在随着现代科技、人工智能的进步,有没有技术多巴胺的存在,可以让知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脑里?当下只要打开手机,你所使用到的各个平台都会依靠推荐算法,并依据每个人的行为兴趣等数据进行精准的推送所需信息,同时也让人产生了自己是不是陷入信息茧房的疑惑。
而所谓信息茧房一词的来源,是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信息鸟托邦》中所提出的。由于那时智能手机以及其他信息平台还没有普及,算法一词也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所以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根本没有实证研究以及量化数据的支撑。
相反,已有的许多现象和研究证明,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也并不存在。比如年轻人爱上史铁生老书爆火,这些优秀文学作品被足够多人看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说,这背后是推荐算法的精准有效分发,让图书被有需要且感兴趣的人看到,从而能够把人和信息更高效的连接起来。
让我们在日常使用手机时,算法的兴趣探索机制,让这些艺术文学不知不觉就进入脑子里,这也恰恰打破了一直以来网上所说的信息茧房。而且,推荐算法还能促进信息流动。在推荐算法的高效分发下,短视频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知识的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你能看见人文社科的深邃思考,自然科学的严谨探索,以及日常生活的实用智慧。
众多学者专家不再固守学术的象牙塔,那些原本只在高校课堂中传授的学问,现在正以创新且充满趣味的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中,让云学生越来越多。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推荐算法,还能将农产品信息精准推送给潜在的消费者,助力好物走出大山,用科技照亮更多普通人生活。
而这让人觉得算法简直是万能的存在,不少网红就是这样冒出来的。就比如最近的晓华和李子柒。首先晓华二月刚开始发短视频,账号冷启时,评论区就有不少留言与她互动。三月有了第一条点赞过万的小爆款,直到这次走红前,她已经坚持发布了三百九十八个短视频。而李子柒更是进一步证明了算法造神是伪命题。
停更三年后的李子柒归来,依然是无可取代的顶流。如果说平台造神论成立的话,网红是依靠平台推火的,那么离开一个平台后就难以生存。但是李子柒不仅跨平台,而且断更多年后回归,仍然成为全网顶流。
说到底,李子柒的田园牧歌视频讲述的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触碰到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焦虑情绪,给人以一种治愈心灵的感受,更是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抓住了人们心灵的需求,才让她始终深受大众喜爱,也让很多人愿意等待它归来。
当他们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话题时,你又是否思考过,他们走红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人武断地用算法造神作为问题的答案,把一切都归因于算法与平台的推波助澜。但现实真是如此吗?网络走红的是个多因一果的现象,这些红人走红的秘诀,或许是自身的真才实干,独特的见闻经历,又或许是醇厚的生活质感,给网友们带来共鸣与思考。
他们从生活的角落走到互联网的聚光灯下,进行着漫长的原始粉丝积累。而算法就如同一个放大镜,将那些长期具备优秀品质的人、事、物进行放大,最终才迎来了那看似泼天的流量。可以说,算法仅能锦上添花,从一到二,天专家瓦,却无法由零到一凭空造神,只有内容为王才是流量时代永恒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