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这个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金融避风港的货币,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自1月中旬触及峰值以来,美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已暴跌逾9%,其中近五分之二的跌幅集中在4月1日之后。

与此同时,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却仅温和上扬0.2个百分点。收益率上升和美元贬值的组合是一个警示信号:如果投资者在回报率上升的情况下纷纷逃离,那一定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的风险上升了。
目前有传言称,大型外国资产管理公司正在抛售美元。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那么,曾经坚如磐石的美元霸权,为何如今摇摇欲坠?在美元失势的当下,欧元是否能抓住机遇,实现逆袭,重塑全球货币格局呢?

美元霸权的信任根基动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元一直稳坐全球金融体系的王座,美国资产也被投资者视为最安全的避风港。美国国债市场规模高达27万亿美元,其深度和流动性无与伦比,让全球资金趋之若鹜。

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石油到粮食,从电子产品到大宗商品,几乎所有的国际交易都以美元计价结算。衍生品市场更是如此,美元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这种霸权地位的背后,是美联储对低通胀的坚定承诺,以及美国长期以来稳健的治理体系。在全球投资者眼中,美国是一个法治健全、市场开放、资金安全的理想投资目的地,外国人及其资金在这里受到欢迎和保护。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短短几周内被彻底打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系列鲁莽的政策让美国经济陷入了混乱的漩涡。贸易战首当其冲,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肆意提高关税,幅度高达以往的约十倍。
这些关税措施如同多米诺骨牌,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以美国的汽车产业为例,由于进口零部件关税的提高,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原本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供应链被迫中断,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重新布局,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还导致了产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面对价格飙升的汽车,购买意愿大幅下降,汽车销量随之锐减,整个汽车产业陷入低迷。
美国糟糕的财政状况也在特朗普任期内进一步恶化。目前,美国的净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00%。过去一年的预算赤字更是高达GDP的7%,对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来说,这一比例高得离谱。
然而,美国国会不仅没有采取措施削减赤字,反而为了延续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减税政策,计划进一步增加借款。4月10日,智库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国会批准的预算蓝图可能在未来十年新增5.8万亿美元的赤字,这将使赤字占GDP的比重再增加2个百分点。
如此大规模的赤字扩张,已经超过了特朗普第一任期减税、新冠疫情额外支出以及拜登政府经济刺激和基础设施法案的总和。这无疑将使美国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未来几年债务与GDP之比的增长速度可能会翻倍。

特朗普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混乱和随意,更是让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降至冰点。关税政策的出台毫无逻辑可言,计算方式混乱,公布和推迟的时间也毫无规律。
部门关税和断断续续的豁免政策,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助长了游说活动的猖獗。企业为了获得关税豁免,不得不花费大量资源进行游说,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在对待美元的态度上,白宫的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几十年来,美国一直谨慎地维护着对强势美元的坚定承诺,这也是美元霸权得以稳固的重要基石。
然而,如今一些白宫顾问却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视为一种负担,这让投资者对美元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美国资产风险溢价飙升
特朗普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不可避免地给美联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朗普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向美联储施压,要求其降息。虽然法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特朗普随意解雇美联储理事的权力,但他仍将在2026年获得提名新美联储主席的机会。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其他一些政策也让外国债权人忧心忡忡。例如,特朗普未经听证就将无证移民运往萨尔瓦多,这种行为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对于外国债权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如果美国政府连基本的法治原则都无法遵守,那么外国债权人的资产安全又如何能得到保证呢?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美国资产的风险溢价大幅上升。投资者在评估投资风险时,会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考量。当他们发现投资美国资产的风险远远超过了预期时,自然会选择抛售美国资产,转而寻找其他更安全的投资目的地。
外国投资者持有大量的美国政府债务,据统计,他们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务高达8.5万亿美元,占美国政府债务总额的近三分之一。
其中,超过一半是由私人投资者持有,这些投资者与政府之间没有政治或外交上的关联,他们只追求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当他们对美国国债的信心动摇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售国债。
美国政府每年都需要对大量的债务进行再融资。据估算,美国必须在明年为9万亿美元的债务进行再融资。如果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需求持续减弱,那么美国政府将不得不提高国债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

这将导致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而财政负担的加重又会引发市场对美国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从而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一旦这个循环失控,美国国债市场将面临崩溃的风险,其影响将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美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国债,如果国债市场崩溃,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将大幅缩水,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倒闭。
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可能因为国债市场的动荡而遭受重创,甚至破产。这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陷入流动性危机,信贷紧缩,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融资,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

美元失势下欧元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美元的信任危机,全球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寻找新的安全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欧元作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自然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欧元区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其GDP总量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欧元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多元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例如,德国的汽车制造业、法国的航空航天业、意大利的时尚产业等,在全球市场上都享有盛誉。这些优势为欧元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欧元区在货币政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欧洲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主要考虑欧元区整体的经济状况,致力于维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与美国相比,欧元区的财政政策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各国在财政纪律方面相对较为严格,不会轻易出现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扩张。这使得欧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美元那样因财政政策失控而引发的信任危机。
然而,欧元想要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导货币,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欧元区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分化问题。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强,而希腊、意大利等边缘国家的经济则相对较弱。
这种经济分化导致各国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

例如,在应对欧债危机时,德国等国家主张实施紧缩政策,削减财政赤字;而希腊等国家则希望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双方在救助方案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这不仅延缓了危机的解决,也削弱了欧元区的整体稳定性。
欧元区在安全资产的供应方面也存在不足。虽然欧元区的国债市场规模较大,但由于各国国债的信用等级存在差异,缺乏像美国国债那样被全球投资者广泛认可的统一安全资产。这使得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投资者在配置安全资产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美国国债。
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的依赖程度根深蒂固。多年来,美元在国际贸易、金融交易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企业和投资者在进行跨境交易时,习惯使用美元进行计价和结算,这种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和巨大的成本。
而且,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例如美元的支付清算系统等,这些都为美元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相比之下,欧元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美元霸权的崩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全球资本的疯狂出逃,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和美元信心的丧失。
在美元失势的背景下,欧元虽然迎来了一定的机遇,但要想真正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导货币,还需要克服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这一变革都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