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做大事者一定要乾纲独断

安景阳阿 2025-03-26 09:03:59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东晋时期堪称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个时代,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局势极不稳定,各种纷争层出不穷。与其他较为平稳的朝代相比,东晋的混乱局面尤为突出。从政治层面看,皇权衰弱,士族势力崛起,导致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难以形成有效的统治。此外,外部环境的威胁也是东晋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时常侵扰边境,使得东晋朝廷疲于应对,难以安心发展内政。综上所述,东晋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其显著的混乱特征而著称。

所谓的纷扰,首要源于皇权与相权间的不均衡状态。国家初建之时,先是遭遇王敦把持朝政,随后桓温亦步其后尘,导致皇帝的影响力变得微乎其微。

摒弃旧有的效忠君主观念,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审视,那些手握重权的臣子对历史前行确实产生过一些正面效应,例如接下来要提及的桓温。桓温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若从推动历史进程的角度来分析,不难发现其积极的一面。他没有被传统的忠诚观念所束缚,而是在自身权势的基础上,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贡献,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桓温堪称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极具特色的重臣,他曾发表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言论:

【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此类惊世骇俗之语,即便置于当下,亦能震撼人心。然而,它竟源自近两千年前桓温之表述,足见其性格之突出。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录,公元347年时,桓温提出攻打蜀地的计划,然而朝廷中的多数大臣对此持反对意见。幸运的是,江夏相袁乔与他持有相同的观点。

安西将军桓温计划攻打汉国,其手下的将领和辅佐官员大多认为此举不可行。然而,江夏相袁乔却持不同意见,他劝说道:“筹划重大事务,本就非寻常见解所能企及,智者心中自有分寸,无需等到众人意见一致。如今威胁天下的,唯有胡人和蜀国两大敌寇。蜀地地势险峻,但相较于胡人势力较弱。若要铲除他们,应先选择较易对付的一方。李势昏庸无道,臣民并不归心,且仗着地势偏远,疏于战备。我们应当派遣一万精兵,轻装疾行,待他们察觉时,我们已突破其险要之地,一战即可擒获。蜀地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诸葛亮曾借此与中原抗衡。若能占领此地,将是对国家极大的利益。有人担心大军西征后,胡人定会趁机进犯,这种看法似是而非。胡人听说我们远征万里,定会认为国内防备森严,不敢轻举妄动。即使有侵扰,沿江的各路军队也足以守卫,无需担忧。”桓温采纳了他的建议。

袁乔的支持并非草率的赞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立场。他认为:

【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

他立场坚定,向桓温阐述道:成就大业之人不会广泛征求众人意见,重大决策往往超出常人的理解范畴。决策者自己心中有数便足以,无需等到大多数人赞同后再采取行动。

袁乔认为,攻打蜀地能成功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我们面临的敌人北面是匈奴人的后赵政权,西面是蜀国政权,但是,蜀国要弱于后赵,应该先易后难。】

【二,蜀国虽然道路险阻,但是,君王无道,民不聊生,而且不修战备,正是好机会,只要我们选精兵,快速出击就可一战而擒。】

【三,蜀地自古繁华富饶,如果能拿下,就是国家的一笔财富。】

【四,有人可能会担心我们大军向西,匈奴人趁机袭击我们,这个不用担心。因为我们万里远征,匈奴人会认为我们有防备,必然不敢进攻,即使轻举妄动,我们有长江天险,也不会有事。】

袁乔的论述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桓温因此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战争的发展正如袁乔所预见,针对蜀国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迅速实现了对蜀国的征服。与此同时,匈奴势力也保持了克制,未采取任何冒进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桓温计划攻打蜀地时,朝中多数人对这一行动持怀疑态度。然而,有位智者,其见解与袁乔不谋而合。他坚信,攻打蜀地的行动定能成功,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桓温计划的预判及隐含的忧虑。

朝廷鉴于蜀道地势险峻且路途遥远,加之温峤兵力稀少却深入敌境,众人皆感忧虑,唯独刘惔认为定能取胜。有人询问其中缘由,刘惔答道:“这是根据我对他的了解。温峤善于博弈,若无必胜把握,他绝不会轻易行动。只是我担心,攻克蜀地之后,温峤最终会独揽朝廷大权。”

众人普遍认为,蜀地道路艰难且遥远,加之桓温率领的兵力不足,深入敌境无疑充满了巨大的危险。然而,刘惔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坚信桓温此番行动定能成功征服蜀国。

然而,他给出了一个清晰的预测:

【但恐克蜀之后,温终专制朝廷耳。】

刘惔展现出惊人的预见能力,堪称料事精准的智者。不久之后,桓温成功征服了蜀地,借此机会,他掌握了朝廷大权,一跃成为东晋时期备受瞩目的重臣。

刘惔究竟是怎样的人物?

刘惔非同小可,为当时备受推崇的议论高手。这类议论高手,指的是那些不一定擅长实际操作,不一定具备实际才能,但擅长空谈哲理的人。这是魏晋时期的一种社会风尚。

存在一本书名为《世说新语》,它专注于记录那个时期清谈名士的趣闻轶事,颇为引人入胜。书中人物皆擅长言辞,出口成章,尽显其才智。

《世说新语》中还记述了刘惔与桓温之间的一段交往,颇为逗趣:

桓大将军冒雪欲行狩猎之事,先访王、刘等众。真长见其装扮简便匆忙,便问:“大将军此般打扮,意欲何为?”桓答:“若非我为此行,诸位又怎能有暇闲谈?”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个飘雪的日子,桓温计划外出打猎,事先探访了王濛与刘惔。见到桓温穿戴得整整齐齐,一副正式模样,刘惔便打趣道:

【老贼欲持此何作?】

这位老人打算去做些什么呢?

桓温便含笑戏言道:

【我若我不为此,卿辈亦哪得坐谈?】

若非我当前的装扮,你们在此相聚又有何议题可谈?

此段史实同样被《资治通鉴》所记载,由此可见,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然而,《资治通鉴》中的叙述与《世说新语》存在一定不同之处:

桓温有次在雪中欲外出打猎,事先探访刘惔。见刘惔穿戴整齐,桓温问道:“您如此装扮,打算去做什么?”刘惔反问。桓温笑道:“若非如此,您又怎会有空闲与我闲谈呢?”

在古籍《世说新语》的记载中,桓温曾造访王濛与刘惔二人。然而,在《资治通鉴》中,这一情节被修改为桓温仅拜访了刘惔。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动?细究此事,关键在于该故事的核心对话集中在桓温与刘惔之间,而王濛并未参与其中,未发表任何言论,因此提及他并无实质性意义,故被省略。这一细微调整,体现了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的精妙构思。此外,经过这样的修改,人物间的对话更显紧凑且富有活力。由此不难理解,《资治通鉴》为何长久以来备受推崇,确为一部珍贵的史学佳作。

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整个事件,从中寻找对我们的启示。

公元347年,东晋时期的安西将军桓温作出了向西攻打蜀地的决定,此决定在朝廷内外激起了广泛的争论。江夏郡守袁乔则坚决反对多数人的意见,他立足于整体战略考虑,提出了一项具体的作战计划,并最终成功劝说了桓温采取军事行动。

这段历史记述揭示了古代在军事策略上的聪明才智,为当今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角度。

【一、突破思维定式:决策需要超越常规认知】

关于桓温计划攻打蜀地时,多数将领与副官表达了他们的不赞同。这种普遍性的反对态度,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关键抉择时的一种常态心理:倾向于保持现状,畏惧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常常导致人们未能把握住有利的时机,最终使得问题愈发棘手,难以解决。

袁乔主张一种理念,认为在重大决策时不应受限于传统思维。这种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关键意义。当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应摆脱既定的思维模式,用更广泛的视角去洞察问题的核心。

【二、战略思维:全局观与重点论的统一】

袁乔的见解彰显了明确的战略规划能力。他首要提及的是,精确捕捉了当下的核心议题。这种聚焦于核心议题的思考模式,为现代问题的剖析提供了宝贵洞见。

针对具体策略,袁乔提出了一个核心方针,即优先处理较为简单的蜀地事务。这种分阶段、突出重点的应对策略,彰显了战略思考中逐步推进的理念。

解决现代问题同样要求结合整体视角与关键点的分析。在遭遇复杂挑战时,我们应首先理解整体情况,随后确定关键入手点,进而规划出实际可行的应对策略。

【三、风险评估: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分析】

袁乔对攻打蜀地的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他察觉到了人们的忧虑,但经过细致剖析,他阐明这些顾虑其实并不成立。他所采用的这种辩证的风险评估手段,对于当今的决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时代,每项决策都伴随着风险与机会的考量。我们应借鉴袁乔的思维方式,既要识别风险,也要衡量机会,依据综合评估的结果来做出抉择。

风险管理同样关键。袁乔设计了一份预防性的方案,这种提前规划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决策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桓温决定攻打蜀地的过程,凸显了古代智者处理问题的睿智。这份睿智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对现代人处理问题有着深刻启示:我们应打破常规思维,锻炼全局视角,进行充分的风险预判。在信息泛滥的当下,面对愈发繁琐的社会难题,这种全面、深刻且富有辩证性的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犹如一位智者,从古人智慧中汲取精华,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