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隶书结构严谨,深得汉隶之神韵

华夏看易经 2024-06-05 06:31:43

对于“启功体”的认识,很多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少人认为“启功体”不适合写大字,还有的人认为启功仅仅只会写“启功体”等等;其实,这都是片面,肤浅的对启功体的认识。

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的启功先生,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扎根古碑字帖,勤学苦练,自创的“启功体”,以其“刚健瘦硬,俊秀洒脱,笔画粗细搭配,字体大小相宜”的特点,独步书坛,成为书坛里的一股“清流”之风。

启功先生隶书

启功先生也是一位擅长书法诸体的大家,他笔下的楷体精妙绝伦,大字作品更是遒健有力,就连隶书都写的精妙工整,笔法规范,结构严谨,深得《礼器碑》之精髓;草书灵动洒脱,俊逸豪放。

这是启功先生唯一一幅隶书作品,足以颠覆人们对启功先生的认识。

从曝光的这幅隶书作品上看,他对隶书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同时更是博采众长,尤其隶书的规范性,在他的隶书作品中,彰显了它的独特性,尤其是在线条的功底上,以纤细为主,这也和他的“启功体”,同出一辙,纤细,力度感却显得格外沉稳,让人惊叹。

启功先生的隶书作品,一看就让人感觉到它的独特性,古朴古韵,充斥其中,用笔,行笔沉稳,深得古意,笔法精湛,线条流畅自然,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纤细明显,这正是他所要表现的一种书风,长横波折细长,其它的笔画以纤细为主,体现出清新的风格,整体清健遒劲,庄重典雅,高古雅逸,深得汉隶之韵味,别有一番之书气。

含蓄内敛在启功先生的隶书上,也恰到好处,这和他的为人处世一样;在笔墨功底上体现了字如其人的特点,对于启功先生的隶书作品,实属罕见。

启功行书,楷书作品

启功先生一语中的,他曾说过:楷书要当行书写,行书要像楷书写。启功这句话不但回答了上面的疑惑,也为我们正确面对楷书、行书的学习指明了他对书法练习的看法。

启功此话,主要讲到了楷书要有行书气势,而行书要有楷书的平稳。行书要稳,这个观点倒是简单,就是要有相对扎实的楷书基础,而楷书要当行书写,这就有点难度了,甚至说是非常难的,这个问题,别说我们,从古至今也是大量书法前辈在思索和实践的问题。

楷书当行书写,重要原因就是考虑笔势的存在。笔势强调的是什么?其中一大关键就是点画之间的呼应和连带,对称。在楷书中,这种呼应和连带在纸面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却是真实确存在的。少了这个,即使单个笔画精练,整体上也难形成书艺气势贯通,当一个书法爱好者,行书笔意在楷书中的体现,就已经找到了方法。

为什么行书要当楷书写呢?这其实是一个反向关系。楷书要静中有动,行笔平稳,要写出气势,而行书当楷书写的是书意,就是要交代清楚,笔法要平稳,尤其是起笔、收笔、以及转折,都要把运笔行到位,很多人写行书,囫囵吞枣、模棱两可,意到笔不到,虎头蛇尾。如果没有书艺和笔法作为字的内涵,光写字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能是写字,不是写书法。笔法可以写意,但笔墨功底必须扎实。

其实,启功的“楷书要当行书写,行书要当楷书写”的这种观点,是艺术的境界。在启功论书之前,古人就论述过,观点一致,论书有别。

孙过庭在《书谱》当中早就说过: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理解了孙过庭的这句话,自然也就知道启功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启功继续说:“写楷书要行化,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个观点,后来被很多书家得到实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活,避免了把楷书写成一笔一画毫不相关联的“死”楷。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代很多人把楷书写死,导致了字体呆板、灵动性差。

启功先生开头所谓的“学书法不是非得打基础”可以这样认为:打基础不能死板的练楷书,可以兼学行书,这样能增加楷书的灵活性,避免把楷书写僵、写平、写俗,写死。画画也是如此,楷书练的时间太长,画出来的画就呆板。

关于练习书法从什么体开始,启功先生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在练习书法的人都有一种爱好,即喜欢写行书,不想练楷书,想走捷径,结果功底不深,行笔不稳,笔墨飘忽,丑书,乱书盛行。

启功认为还是宜多写楷书。楷书“八法”,是楷书练习必须要做的法则,是书法成就大小的标准之一,是笔墨功底深厚与否准则。

楷书功底不深,很难做到形体美,意境美,形神兼备也是空话,书法难有大成,

写楷书有多种法则,用的最多的是“用字”八法。有的字的重心并不在正中,而在偏左或偏上,它的右部或下部宽绰有余,但从整个字来看,是平稳的。

写楷书每笔与每笔之间,在写字时心存连续的想法,有的笔画,两笔是断开的,中间没有连接,但笔断意以不断。也就是用行书笔意去写楷书。

写行书有些笔画简略带过,注重意境,结体,章法,笔不到而意到,把楷书的繁相应的简略“变化”,笔墨灵活,行笔加快一些,一气呵成。也就是写行书似作楷书。这样“楷书不呆板,行书笔不飘”。

临楷书不仅要注意它的点画,横画,竖画,撇画,捺画,勾画要圆润,更要注意它的结构布局。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我认“用笔是方法,结构是艺术”。结构最重要,用笔方法对了,机构布局合理了,艺术效果就上去了,临行书也不例外。

书法的功力,一直都是评价书法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笔画写得精美,但整体看上去柔弱无骨,也称不上是精品之作。那么,怎样写出厚重的书法功力呢?要书法功力深厚,只有滴水穿石。

启功先生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启功先生在谈论起书法如何表现骨力的时候,曾这么说过:“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量感。”看到了吧,启功先生说的是不要有意识地去用力,而不是真的不用力。

书法功力是靠“每日循序渐进,滴水穿石”积累而成的,功力没有捷径。

说起书法的骨力,有些朋友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总以为下笔的时候使足劲,才能写出笔画的力量感。其实,书法是文化艺术,不是体力劳动,力是靠练习臂力,腕力,肘力,行笔等日积月累而成。

如果力量大就能体现出骨力的话,那干体力劳动的人力气最大,干体力活的人能写出笔墨深厚的字来吗?那我们都不用学书法了,都改成健身刚体力活就行了。书法是文化,不是干体力活。

什么是书法中的骨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骨力功底都比较深厚。柳体刚劲有力,落笔犹如秋风扫落叶;颜体落笔犹如高山坠石;他们的楷书之所以看上去有力量,就是笔墨功底深厚,所以,很多名家都讲“书法,国画是要有功底的”。

要想写出骨力,首先用笔方法要正确,功底要深厚,要保证笔锋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笔,无论是方折还是圆转,不能飘,滑,要平稳行笔,意到笔到。另外,只有功底深厚控笔才能做到熟练。如果驾驭毛笔的能力不能随心所欲,灵活行笔,毛笔在自己的手里是不听使唤的,即使方法再正确,也无法提升骨力,书法功底就欠缺。

只要把上面这几点做到了,功力自然也就出来了。正如启功先生说的那样,不用力也能写出骨力深厚的书法作品。

书法怎么才能进快写好书法?学书法的朋友一定期盼自己不断进步,能有所成就,但很多人会经历一段苦涩的练习,进步不大而放弃。此时会产生绝望感,怎么也看不到进步,甚至有的人从此就不再写书法了。做何事,有志向,能吃苦,耐寂寞的人才会成功。陆游曾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九十九分汗水,一分收获,成攻属于勤奋的人。

这幅作品是一幅楷书作品,是32岁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写的很好,可见启功先生在年轻时书法功底就很深厚。

接下来来欣赏这幅精美的作品。

行书 题石田山水

楷书 七言联

(青山城郭红泉磴 黄绢才华绿绮琴)

楷书 七言联

楷书 七言联

(书田菽粟饶真味 心地芝兰有异香)

楷书 七言联

(湛露凝珠滋翰墨 卿云流彩焕丝纶)

楷书 七言联

(袖里虹霓冲霁色 笔端风雨驾云涛)

楷书 七言联

(随地山林诸老会 一天弦管万人春)

楷书 自作诗

写启功体方法技巧

当一个字笔画有交叉的字:只要把这个交叉点放到这个字的中心即可,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字的重心不偏。大家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结体技巧,很多时候都是为调整重心的,这一点是基础,同时也是结体的关键所在。

主笔都不是平正行笔:按照启功的习惯,一般都把他们写得比较挺拔,弯中有直,这样才能写出字的神采。当然了,不光启功的楷书需要注意这些,其它各大名家的楷书都是这么处理,原理基本是相通的。

在结体安排技巧:这里面也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中宫要收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上中下结构的字,一般要把中间的部分写的稍微小且紧凑,上下两部分要适当的舒展。只有写出这种大小,疏密的变化,才不至于结构松散,写出的字自然就好看了。

启功著作

《古代字体论稿》 《诗文声律论稿》 《启功丛稿》 《启功韵语》 《启功絮语》 《启功赘语》 《汉语现象论丛》 《论书绝句》 《论书札记》 《说八股》 《启功书画留影册》

0 阅读:46

华夏看易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