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币打假仍遭群嘲:难道现在连“给死人的钱”都要分真假?

陪读时间 2025-04-01 12:33:51

清明时节的哈尔滨街头,春风裹挟着细雪掠过行道树,卖冥币的摊位在街角若隐若现。张阿姨攥着刚买的"金元宝",指尖摩挲着烫金纹路,这是她每年清明雷打不动的仪式——在焚烧的青烟中,与九泉之下的母亲说几句心里话。这样的场景,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不陌生,冥币作为阴阳两界的"情感信物",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无尽追思。

一、冥币:游走在现实与信仰之间的文化符号

追溯冥币的起源,可至魏晋时期的"寓钱",即用纸帛替代真钱随葬。到了宋代,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民间信仰的发展,纸钱正式成为祭祀标配。在《东京梦华录》中,汴京百姓"纸马铺印卖《往生咒》、纸元宝"的记载,勾勒出千年前的清明图景。这种习俗延续至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迷信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具象表达。

现代冥币的形态愈发多样:从传统的黄裱纸到印着百元大钞图案的"仿真币",从折叠的元宝到成沓的"往生币",甚至出现了纸扎的手机、汽车。在殡仪馆外的商铺里,店主会热心地向顾客推荐:"这种带防伪水印的,阴间用着放心。"看似荒诞的对话,实则透露着人们对"另一个世界"的朴素想象——既然人间有货币体系,那阴间自然也需要"硬通货",而"质量"的好坏,似乎关系着亲人在彼端的生活质量。

这种文化心理在社会学上被称为"象征互动论":人们通过特定物品(如冥币)构建意义网络,在祭祀行为中完成与逝者的"虚拟互动"。当焚烧冥币时,腾起的烟雾不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生者与逝者情感连接的可视化呈现。

二、真假之辨:当民俗遇上现代治理

近些年,网上时有报出冥币制造厂商被查处的消息,令人大跌眼镜。比如2023年辽宁铁岭查处假冥币厂子事件轰动全网,虽过去两年,但互联网真的有记忆,当前正值清明,旧闻又被翻出,而且在全网流传疯狂↓↓↓

这大概就是口碑的力量吧~在民间语境中,"假冥币"的标签不胫而走。李大爷在菜市场抱怨:"警察把纸元宝都收走了,这跟拆人祖坟有啥区别?"这种情绪的背后,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治理的认知错位。

在老百姓眼中,冥币的"真假"不在于是否合规生产,而在于是否"够用""好用"。就像给活人送礼物要挑质量好的,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自然也希望"面额足、纸张好",这种朴素的情感投射,让执法行为在无形中被赋予了"破坏孝道"的负面联想。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文化符号的神圣化。当冥币从家庭手作演变为工业化商品,其生产过程被纳入市场监管体系,但民众对其的情感价值并未随之转变。在祭祀场景中,冥币承担着"情感中介"的功能,任何对其生产流通的干预,都可能被解读为对情感表达的冒犯。这就解释了为何同样是打击假冒伪劣,人们对假奶粉、假药品义愤填膺,对"假冥币"却嗤之以鼻——前者损害现实利益,后者触动文化情感。

三、治理之困: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

执法部门的考量显然更为多维。非法加工点往往藏身居民楼车库,印刷油墨含有害物质,加工过程产生的粉尘易引发火灾,批量生产的冥币若流入市场,焚烧时产生的污染物更是对空气质量的严峻考验。2023年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清明期间京津冀地区因焚烧祭祀用品导致的PM2.5浓度峰值,较平日上涨37%。治理的本质,是在民俗传承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

简单粗暴的做法显然不可取,比如:几年前,哈尔滨曾全面查处、取缔冥纸冥币产销行为,让百姓无处可买,无纸可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冥币生产的"去非法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就像烟花爆竹从自由燃放变为定点限放,祭祀用品的生产流通也需要符合现代城市治理的要求。但治理方式的温度,决定了政策的接受度。比如: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环卫部门今年在东营城区范围内首次设置了文明祭祀箱。目前,设置的104处文明祭祀点和300个左右的文明祭祀箱,受到市民一致好评。

文化引导的必要性。当焚烧冥币的传统与绿色殡葬、文明祭祀的倡导产生碰撞,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通过创新祭祀方式(如网络祭扫、鲜花代祭)、改良产品设计(如可降解冥币),实现传统习俗的现代转型。毕竟,清明的核心是"祭之以礼",形式的变化不应消解情感的本质。

在道外区被取缔的加工点旧址,如今已贴上"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宣传海报。春风再次拂过,带着新的气息。或许,当我们理解冥币作为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理解治理背后的多维考量,就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更温暖的解决方案。毕竟,无论是焚烧的青烟,还是屏幕上的虚拟烛火,不变的是中国人对亲情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这,才是清明时节最动人的注脚。

0 阅读:6

陪读时间

简介:品味文字之美,静享生活好时光。